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电子地图 > 柳州市地图 > 鹿寨县地图 >
中渡镇地图
中渡镇相关地区地图:

科技

解放以来,镇党委、政府采用电影、讲座、展览等形式的科技交流活动,指导民众生产、生活。20世纪80年代后,近20年来,共开办各种技术培训班100多期,培训人数达2.5万人次。通过培训,全镇家家户户学科学、用科学的水平大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农牧业

全镇耕地面积62163亩,其中水田49899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玉米、甘蔗、花生、黄豆等农作物的种植也具一定规模。1994年,粮食总产量2290万公斤;甘蔗1.25万亩,达到历史的顶峰,成为中渡的一大支柱产业;农业总产值3354.88万元。同时,形成了以甘蔗、桑蚕、水果、蔬菜为主导品种的产业链;青椒、西红柿还成为广西重要的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2001年,农业总产值1266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76万吨;桑园面积4500亩,甘蔗1.1万亩,沙田柚1783亩,秋冬菜3.21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968元。山羊存栏39255只,出栏13374只,建有2个商品羊基地,养羊50只以上的大户达136户,成为鹿寨最大的养羊基地。

乡镇企业

1983年,马安农机修造厂成立,为镇第一家乡镇企业。1994年,乡镇企业投入80多万元兴办烧结厂、宝石加工厂和6个新的采矿场,当年实现企业总收入13335万元,总产值12181万元,利润415万元。2001年,全镇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564家,拥有固定资产3150万元,形成了矿产开发、食品加工、交通运输、建材化工、农贸开发、针织成衣,机械铸造和农副产品加工等8大行业,总收入46012万元,上缴国家税金811万元,实现利润762万元。

古镇特色风貌

1、古遗址:(1)中渡古民居:这是该区目前为数不多的,如此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古民居群始于清代中期,位于中渡镇中心,整个群落一律青砖灰瓦,木质构架,古朴典型,深入其中,随处可领略到随处的古色古香的韵味。分为东、西、南、北四条街,设东、西、南、北四扇城门,历经沧桑,现仍有很多保存较好的旧商号、客栈遗址,古民居等建筑。中渡武庙、粤东会馆、钟秀杰故居等座落其中,更能较好地反映了古城的历史风貌。(2)钟秀杰故居:位于中渡南街古民居群落中。钟秀杰(1877--1941),中渡镇南街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考秀才时,名列榜首;1899年东渡日本考察维新之道,并入日本警政学校学习警务,常与马君武等人接触,讨论救国之策;1905年钟秀杰加入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之中国同盟会,成为中国同盟会最早会员之一;1907年奉孙中山之命回国,参加同盟会广西支部活动,同时在广西巡警道署任职,兼在广西警察学堂及陆军测量学堂执教。民国5年(1916年)讨袁护国时,钟秀杰南下广州大元帅府任职;1921年,钟秀杰担任中渡知事,为革除以往县政积弊,废除苛捐杂税,深得民心。钟秀杰还担任过马平县(今柳江县)及宜山县(今宜州市)县长,庆远区税捐稽征局长等职。(3)会馆:明末清初,中渡由抚民厅降为县治,县治设在洛江河畔的中间渡口,(相对于旧县渡口和新县渡口而言)。因此地水路交通方便,到此定居谋生的人逐渐增多,江西籍商人和广东籍商人修建江西会馆(已毁)和粤东会馆,作为商人聚集和旅居、停留场所。(4)中渡抚民厅:清光年间,两广总督岑春煊,广西巡抚张鸣岐联衔奏请设立抚民厅(厅的行政级别介乎州县之间,比县高半级,比州低半级)。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光绪皇帝特准设立中渡抚民厅,抚民厅职能侧重于军事,即剿抚相济,任命陈嵩沣为中渡抚民厅同知(正印官,从六品官阶)掌理中渡抚民厅防务,统辖桂防军正、副2营。中渡抚民厅官署设在中渡镇北街82号。老百姓习惯称之为武衙门。民国25年(公元1936年)为国民党中渡县县党部。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中渡城剿匪,解放军中渡支队司令部设置于此。(5)中渡县参议会:成立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是中渡县民意机构。参议会评论员名额每乡选出1人,商会、教育会、农会、妇女会等地方职业团体组织各选出1人。参议会设议长1人,秘书1人,2—3名办事员。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中渡县参议会撤销。(6)罗公馆:为清代光绪年间清军管带罗举之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所建造。其子罗浩忠民国时期曾任浙江省第3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中将保安司令、广西柳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中将保安司令,亦称罗浩忠官邸。(7)中渡古炮楼: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天王洪秀全发动了以推翻清政府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战争波及到全国10多个省。为保卫城防,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清当地政府在中渡城制高点西眉山顶修筑炮楼。该炮楼分两层。一层用山石砌成,基础用混合灰砂夯实;二层为青砖木板楼结构,设有瞭望孔、炮孔、枪孔等,(8)洛容县城古城墙遗址:为洛容县古城的护城墙。城墙由鹰山背(中渡城隍庙)沿山脊到鹰山山头,尚保存石砌城墙100余米,其中完好的约70米。唐、宋时期,现在的雒容镇、中渡镇、平山镇及黄冕乡的一部均由洛容县所辖,县治设在当时的洛清乡(即今中渡镇旧县村),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迁入灵塘(雒容镇)。(9)中渡武庙:位于中渡古镇上,建于清朝时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庙宇青砖灰瓦,造形和设计充分体现了清代的建筑风格。庙塑有关羽、关平、周仓等神像,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10)中渡城隍庙旧址:旧址位于鹰山背,为洛容古县城的护城庙,约建于宋朝时期,相传在清朝光绪10年,北京城内太和殿失火。中渡城隍前往救火,太和殿上空出现“鹰山城隍”灯笼一对。火灭后,光绪皇帝念其救火有功,遂赐木匾一块挂入中渡城隍庙内,匾上刻有玉玺、龙头。后在民国年间,城隍庙彻底被毁,群众便把城隍塑像移到中渡武庙内。
2、摩崖石刻:(1)摩崖石刻“一方保障”是记述明朝万历年间,明王朝镇压瑶族起义的文治武功。透过历史的云烟,穿越时光隧道,仿佛看到了瑶族同胞为反抗明王朝的血腥统治,浴血奋战的惨烈情景。(2)“京观”:此石刻原在中渡西郊山麓,即现在的朝阳村山脚屯。明朝万历年(1575年),统治者镇压中渡、平山一带的农民起义军后,在一块约70吨重的巨石中刻“京观”二字,右刻“平定洛斗下半团叛乱,斩首五百余级”,左刻“万历三年七月书”。下洛斗即现今的平山镇一带。此石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取石修水利而毁。二00五年,我县文化部门重新修复于旧县村鳌鱼山头。(3)牛角坳石刻:位于中渡城东8公里的三门隘牛角坳路边,在一块高约1米,宽约0.7米的石头上刻下“全州石匠十名为记太平军好行,囗囗年二十七日闰月”的字样。据考证,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回师广西攻打桂林城不下时,弃城南下,一路经永福翻越大华山路过中渡。从不工整的书法与雕刻上看,为当时官兵或在此打石头的10名全州籍工匠所刻。对军事和历史有重大的研究价值。此外,中渡还有古欲岩化石遗址,拉敢岩摩崖石刻等多处名胜古迹。

教育

唐贞观(627~649年)年间,洛容县于城北(今中渡镇旧县村附近)创办县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地方人士梁恒义(后任中渡县县长)募捐集资兴办中渡义学。清末民初,该义学改为两级小学堂,设甲、乙、丙、丁4个班,学生约100人。民国10年(1921年)在中渡镇北门建立女子学校。28年,中渡办幼托班1个,入托幼儿20余人。31年,中渡开办私立“鹰山初级中学”。32年,中渡县开办县立国民中学,设4个班,学生180人。1951年6月合并鹿寨县,英山小学(原鹿寨县第三小学)增至15个班,学生700多人。1985年,通过鹿寨县首次普及小学验收。1989年,全镇有中心小学1所,完小14所,中学3所,入学人数5158人,入学率达95.6%。1998年,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的“两基”工作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2001年共投入教育经费40多万元,全镇已基本没有中小学危房。同年,全镇共有中学4所(其中私立中学1所),在校学生2265人;小学32所,在校学生5549人。教师共436人。小学入学率99.68%;中学生巩固率95.7%,毕业率达100%。

商业

解放前,境内工商业户为私人经营。解放初期,中渡镇尚有英山、白寺二圩市,圩期仍沿用传统习惯,3天为一圩,圩市设有谷米、糖、盐、牛、肉和鸡鸭等专业市场。后来经社会主义改造,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私营个体商业被取消,集体商业并入国营商业和供销社。1978年后,允许多种经营,集市贸易繁荣,日用工业品、农产品、副食品及生产资料的化肥、农药、农机具等摊点成行。1984年,中渡圩市有摊点178摊,其中成衣52摊,百货15摊,杂货41摊,修理24摊,饮食11摊,其他35摊。2001年,镇内商业网点有540个,从业人数610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77.6万元,集市贸易总额25万元。

人物

韦韬(1892~1953)字群六,中渡镇寨上村人。民国元年(1912年)入保定军官学校骑科一期就读,毕业后回桂供职。曾在武昌起义及讨伐袁世凯的战斗中先后参加攻击上海制造局、吴淞炮台和江湾诸役。11年11月任马平县知事。后被保送入庐山军官训练团深造。28年3月任国民政府军政部荣誉军人第五管理处少将副处长,33年获国民政府颁给海陆空甲种一等功勋奖1枚。35年8月离职。1953年逝于家中。韦道敏(1892~1969)字树萱,壮族,中渡镇马安村常安屯人。少年时入本村私塾读书,后考入桂林陆军小学,继升武昌陆军中学。宣统三年(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次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后曾在陆荣廷部任排、连、营长,副团长等职。民国18年(1929年)任灵川县长。29年,在国民党蔡廷锴、陈绍柏的粤桂边区司令部任参谋长,后任桂林团管区司令,玉贵师管区副司令、代司令等职。32年,获陆军少将军衔。35年退役,隐居桂林。1969年10月3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