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路乡地图
中路乡相关地区地图:
现状及发展前景
文化教育:“以德育人”在中路校区传承,中路校区支部党员充分利用全乡教师集中休息时间,组织召开支部大会,通过学习“八荣八耻”,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时刻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公仆”、“服务”思想,规范自己的工作方法,发扬“团结同志,服从分工,吃苦耐劳”的精神。重视新党员的纳新工作,积极培养后备力量,为党组织补充新鲜的血液。中路乡居民聚居在沧江两岸,主要以傈僳族为主,学校共有33所,其中一师一校25所,两师一校1所,村完小7所。小学在职教师58人,其中代课教师17人;初中在职教师14人,其中代课教师8人。初中在校学生532人,初中毛入学率107.49%;小学在校学生1231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100%。中路狠抓“普九”工作,“普九”工作是全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乡教育工作的一项攻坚任务,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在认真宣传《义务教育法》的同时,调动一切社会力量,狠抓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发动工作。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全乡7个村委会39个自然村已实现100%通电,39个自然村通自来水的只有2个自然村,还有37个自然村未通自来水,而且多是饮水困难。全乡7个村委会中只有一个村委会铺设了电话线路,全乡境内80%自然村已能收到手机信息,全乡共有电话40部,手机456部。全乡只有佳禾行政村庄子自然村44户装了有线电视。县城到中路乡道路均为柏油路,乡政府到佳禾、咱利村委会道路为柏油路,到施根登、蕨菜山村委会为土路,到腊八山、新厂、拉嘎洛村委会未通公路。全乡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669亩,人均0.18亩。全乡有38户建有沼气,有31户安装了太阳能。全乡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8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739户居住土木结构住房;有654户居住其他结构住房。中路乡现有2个农贸市场,设有信用社、邮政所、电信所、卫生院等服务机构。
特色产业: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三农”投入的不断加大,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深入,更为我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在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党委、政府着眼于乡情,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大胆尝试,始终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学增效益”上作文章,深入挖掘优势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增收渠道。
一、药材种植。我乡群众多数居住在高半山区,多数地方适宜种植药材,在政府的多方努力下为群众寻找投资商,寻找资金,2006年中路乡种植当归780亩,木香560亩,还引种了虫蒌。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收益。
二、木耳种植。在县财政局的扶持下中路乡咱利村进行了人工培植木耳,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种植白芸豆。中路乡咱利村十一个村民小组种植了550亩白芸豆,产量在55000公斤,群众收入在30万元左右。
四、经济林果种植。乡党委政府引进漾鼻核桃12000株,在全乡范围内种植了1000亩,只要科学管理,精心种植会给当地群众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也将带动全乡经济林果的规模发展。乡境施根登、流莱山、腊八山、新厂。咱利、拉夏洛在历史上都属第一区,1958年曾析出设立中路公社,1962年撤销仍并入第一区内。1975年又将上述地区析出,再划入维登公社的佳禾大队,组成中路公社。1964年撤社建区;1988年撤区建乡,成立中路乡人民政府。设7个行政村,下辖69个自然村。1995年末,全乡人口共2046户,9592人。居民中80%以上是傈僳族,此外有汉族、白族、纳西族等。乡内97.7%的居民属农业人口。69个自然村中只有12个村分布于江边河谷,有发展农业生产的较好条件;其余都分散在高山地区,土地瘠薄,气候及水利灌溉等条件都差,粮食难于自给。乡镇企业落后于县内各乡,只有一个土法提炼桐油的小厂。交通不大便利,全乡只有20多公里的过境公路。澜沧江上建有二座钢索吊桥。
资源环境:中路乡地处低纬高海拨地区,立体气侯明显,植被完好,从上往下有高山草甸植被带、寒温冷杉植被地带、暖温云南松针阔叶混交植被带,各种资源较为丰富,分布有国家珍惜植被物红豆杉、榧木等;有兰花、杜鹃、茶花等花卉资源;有当归、天麻、云木香、虫蒌等药材资源;有松茸、羊肚菌、香菌、木耳等菌类资源;有黑熊、有猕猴、灵猫、锦鸡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稀有金属及有色金属元素分布广、种类多,主要有铜、铁、锌、汞等到矿产资源;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可以开发利用的有澜沧江、腊母底河、比独河、新厂河等水资源;沿江两崖分布种有核桃、板栗、漆树等经济林果,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因素,各种资源处于尚未开发和正在开发的状况,地方政府结合地理气侯的特殊性,已在加大扩展种植药材、经济林果等到特色产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