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盖多玛乡地图
佐盖多玛乡相关地区地图:
建设发展
近几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乡政府职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从领导性职能逐渐向指导服务性方向发展转变。社会各项事业随着改革不断的深入发展,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市委、市政府在本乡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人畜饮水、草场承包、家畜优化改良和暖棚建设、贫困牧户建房等惠民建设项目,使全乡牧业生产逐渐向增产、高效、科学化方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完善,广大牧民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彻底打破了原有那种靠天养畜、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思想,结束了延续了历辈人随草逐牧、居无住所的落后局面,今天的全乡到处呈现出一派大搞经济建设,社会快速发展的喜人景象。
文化考古
唐卡,唐卡即有布帛画,是用彩缎装裱的悬挂卷轴画,按质地和制作工艺分绘制唐卡、织绣唐卡、印刷唐卡三类,其内容多反映宗教活动,有佛像、菩萨像。寺院建筑、佛教故事和神话等。酥油花,酥油花是藏族特有的古老手工艺术品,它是以青藏高原牧区特产的酥油为原料,以色,彩缤纷的人物、花草为造型,栩栩如生,堪称一绝。制作者一般是寺院的大小活佛及僧侣,民间也不乏有手艺高超者,其题材十分广泛,花样繁多。从简单的日月星辰、草木花卉、龙虎象狮到复杂的佛教故事、人物传奇、历史盛会、节日焰火都在它所表现的范围之内。
物产
沙棘,味酸而爽口,可制作高级饮料。合作市合乐饮料厂专门制作沙棘饮料,其产品畅销省内外。美仁磨菇,生长在草原地带,营养丰富,味道独特,可谓上等的天然绿色食品。蕨麻,俗称长寿果,境内出产丰富。是餐桌食品和制作保健饮料的最佳原料。蕨麻猪,因放牧于草场,彩食蕨麻而得名,俗称山猪或草猪,是地方传统品种的小型猪种。其肉质肥瘦适中,肉指均匀,皮薄鲜嫩,香美可口,风味独特,年存栏数1万头左右。
民族文化
在博大深远的藏文化宝库中,藏戏是一颗璀璨而又独具魅力的珠宝,被人们公认为“十明”之一。藏戏自圣者唐东杰布(1385年——1509年)创建伊始,就深受藏区的欢迎,随后又逐渐广为流传,先后经历了将近七百年的漫长发展历史。在该乡安多拉卜楞地区,五世普觉·嘉木样活佛、金席·贡唐丹白旺秀和浪·堪钦格桑勒席嘉木措、华桑布等高僧大德为藏戏的丰富和发展,呕心沥血,细心毕力,从而形成了现在在表现手法和演唱风格上独树一帜,极富地方特色的拉卜楞藏戏。尤其之从五世普觉·嘉木样活佛在拉卜楞创办学校(1942年)以来,培养了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演艺技能的藏戏艺人。他们经常进城入村,演出藏戏,为藏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业绩。佐盖多玛乡新寺村遵照四世浪·堪钦活佛的指教,于1980年创建成立了藏戏团,经新寺村一代人的不断努力,充实壮大,新寺村藏戏团已经具备完善的演出设施和道具,并多次从拉卜楞寺特邀名师,为学员们系统的传授藏戏理论知识和演艺技能。先后学习排练了《松赞干布》、《诺布桑王子》等著名八大藏戏。在新寺村和拉卜楞寺两地为六世贡唐仓、浪仓哲贡巴仓等名僧大德和拉卜楞藏戏的一代创立者们进行了汇报演出,受到高度赞扬。他们在为地区牧民儿女不断传播精神食粮的基础上,还多次走出草原,走遍藏区,尽情展示藏戏团人员的才能,承担着弘扬和传播着藏民族文化的重任。
草原风情
佐盖多玛乡草原面积为89.97万亩,作为亚洲十大草场之一,是佐盖多玛乡广大牧民群众懒依生存的基础,也是广大牧民群众以之为荣的一个骄傲,在这里水丰草盛,植被良好,是合作市主要的天然牧场。盛产有蜚声省内外的高原天然香菇,有滋补药宝之称的冬春草和百多种中药材。当进入盛夏时,草原透露着碧绿和纯洁,伴随着朵朵奇花异草,蓝天白云下悠闲进食的成群牛、羊和牧民儿女的歌声,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大画卷。
旅游
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阁文化游览区,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阁素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建筑总面积4118平方米,高40余米,共九层。是安多地区唯一的一座供奉藏传佛教各派宗师和汇聚各种教派文化的高层建筑名刹,也是全藏区仅有的两座米拉日巴佛阁之一(西藏山南地区有一座为5层),它与拉卜楞寺等其他藏传佛教寺院有显著的不同特点。佛阁主体建筑为外石内木结构,造型独特,融藏族堡式建筑与佛阁式特色为一体,外观雄浑壮观,是藏族人民的佛教名胜古迹之一,也是祖国佛教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佛阁内珍藏着琳琅满目、造型优美、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塑像、壁画、彩绘、唐卡以及经文典籍、法器、供器等珍贵文物和宗教圣物,供奉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开宗祖师和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丹派等诸多教派的宗师佛像一千二百七十多尊。对于研究过去安多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手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也对于研究安多合作地区的宗教规模、发展、演变历史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为此被州委、州政府确立为甘南十大王牌景点之一,是一处展示、游览、休闲的综合性宗教建筑群和宗教文化旅游区。景区每年举行的法舞神会,舞姿庄重、场面宏大、震撼天宇。主要旅游活动项目有佛阁揽胜、诵经祈福、寺僧生活体验、僧舍观赏、转经轮佛塔等。它以其独特的具有藏族宗教建筑艺术特色的九层藏式建筑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岗岔溶洞,岗岔溶洞分布在喜拉沟两侧,位于合作市东北27公里处的岗岔行政村(佐盖曼玛乡)。喜拉沟两侧山峰丘陵连绵,草地、灌木、森林等植被覆盖良好,沟内溪水四季奔流,清澈见底。进喜拉沟不远,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岗岔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公元1241年,历史非常悠久,比著名的拉卜楞寺还早一百多年;景区内有青藏高原十分奇特的岗岔溶洞景观;有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记载与回响着古时一征两大将军路径此地的历史之音;山上巨石耸立如林、群峰突兀、层峦叠峰,洞石壁上有十八罗汉雕像及格萨尔王妃珠毛做饭时留下的脚印及炉灶。有石桌、石椅、石床,恰如神仙居住过一样,曲径通幽,滴水怪石。洞外有一摩崖石刻,相传元朝一征西大将军征剿途经此地,刻字于此地,如今仍有其神奇之处,浸水后清晰可见,水干后忽隐忽现,非常神奇。阿尼念卿山与阿尼夏格山浑然相连,融草原、溶洞、奇峰、怪石为一体,是游览、探险、观奇的好去处。
建设发展
乡党委、政府从群众最迫切的困难入手,通过争取资金、引进项目,加大了对基层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建设完成水、电、路、桥、危房改造等一批民心工程,改善了相当一部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减轻农牧民负担为基础,在国家相继取消了所有不合理收费,落实了农牧村税费政策,减免了相关税收,是广大群众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在牧业经济建设中得以增产增收,有效的提高了牧民人均纯收入,使原来人均收入不到800元提高到人均2028元;依托“整村推进”、“五改三建”、“人畜饮水”、“天保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建设,使该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牧业经济、文教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快的发展,牧民居住、生活、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缩短了城乡、牧民间的生存、发展、收入和经济发展差距,为加快该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