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行镇地图
竹行镇相关地区地图:
气候特点
竹行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春季,始于3月上旬,止于5月底,历时两个多月,当旬平均气温终稳定在10—22摄氏度之间时,气候湿润,万物复苏,预示春季到来。夏季,始于6月上旬,平均气温在22—27摄氏度,直至9月上旬,历时3个多月。6月中旬进入雨季——梅雨,降水频率高,雨量大,往往造成涝灾。后期天气炎热干燥,形成伏旱高温,最高气温达38摄氏度。秋季,9月中旬至11月下旬,历时两个多月,气温稳定在22—10摄氏度之间,降水量偏少,秋初往往受到副热带高压影响,持续高温,形成“秋老虎”。2005年少雨,伏旱连秋旱,连续近60天不下雨。少数年份,冷、暖气流在长江中下游角逐,秋风秋雨连绵不断。夏秋之交为热带气旋活动季节,常受台风侵袭,龙卷风、冰雹偶有出现。冬季寒冷,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为冬季。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下,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7—8摄氏度。这种四季的划分,与自然物候现象大体吻合。但四季长短不一,春季80天左右,夏季90天左右,秋季75天左右,冬季最长在120天左右。竹行地区四季分明,物候现象明显,但有时也有推迟或提早。俗语“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倒春寒时间长的年头,杏花则要在三月初才开放,同样桃花也推迟吐艳。候鸟“花好稻好”叫了,预示春蚕豆将成熟;布谷鸟叫了,告示人们要割麦种稻了。人们根据季节变换、气候变化,得出了“谷雨落谷,芒种栽秧”、“麦种雪地,只要出地”等农谚。“九月二十七催懒妇”的意思是天快冷了,提醒农妇准备过冬的衣物。
地形地貌
竹行辖区内的地形为北高南低。北部(俗称老田),地势较高,土地肥沃。南部多为沙田(俗称新土),是70多年前围垦的谷东村的二圩、海洪圩、德本圩、定心圩,竹行村的三圩、六圩及大安村南部的一些沙田。南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1960年兴修水利,开通水系,纵向排水通过长桥港、老洪港、尖沙鱼港、大安港排入长江;横向排水人工开挖了天星横河、长洪河、圩田北三级河、圩田南三级河,连通纵向竖河。整个水系形成沟、河、江相通。
市政建设
公路:上世纪60年代初,竹行没有公路,乡村道路狭小泥泞,交通工具以独轮车为主。1964年,修建张江公路。1973年修筑新竹路,同时修筑兴南路,都是砂石路面,形成一纵一横。1998年东起薛家店西至竹行镇西修筑面宽24米的水泥路。2005竹行公路形成两纵五横的格局。两纵:即通向江边的张江公路;通往通常汽渡的东方大道。东方大道是交通要道,两边有宽阔的绿化带,双向六车道,中间有隔离带。五横:两条两边有绿化带,双向四车道的振兴东路和景兴路;三条中间有隔离带,双向四车道的苏336线、瑞兴路和和兴路。苏通长江大桥北引桥纵贯竹行全境,沿江公路横贯江东、江海两村。桥梁:随着公路的建设,高等级的桥梁陆续建造。纵贯天星河的有天星河桥、幸福桥、胜利桥、沙家桥、长桥村桥、六匡桥;纵跨长洪河的有长洪桥、洪港桥;圩田三级河上有洪昌桥;横跨朝阳竖河的有朝南桥、朝阳桥;小海河上有马家桥、施家桥。排水:竹行镇地势低洼,排水不畅,1962年开挖长洪河。1964年修建长桥港涵洞和老洪港闸,同时疏通朝阳河。同年疏通天星横河。八号滩未围垦前,排水都从长桥港涵洞和老洪港闸排向长江。八号滩围垦后,洞、闸堵塞,瑞兴路以南排水由长洪河经新开闸,北由天星横河经营船港、朝阳竖河和小海河排入通启河,再经营船港闸排向长江,排水畅通。竹行镇,濒临长江的竹行瑞兴路以南的几个沙田村,地势低,易涝灾,长江堤岸险段较多。每年夏天台风季节,每到汛期,政府发动民工到江堤昼夜巡防,发现险情,立即抢险加固。1973年防汛地段为东方红农场和新开闸南侧的一六滩。1974年长桥港农场江堤决口,原海洪圩半个村受淹,平地水深1米,家家进水,村民撤离,幸好退潮后立即筑堤加固,三天后大水全部退去。2001年划归开发区后,原通州管辖的邻江、积南等八个村并入竹行,防汛地段东至团结闸,西至南通农场交界江堤,全长2261米。2004年,通州市财政局渔场归并开发区划入竹行管辖后,防汛地段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团结闸闸东至海门市江心沙农场交界,江堤长1650米。2005年,竹行防汛江堤全长达3911米。
古代竹行
竹行一带原系江中的几个沙洲,涨潮没入江中,落潮露出水面。由于地处长江下游,江面开阔,水流缓慢,江中泥沙逐渐淤积,至清朝初期才成为江边滩地。乾隆中期经围垦与北邻的南布洲接壤成陆。于是崇明、海门一带移民逐渐迁入,进行围垦,开挖水系,东西100至160步开挖一条泯沟,叫一,南北150-200丈开一条横河叫一埭。埭中间开挖“回”字形宅沟,人们按姓聚居在“回”字形宅上,正南方设有吊桥,晚上升起,防止偷盗。人们交易买卖,在水陆交通较发达的老洪港中段聚居,逐渐形成一条150米长的街道,取名朝阳镇。镇上一名姓崔的老板开了爿竹行,生意兴隆,人们逐渐以竹行替代了原来的镇名,这就是竹行镇镇名的由来。竹行镇街面2米宽,鹅卵石路面,宣统二年属竞化镇区,民国23年(1934年)为南通县第八区。解放前至解放初期,街上有几爿老字号店,东西两个世昌,卖杂货兼小酒店,裕隆布店兼邮政代办,自东向西三爿中药老店:延生堂、道德堂、顺顺堂。镇西的冠生园茶食店颇有名气,还有三五家杂货店,镇东一处面积约200平方米的荒场为菜市场,镇西一处约150平方米的荒场为粮油市场。
当代竹行
2001年2月,竹行撤乡设镇,同年3月19日划入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竹行镇17个行政村合并为新丰、长桥、谷东、洞子港、竹行、竹东、大安、神农八个大村。为便于管理,开发区将临江原属南兴、川港、先锋、姜灶、张芝山5个乡镇的8个行政村合并为江东村、江海村,归竹行镇所辖;原张芝山镇万南村一个组划归竹行村管辖。2005年,竹行镇辖1个生活小区即星辰花园;2个工业园区:谷东工业园区、大安工业园区;10个行政村,总面积30.1平方公里。竹行镇西与长桥港为界,北和小海的新镇村、汤家窑村相邻,东北与张芝山镇的银河村、万年村接壤,东以大安港与南兴隔河相望,南和南通农场毗邻。
历史沿革
2001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通州市的观音山镇、小海镇、竹行镇、通州市良种场划归南通市崇川区管辖,小海镇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0年竹行镇改为竹行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