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马镇地图
止马镇相关地区地图:
三、建筑景观:
止马镇历史悠久。相传1633年,南宋年间,爱国将领韩世忠元帅到福建抗击外来侵略,领兵镇守杉关隘,守军为防敌人蒙混过关,规定凡经过此地的车马都得停下来接受检查,止马地名因此得来。史称“瓯闽西户”的“闽西第一关”光绪年间城墙就坐落于离镇区2公里的杉关隘,是光泽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屯溪分支西溪穿镇而过,沿岸风光秀丽,景致如画,令人心驰神往。六、经济社会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止马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发展,止马镇已迈入全县较为富庶的乡镇之一。这里流通活跃,商贸繁荣,占地4200平方米的边界农贸市场,是闽赣边界2镇6乡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年交易额达1800万元。全镇现有新老企业20家,外资企业3家,有林木加工、茶叶加工、淡水养殖等支柱企业100个,从事流通商贸个体工商户360户,中介服务组织26个。在经济发展方面,止马镇围绕“发展特色经济,打造商贸旺镇”的思路,在烟、茶、药、边贸等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全镇2006年实现GTP1.3亿元。文化教育事业也日趋进步,拥有一座建筑面积650方米的文化站,内设放映厅、科技培训中心和图书室、阅览室,棋艺室等设施,是群众文化娱乐的中心场所。同时,公路沿线的7个村实现了光纤联网。医疗卫生设施比较完善,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10个。镇中学、中心小学教育基础完善,教学环境优美,办学质量一流,村级设有9个6年制完全小学,学生可全部实现就近就读。五、基础设施
止马镇水力资源丰富,是富屯溪上游,全镇现建有大小水力发电站5座,装机容量2390千瓦,水电设施不断发展,电力供应保障稳定。邮电通讯设施完善。10个行政村均实现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开通了程控电话,随时可同外地保持通讯联系,富饶的物产,便捷的交通,充足的电力以及优质的服务营造了宽松优质的投资环境。四、气候与物产
全镇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17度,无霜期240天,年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平均海拔304米。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拥有林地面积19.3万亩,其中毛竹0.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3%,全镇耕地面积2.6万亩,是光泽县粮食主产区之一,主要经济作物有烟叶、药材、茶叶等,药材种植面积13000亩,主要品种有白术、厚朴、杜仲、半夏、元胡等,其中白术年产量达150吨;种植茶叶7060亩,品种有福云6号,福安大白茶等,年产绿茶400吨。淡水养殖80公顷,水资源丰富,发展水产养殖极为有利。境内石板材、花岗岩、高岭土、矿泉水等矿资源蕴藏量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七、各级行政村的分类概述:
01、止马村:止马村系南平市光泽县止马镇中等行政村,位于光泽县西南部,是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二十公里。自唐宋起止马便是闽西北出闽入赣要道上的重镇,设有驿站,驻扎重兵,过境军旅,来往客商进京入闽都在此停宿,街市繁华,故止马又俗称止马街。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设立大寺察巡司。改革开放后,人才辈出,现有大学本科、大专、中专生68人。02、亲睦村:亲睦村位于光泽县西路,隶属于止马镇,距县城21公里。亲睦村,全村历来崇尚文明,知书达理,亲善和睦,故村民命名为“亲睦”,历史上有2位村民中进士(现留有牌坊)。解放后,人才辈出,有四十多名大、中专生,原福建省武警总队后勤部长黄鸿辉(被授予大校军衔)就是亲睦人氏。亲睦村东河上有一座名为“永济桥”的石拱桥,建于北宋年间,规模宏大。村北建有一座北宋时期名为“黄氏祠堂”,的大祠堂,该祠堂设计独特,雄伟壮观,亲睦里上、下组各有一口古井,传说是“龙眼”和“凤眼”,井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终年不旱。村西北有一处名为“修仙岩”的景观,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此处还有太山寺、观音庙等古迹。。
03、虎塘村:虎塘村系南平市光泽县止马镇中等行政村,位于光泽县西部,富屯溪发源地溪畔,东与华桥乡官屯村接壤,距县城31公里,西与本镇双坑交界,北连华桥乡大禾山村,南邻岛石村,距止马镇11公里。虎塘村旧属光泽县管辖第十一都,虎塘始祖于明朝由河南入闽定居虎塘,繁衍至今有500多年。元代著名的布衣诗人黄镇成祖籍止马虎塘村,其所著的诗集《秋声集》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有独特的成就和审美价值,是光泽文学史上一块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虎塘尚存清末古民居2座,陆氏宗祠一座,村落中有二棵名贵古树,罗汉松及杏仁树(白棵树),至今已有200多年。村落南边有古楼峰,北面有鸡啼峰,鸡啼峰庙香火不断。仁厚村系光泽县止马镇中等行政村,位于止马镇西部。东与亲睦村接壤,距镇所在地5公里,至县城26公里。
04、仁厚村:仁厚村史称“际下排”,据传一位名人路过,发现村居建设奇特,民风淳朴,待人诚实厚道,虽不算很富裕,但村民能和睦相处,于是便提议把此地更名为“仁厚村”。本村历属光泽县管辖的第八都,始祖由邵武市和平镇黄氏第十九子迁居仁厚繁衍(明末崇祯年间),至今有几百年历史。全村现存古民居八处,其“三雕”工艺与众不同,堪称一绝,每年慕名观看的人络绎不绝,板坑组中连片的古树群,有白果树、红豆杉等,树龄均达200余年。
05、岛石村:岛石村系止马镇第一大行政村,地处止马镇东北部,在秀丽的富屯溪畔上游,与华桥乡接壤,距镇所在地3.5公里。岛石村因原来山上经常滚落巨石,故取名岛石(倒石)。这里乡风文明,人才辈出,民众特别尊师重教,全村的孩子个个勤学好问,历史上曾出现过三个县长,多个县议员,民间传说的“一村三县长”就是指现在的岛石村。从这个村先后走出了2个博士、3个硕士、本专科生110人。岛石村现尚有清代古民居建筑20多座,村落中祠堂、老街、旧巷交融,呈现出村落独特的魅力。离村所在地500米处,一条清可见底的溪流从上游顺山而下,河堤卧一巨石,酷似“乌纱帽”,故取名“纱帽石”,传说只要溪边山下流落一块石头,岛石就会出现一个官员。
06、双坑村:双坑村系光泽县止马镇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光泽县的西北部,东与止马镇的虎塘村接壤;南与止马镇的严洋水库为邻;西与江西黎川县华山垦殖场洲湖村交界;北和华桥乡的古林、何舟坪、元岱毗邻,距光泽县城42公里,距止马镇20公里,双坑村旧属华桥乡管辖,1972年调整划为止马镇管辖,原村部在双坑,1975年严洋水库修建竣工后,村部搬迁至舟船,仍沿用双坑村原名。这里民风纯朴,人民勤劳吃苦,自古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清朝时该村上严洋就出了贡生---付日恩,舟船的秀才。这里林木密集,拥有众多的资源,山峦崎岖雄伟,解放前是土匪藏身的地方。
07、杉关村:杉关村是光泽县止马镇闽赣交界边境的行政村,水杉公路由东至西横穿而过。史称“瓯闽西户”的“闽西第一关”及光绪年间城墙就座落于该村离镇区2公里的杉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列为光泽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全镇最大的佛教寺---安福寺,香火鼎盛。典雅大方的建筑,良好的管理和卫生,受到善男信女的朝拜和县委统战部的肯定。
08、水口村:水口村系光泽县止马镇中等行政村。村落位于县城西部、富屯溪上游,东面与鸾凤乡交界,北与李坊乡相接,西与本镇的止马村相连,距县城22公里。水口村是止马镇古时著名的水上交通枢纽,设有友码头、驿站,南来北往的船只经常在此停留,所以自古就有“上水口、下洋口”之说,是止马、李坊乃至江西东部地区进入光泽、邵武以及南平、福州的水上必经之路,水口这条河流可称得上是光泽的“大运河”、水上的驿站。水口古街沿河而建,形成一条长长的“带子”,当地人俗称“豆角街”。岁月流逝,沧桑巨变,往日古街已成昨日黄花,再加上多次洪水冲刷,已难觅当年之胜景:码头、酒家、钱庄、当铺临街而建;豪爽的撑排工、精明的生意人、儒雅的学者南来北往,竹排、商船穿梭其中,各色人等行色匆匆;码头上人声鼎沸;商号中买进卖出;酒馆里吆五喝六,一派极尽繁华景象。村中河流纵横交错,沿岸风光秀丽,景致如画,适合山水旅游。村中尚存有明清古建筑10余处,主要有古寺庙、商会会馆、祠堂、老街的遗址。在村部下游5里处有一座龙安寺古庙,始建于元朝,清代与文革时两次遭毁坏,现已基本复修,寺中有古井三口各有传说,山门面对大河,历经各种磨难屹立至今,香火极盛。
09、排下村:排下村是光泽县止马镇中等行政村,地处镇政府西南部,南与本县李坊乡接壤,距县城28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呈长方形,村头尾相距6公里。清代古民居建筑现存10余座,其中排下屋桥更是衬托出村落独特的魅力,每年的清明花开满山红时节,这里的中老年妇女都会到屋桥上以步行量桥,以示保平安。这里有座形似笔架的机同山,古时人称将军山,据族谱记载,曾出过名为国子的将军。耽溪自然村,山水风光秀丽,是一个鱼米之乡,夏天可到这里休闲旅游。10、白门楼村前身是止马公社白门楼耕种场,于1976年成立,作为当时的止马公社粮种繁育基地,负责繁育双早常规品种。1984年由粮种场改为村。相传1633年南宋期间,爱国将领韩世忠派兵驻守杉关关隘,在此外设立兵司衙门,由于官兵随军家属不家居住在衙门内,就在衙门的右侧盖起了高大气派的白色楼房,老百姓称之为“白门楼”,白门楼村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