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省电子地图 > 天水市地图 > 麦积区地图 >
中滩镇地图
中滩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

乡镇总户数8459户,乡镇总人口37944人,乡镇从业人员18972人。33个村全部通电、通电话、22个村通邮,8个村通自来水,5个村通有线电视。有医院、卫生院2所,医生48人,病床33张。国内生产总值9999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838公顷,粮食总产量621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92元,财政收入370万元,财政支出370万元。

气候特点

中滩镇属大陆半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从南向北依次减少。年均日照2090小时,每天平均5.7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日照地域间差别大,北部山区较多,东南部林区较少。太阳辐射总量在2395~2703MJ/M2,全年无霜期170多天。镇内旅游资源富集,区位优势明显,地热资源丰富,樊家城、演营寺均属历史名胜遗址,汪李温泉前期风险勘探钻井工作已全面完成。另外,还能依仗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特色农业

中滩镇面积2000亩的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是天水高科技农业发展的龙头与陇东南旱区农业发展的蓝图。园区已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204个,相继开展了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航天育种等20多项技术示范工作。尤其是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合作,在园区建立了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已开始对40多个航天新品种(系)和天水市提供搭载的20多个蔬菜、牧草、沙棘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和新品种选育,其中航遗1号黄瓜新品种已通过国家级鉴定验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滩镇以天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为依托,大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突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积极培植壮大以双孢菇为主的新兴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和天水众兴菌业公司现有大棚100座,这100个棚经过两年的生产运作,效益非常明显,可观的经济效益充分调动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切切实实能使农民富起来,在不久的将来双孢菇生产定会成为中滩的一大重要支柱产业。全镇粮食、经济作物、蔬菜、林果种植比例优化调整为30:15:50:5。

旅游资源

演营寺,原名灵源寺,据说为隋朝高僧慧远路经此地,捐款修建而成。后因唐代女将樊梨花西征,驻守樊家城,经常在灵源寺内演练军队,因而被改名为演营寺。据说演营寺为佛道共住寺院,既有佛,菩萨、罗汉,也有玉皇、老君、财神等,共计89尊塑像。寺内原有古柏10株,古槐2株,民谚有“十柏九座殿,两槐抱一塔”。演营寺砖塔高约3米,东西各有唐槐两株,相传此地为古战场,葬埋着阵亡将士,砖塔就是为纪念阵亡将士而修造的。可惜,寺内殿宇和众多古树在“文革”期间被毁,现仅存4株苍劲雄伟的古柏。其中最高的一株高约17米,树龄约1200年,仅次于南郭寺的“南山古柏”树龄,位列天水市第二。“平畴二里好家园,玉树琼花锁堤岸。古寺兴衰留佳话,灵鸟仙雀常往还。”从清末渠刘村秀才刘宝贤的这首《演营寺即兴》中可以窥见当年演营寺的盛景。

交通设施

中滩镇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极其便利,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天谗高速公路斜穿渠刘等6个村,秦南公路横贯全境,邻园路、中卦路已铺油通车,北甘路中滩段、雷张公路主干道、秦南公路中滩段经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努力,于去年年底路基拓宽改造已全面结束,雷王老街硬化工程全面启动,极大的改善了受益群众行路难的问题,邻园路路灯设计已完成。,中滩镇先后对邻园路、中卦路、雷张公路、麦(积)甘(谷)公路中滩段、中(滩)石(佛)公路铺油,铺油达9.2万平方米;完成10村的人饮工程,解决2万多人的饮水问题;在临园路新建7.6万多平方米的民达商城和占地1200平方米的汽车站;完成3400平方米的标准化农贸市场改扩建工程,形成临园路至农贸市场的主街道3500米。在街道上设置垃圾箱4处,购置垃圾清运人力车2辆;安装路灯20站。镇区农宅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商铺面积4.3万平方米,栽植各类花木2万多株,镇区绿化率达到22%。

人文教育

中滩镇全镇现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32所,教师372人,在校学生9711人,教学设备先进,学校已配置微机115台,教学质量及学生升学率不断提高,学龄入学率达到99.9%,高中入学率达到95%,全镇有16个图书室,12个村办文化室,拥有藏书1.2万册。卫生事业发达,有中心卫生院2所,医生32人,床位86个,综合门诊大楼一幢,群众就诊方便。现有程控电话3734部,移动电话1300多部,小灵通基站8座。全镇5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镇境内有110KV变电站一所,电力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