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阳镇地图
鳌阳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概论: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议割政和、福安两县之地设寿宁县以来,鳌阳镇即为县府驻地。因自城北镇武山俯视,形如鳌鱼,故称“鳌阳”。民国时期,鳌阳镇属一区管辖,为区署驻地;1934年设鳌阳镇。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58年5月,鳌阳镇属一区管辖,1958年撤区成立超英人民公社;1960年恢复鳌阳区,1965年撤区分设鳌阳镇和鳌阳公社(同驻鳌阳);1966年鳌阳公社改称大安公社迁驻大安,鳌阳镇改称城关镇;1983年复名鳌阳镇,镇政府与县政府同驻鳌阳,鳌阳镇住址:城关解放街41号。详解:古名杨梅村,因形似鳌鱼而得名。建县时,为就近控制官台山,维持治安,以及防止大宝坑银矿被盗采,遂选定杨梅村为寿宁县治。明代,城内便设有22个甲,占全县总甲数(今属周宁县除外)204甲的10.8%。当时的小城不过千人,交通闭塞,生产、消费水平低下,正街铺行数家,容不下三担货,故称“三担街”。民国时期,镇上只有一家小型碾米厂,一所初中,一所小学,在校生最多时不上500人。解放后,鳌阳镇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尤其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以来,鳌阳镇的中心地位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至1989年底,镇内有纺织、食品、化工、电子光仪、日用品等县办、镇办工厂32家,工业总产值4473.86万元,占全县的63.65%;有中学2所、职业高中1所、小学2所、幼儿园2所、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达6054人。同年,创税收384.34万元,占全县的59.82%;居民储蓄余额达1693.5万元,占全县的42.46%;全镇拥有大小汽车228辆、自行车3200辆,分别占全县的92.31%和64%;县、镇医院拥有病床146张,占全县的38.21%。镇上大大小小各种店铺有404家,每日流动人口达2000多人。鳌阳镇所辖的茗溪村,是北宋初期寿宁第一个进士、曾任礼部侍郎的陈洪轸的故乡。明清时期,镇内居七品以上的官员有15人。理学名儒柳元,曾任广东珉府教授,著有《剑溪讲余》、《长溪讲余》二刻(已佚)及《山居赋》传世。民国时期,任过县、团长或相当于县、团级以上职务的有7人。鳌阳镇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范式人和闽东早期革命领导人叶秀蕃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