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省电子地图 > 毕节地区地图 >
织金县地图
织金县相关地区地图:

织金名人

丁宝桢:丁宝桢,原籍织金县牛场镇,在任职山东巡抚十年和四川总督十年期间,为国为民辛劳奉献,在治理黄河水患、整修都江堰设施、改革盐政及开通运销途径、开设兵工厂抗御外侮等方面功绩卓著,尤其是诛杀慈禧宠宦安德海而名扬天下。被誉称为“刚直不阿、爱民如子的一代名臣”。丁宝桢生于1820年,贵州省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1863年,43岁的他由长沙知府调任山东按察使,次年迁任布政使,1867年3月晋升为山东巡抚。1876年10月调升四川总督,1886年在成都逝世。
安邦彦:安邦彦(~1629.9),明朝末年西南的川贵等省历史上著名的“奢、安之乱”的主要头领,曾经在明代天启2年(1622年)2月7日,率10万叛军进围黔中首府贵阳。在围困的10个月中,贵阳犹如一座孤岛,外无援军,内缺粮食,以至城内百姓落入“人相食”的可悲境地。作乱多年后,于崇祯二年(1629),才被兵部尚书朱燮元,督贵、川、湖、滇、粤五省兵马平复。八月水西,被斩杀。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水稻、玉米、小麦、洋芋、大豆、烤烟、油茶、苡仁米、茶叶等农作物110多种;有杉、松、油桐、生漆、核桃、剌梨、,猕猴桃、杜仲、天麻、黄柏、党参、半夏等植物90多个种类;有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50多个种类。烤烟是目前的主要经济支柱,年产量万吨左右,为全国烤烟生产基地县之一。苡仁米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远销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生物资源:亦很丰富,县内盛产的清香型红托竹狲,被誉为“真菌皇后“;现有人工和天然优质草场70万亩,加上年种植30余万亩优质绿肥及其转化利用,经逐步引进和改良大量优良畜禽品种,畜牧产业发展潜力较大。竹笋产量大,销往深圳、香港等地。近年来室内砂锅栽种竹笋及室外栽种已形成规模生产。
矿产资源:全县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20多种,其中:无烟煤总储量129亿吨,可开采量107亿吨,是待开发的大型无烟煤基地;磷矿储量13.98亿吨,占全省储量的55.4%,是贵州三大磷矿集中区之一;大理石储量191亿立方米,有“晶墨”、“残雪”等品种;重晶石储量近7000万吨,含硫酸钡95%。此外,硫铁、铝土、铅锌、硅石、方解石等,储量亦丰,均有开发价值。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储蓄大,品位高的有煤、磷、重晶石、铁矿、铝钒士等26种。其中优质无烟煤储量达129亿吨,占贵州省总储量的2%以上,可开采量达104.5亿吨,磷矿储量13.74占贵州总储量的54.4%;、铝矾土储量967万吨。其他各种矿产品储量也极为丰富,具有极高的开采和综合利用价值,开发潜力巨大。

地理位置

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毕节地区之东南。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县城东至贵阳约151公里,南距安顺约95公里,北距毕节约129公里;境内东西长82.5公里,南北宽66公里,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东邻平坝、清镇;南邻普定、安顺;西接纳雍、六枝;北接大方、黔西;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织金特产

织金县城东门,有一条长约八百米的古老小街,小街大多属于民国时期建筑物,俗称“砂锅街”。闻名中外的织金砂锅、砂器就是在这里生产。织金砂锅、砂器历史久远,据说宋朝时就已传入这里,早在清朝初年,织金砂锅、砂器就己非常盛行,盛极一时是在清朝未年至20世纪末,产品除本地销售外,还销往云南、四川、广东远及日本及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织金砂锅、砂器最盛行时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有手工作坊270余家从事砂锅、砂器生产,织金县从事砂锅砂器生产的专业户大都集中于此。他们中有的是祖辈从事砂锅、砂器生产,代代相传至今,有的是受街坊亲朋影响,拜师学会的。由于织金砂锅、砂器大部分出自这里,因此,织金砂锅街也名声远扬。织金砂器以造型别致,经久耐用、保温性能良好而闻名中外,种类有砂缸、沙灶、鼎罐、茶罐、火锅、茶锅、烘饼平底锅、圆底锅、香炉、蒸鸡钵等近百余个品种及美术砂器,几乎囊括了人们日常所需生活器皿。织金砂锅、砂器以织金的优质粘土泥和无烟煤砂为原料,有其许多优点,所盛食物不易变质变坏;保温、保鲜性能好,不变味、变色,无害。炖鸡、肉等食物其味鲜美醇香。织金砂锅用于沏茶煎药效果更佳,可使茶叶、药材得到充分浸泡、炖煮时均匀受热,使药石本身的特性能更好被汤水吸收。织金砂锅、砂器制作非常复杂,从原料选择到烧制成型,仅砂锅制作就需七十二道工序。织金砂锅砂器成型后需要烘干或让其自然干燥。然后在地炉中煅烧5、6分钟出炉,用柴火烟熏,黑中呈亮,古朴浑厚。它不同于其他陶器,具有非常高的环保效果。作为釉料的白泥,烧成后与砂器本色融为一体,略带呈亮铅白金属光色,显得饱满含蓄。最早以前的织金砂器是不上釉的。据说很早以前,有个叫陈春心的艺人用白泥浆衣服时,将浆衣服的白泥水滴下一滴在晒在院内锅坯上,此锅烧成后滴有白泥浆的地方发出光泽。从此,砂器、砂锅始有独特的釉色装饰。砂器艺术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纪念价值,其独特的造型,精巧的设计精致受到中外人士喜爱。然而,由于受资源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织金砂锅已渐入末路之途。是以,为了不使砂锅失传于世,仅存的十五户砂锅艺人家庭,组建‘东升砂锅厂’,以传承民族技艺,弘扬砂锅文化为本,努力挽救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地理环境

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岩溶发育,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262米,最低最低海拔860米,县城海拔131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938.4毫米,全年日照1172小时,无霜期327天。

民族构成

县内居住着汉、苗、彝、回、布衣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含未定民族穿青人)占48.02%。全县除汉族外,还有苗、彝、布依、白等少数民族。

历史沿革

县境商、周时属鬼方,春秋时属牂牁国,战国时属大夜朗国。秦时属巴郡汉阳县,汉属益州牂牁郡,蜀汉时属南中牂牁郡平夷县,蜀汉后期属罗甸国。晋时属宁州牂牁郡地,成汉时属宁州平夷郡,后秦时属宁州夜郎郡,宋齐时属宁州平蛮郡。梁、陈时属宁州羁縻州。唐时属罗甸国,宋时属绍庆府腪州。元时属八番顺元宣慰司亦溪不薛地的雷坡、磨坡、高桥、市北洞长官司,明时属贵州宣慰使亲领十三则溪的陇胯、的都、朵里、阿架四则溪地。清康熙五年(1666),始建平远府。后降为州,曾隶威宁府,后隶大定府至民国初。民国二年(1913),平远州改为平远县;三年(1914),更名为织金县,属黔西道;二十四年(1935),隶属贵州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今安顺市);二十六年(1937年),划归第四行政督察区(今毕节地区)。1949年12月解放,隶属毕节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更名为毕节区专员公署)。1970年毕节专区改为毕节地区,织金隶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