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徐州市地图 > 铜山县地图 >
郑集镇地图
郑集镇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建设

郑集镇文体中心是中国农村文化中心的发源地,始建于1979年,曾受到中央、省、市的多次表彰,是天长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0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1994年被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2002年被滁州市评为“文化百优”先进单位。郑集镇经济稳步发展,小集镇建设日新月异,群众文化事业出现了繁荣向上的态势,在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发挥中心的阵地作用,坚持不懈地抓好文体中心的建设,以此推动郑集镇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郑集镇宣传文体中心现有工作人员4人,占地12000平方米,文化综合楼一幢,设有影剧院、图书阅览室(藏书1.5万册)、游戏机室、乒乓球室、书画室、棋室、舞厅、科技培训(电教)室、老年娱乐室、少儿书画培训室、篮球场、电脑制作室、宣传栏等活动场所和宣传阵地,常年可开展二十多项文体活动。

生活

衣裳:清未民初,衣着颜色以蓝黑为主。衣料有丝织和棉织两种,富者冬着皮衣。衣式:官绅长袍(衫),对襟马褂;劳动者多着短衫长裤;妇女上衣倒大袖,衣裤镶宽边,亦有穿长裙者。男子长衫和女子上装均为大襟式。裤子均为大裤腰。民国10年以后,妇女衣裤不镶边,长裙亦少。30年代,青年妇女一度流行精制旗袍,少数在外读书学生穿学生装和西装。建国初,除老年妇女穿大夫上衣外,教师、干部、学生多着制服,盛行青年装、学生装、列宁装、中山装,颜色以蓝黑、灰居多。青年人一度喜穿毛蓝裤,浅士林(色)衬衣。其后,撺绸、涤棉、涤卡、麦尔登等各种化纤、毛料服装渐次流行。80年代服装的款式、颜色、质地变化很大。青年男女中流行滑雪衫、羽绒衫、茄克衫、蝙蝠衫、牛仔裤、喇叭裤、健美裤等。质地有呢料、毛料、羽绒、化纤、针织等。青年妇女多穿各种颜色的短裙、连衣裙、呢制服、西装、羽绒服较盛行。鞋帽:民国初年,官绅穿云字头双梁厚底靴。妇女穿后跟口沿有叶瓣的锈花鞋。城镇居民多穿元宝口和鸭舌布鞋。农民在劳作时穿草鞋或赤脚,冬穿蒲鞋、麻窝子,上街或串亲戚穿布鞋。工人多穿草编的凉鞋子。30年代城镇居民雨雪天穿钉鞋、木屐,少数穿胶鞋。建国后仍以布鞋为主,穿球鞋、胶鞋及胶靴者日多。“文化大革命”期间盛行塑料凉鞋和军用“解放鞋”。70年代后,多数有胶鞋、胶靴,男女各式皮鞋、凉鞋、球鞋在干部、教师和城乡中青年中日渐普及。80年代,流行各式旅游鞋。清未民初,男戴红顶瓜皮帽,少数戴毡质礼帽,中老年妇女戴勒子或包头,农村妇女嬉扎黑布头巾。男孩戴和尚帽,女孩戴猫头风帽,夏秋季戴莲花帽箍子。农民多戴马虎帽。建国初,流行解放帽、新四军军帽、八角帽,男孩戴针织绒线帽。60年代以后,流行呢制解放帽、东北帽和棉军帽。80年代,戴鸭舌帽成为时尚。从50年代起,农村妇女流行扎三角巾,至今仍盛行。发式:民初,男子剪辫留长发,俗称“二刀毛”,后演变为方头、平顶。初生男婴留胎毛剪桃子头,亦有蓄发打辫子的,10岁生日这一天由舅舅将辫子剪掉,女孩梳“爬爬角”,成年梳独辫,额留“刘海箍”,嫁后去齐眉发梳髻。30年代后,城乡妇女逐渐剪短发。80年代后,男女发型有很大变化,男青年多留长发,少数烫发,俗称“大包头”,中青年妇女流行烫发。装饰:旧时“贵子”多戴银项圈、长命锁(金、银、玉、桃木多种)、耳坠、手镯脚铐等,帽饰有“开通关煞”、“长命百岁”或罗汉、八仙图等,取其驱邪祈安、深寿延命之意。旧时妇女梳头用茶油(30年代后)、刨花水(梧桐树皮浸泡,30年代前),扑粉敷脸,少数妇女淡施胭脂、描眉,入秋以凤仙花汁染红指甲。农村妇女在绣白花的围裙上配以桃红色丝带,两端垂在腰际,直到50年代始。妇女戴首饰很普遍,质地有纯金、包金、镀金及银质。种类有耳圈、耳坠、耳环、耳塞、手镯、戒指、发簪,针等。农村妇女尤喜头上插牙拢或各式发夹。富家老年妇女的勒子上还镶嵌珍珠、玛瑙之类的珠饰。“文化大革命”期间,上述道饰均称为“四旧”,除少数老年妇女发髻上银簪外,余均绝逐。男女老幼胸前多佩戴各式毛主席像章。80年代以来,金戒指、项链、旅游纪念章等较流行。

楚皇城古遗址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经是楚国辉煌的都城,是镶嵌在汉江流域上的一颗明珠。楚皇城贵址1981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定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楚皇城旅游开发已列为全市旅游发展总规划,批建文化游乐园,楚皇城遗址展示园,百里长渠揽胜园。整个楚皇城平面近似梯形,分大小内外两层,大城总面积2.2平方公里,城垣周长6420米,底宽24至30米,高为2至3米等,均为夯土筑就。在皇城内外发掘和征集了一批具有较高科研价值的历史文物。例如,古朴笨重的铜方壶,体美实用的铜车壶,做工精美的铜提梁壶等文物。楚皇城四周城垣,四面的城门以及紫禁城、晒金坡、跑马堤、烽火台和昭王墓(俗称“金银冢”)等重要历史遗迹景点,至今仍都清晰可见。与此同时,在城外还有捞尸湖和鞭尸台等与楚皇城紧密相关的传说遗迹可寻觅。在城内外,耕地中到处可见到当年建筑物的残片。如鬲、豆、盆、钵,街道破碎陶片和简石、板瓦等。据史料记载,楚皇城作为楚郢都,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起,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止,历时420余年。其间,楚国强盛时期疆域辽阔,东南至昭关(今安徽含山新疆北),西北到武关(今陕西商南西北),北到河南南阳,南到湖南洞庭湖以南,成为“楚地五千里”的泱泱大国,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楚文化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清奇空灵的风格,而且北凝结成筚路蓝缕、上下求索的艰苦创业精神;追新逐奇、推陈出新的开拓创新精神;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融合精神;勤修戈矛、忧国怀民的崇武爱国精神。在楚皇城城内城外方圆几十里,至今还留下楚文化的历史印迹:古城墙、车马坑、紫禁城、跑马堤、撒金坡、金银冢、烽火台、白龙池、捉锹沟、捞尸湖、鞭尸台等,每个遗址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一个动人的故事。楚皇城旅游开发已纳入省市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主要景观及游娱项目建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兴建楚文化游乐园,占地面积420亩,设有楚史展览馆、楚乐舞宫、楚街市、楚作坊、楚名人园等项目。二是楚皇城遗址展示园,主要将古城墙、紫禁城、车马坑等遗址景点浓缩展示在财贸内。三是百里长渠揽胜园,建在207国道郑集公路桥上下,为室内外结合的专题性公园。四是兴建楚皇城仿古一条街。将以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为格调,逐步形成餐饮小吃、生产加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街道。

乡镇概况

郑集镇辖区面积64.8平方公里,24000人口,14个行政村,耕地55706.7亩,其中工业存量用地500亩,大中小型水库7座,蓄水能力达2500万方,塘坝641亩,水面20184.6亩,属江淮分水岭,主产水稻、小麦、油料;境内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有铁矿石、玄武石、石灰石、膨润土、白粘土、黄砂等矿藏且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较同类地区比较廉价,以至于初步形成“矿石开采”、“玩具制造”两大支柱经济。社会稳定,民风纯朴,社会治安较好。

经济概况

郑集镇坚持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旋律,把蔬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把皮蛋、咸蛋、板鸭作为主导产品,形成“东中西”发展的格局,东片汉江沿岸16个村突出以发展蔬菜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推行何骆村“一田多熟”制高效种植模式20000亩。中片蛮河沿岸、百里长渠灌区重点鼓励农民群众发展养鸭业,兴建红星、赤湖、魏岗等20个养鸭示范小区,培植了规模在5000只以上的大户16家,形成了15个养鸭专业组,全镇养鸭规模达到30万只。西片207国道沿线加强国道经济建设,着力培育后发优势,把国道建成推销鸭制品、特色产品的展示窗、提升郑集镇形象的新亮点、销售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鼓励有经商意识,有资本积累的农民洗脚上岸、沿路建房、开店营业,从事餐馆、旅馆、加工、信息中介等二三产业。

人文景点

郑集镇地处汉江、蛮河交汇地带,位于宜城市南7.5公里,襄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7国道纵横南北,百里长渠流经东西,距宜城市区11公里,平均海拔49米。土地资源、水利资源、电力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汉江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境内的楚皇城遗址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出土的文物有2000多件,文化底蕴十分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