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镇地图
白鹿镇相关地区地图:
保障惠民
带病带账加入保险政府同样买单彭州市白鹿镇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形成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少儿住院医疗互助金五项制度,把农民、城镇职工之外的城镇无业居民也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填补了彭州市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最后一个“制度空白”。为了尽量减轻居民负担,彭州市对白鹿镇加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居民,入院后发生的费用均可报销。这意味着,已住院治疗产生了一大笔费用的城镇居民,可带病、带账加入保险,政府同样买单。白鹿镇符合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员共有1.29万人,其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676人,残病人员3381人,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的城镇居民11238人。在白鹿镇,新增0.5万城镇无业居民自此开始享受大病统筹。为了减轻因病致贫的程度,切实让农民得到更大的帮助,彭州市对参加了新合医疗的农民中患大病、重病住院,一次性住院费用超过3万元,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生活,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一次补偿后,再从特困补偿基金中给予第二次补偿。根据相关标准,张万忠再次得到2万元补偿,他共计报账3.5万元。
气候生态
镇境内多为浅丘,海拔高度200-550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7℃,年降雨量1300毫米以上,无霜期长达345天。
经济发展
2002年白鹿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亿元,比2000年增长27%,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150万元、4970万元和5840万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7.6%、9.5%、13%、比2000年增长27%、31%、4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48.9:21.9:29.2。农业经济总体运行平稳,近三年虽然粮油生产受面积调减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白鹿镇粮食,总产仍然达到1万吨,基本与三年前持平;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73元,比2000年增加210元。农业围绕特色、规模、品牌,调整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收到了实效。魔芋、畜牧、林果、葛根等产业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支柱作用初步显现;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农泰、惠集、金海、山特等10余家龙头企业向规模化、外向化方向发展。工业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矿山企业经过整改提高已经获得恢复性增长;农副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白鹿镇工业经济的支撑力量;建筑业发展迅速,建筑有形市场前景看好;白鹿镇页岩砖厂通过招商引资,加强技改,生产经营已经走上正轨,产品经州级有关部门检测合格,正逐步呈现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民营经济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到2002年底,白鹿镇民营经济达720户,从业人员1450人,年产值营业额5400万元,比2000年增长36%,其中私营企业21户,年产值营业额2600万元,比2000年增长57%,民营经济的财税贡献额达到了财政收入的60%以上,2002年实现财政收入251万元,比2000年增长23.38%,连续三年获得全县经济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文明城镇:2000年以来,通过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争取多方支持,并投入450万元资金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3公里主街水泥路面改造、集镇路灯建设及改造彩砖人行道建设等市政工程;兴建了兴农集贸市场;县客运车站、州客运车站改扩建工程正在进行;通过招商引资和集镇有量资本营运,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全州乡镇级第一个住宅小区正在兴建;铁匠包商贸小区开发建设正式启动。电信事业发展加快,集镇安装了IC电话,建成了130联通和139移动电话基站,白鹿镇改造公路17条,建设里程21公里。2002年完成金子墩村村级公路建设,实现了白鹿镇村村通公路,白鹿镇路网建设格局基本形成,农网改造二期工程完成总投资135万元,改造入户率达100%,是全县唯一村村完成农网改造的镇;通过饮水解困工程,解决农村饮水困难2400人;万宜铁路白鹿镇段定测,主要指标调查已全面完成,忠武天然气管道工程白鹿镇段有关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绪。
改革措施
各项改革:2000年来,白鹿镇先后顺利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白鹿镇机构改革。2002年,镇委、镇政府重点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工作进展平稳,农民实际负担比2000年减少30.79%,白鹿镇人均负担41.4元,亩均负担38元,总减负额32.5万元,实现了村村、组组减负、户户不增负的目标。税收征管主体明确,涉农违规收费清退基本到位,规范与稳定目标基本实现,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成绩。2002年引进招商引资项目4个,实际到位资金240万元,白鹿镇正逐步成为各方客商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扶贫开发:2002年,在县委组织部、县农发行、县城建局、县妇联、县工商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白鹿镇紧紧抓住省农发行对口帮扶的机遇,按照“抓重攻难,分兵突击,帮扶到村,落实到户”的思路,举白鹿镇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980户下降到420户,实现基本脱贫。在总结桃园、黄木垭小康示范村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镇委、镇政府确定了“以第二轮扶贫开发为重点,以‘三子四化’目标为主线、以新建文明小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为内容,以农民致富奔小康,狠抓‘五改三建两提高’为目的”。明确重点,加大小康村经济发展力度,举白鹿镇之力抓好白鹿镇小康示范村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在连续两次获得省级文明乡镇称号后,2002年,白鹿镇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在文明创建中,白鹿镇广泛开展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主题教育,广大群众学科学、用科学讲素质等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注重加强了同共青团、妇联、工商联、工会等群团组织的联系,认真听取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级干部等社会各界意见,推进民主决策化、科学化。完成了村委会换届选举,完善了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在白鹿镇上下广泛开展了“四五”普法学习,执法部门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社会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认真抓好信访接待工作,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两基”成果得到巩固,基础教育稳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经费进一步落实。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事业有新的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以上。计生工作继续在全县名列前茅。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征兵任务圆满完成。国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景点
白鹿镇集名山—庐山山南、名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名院—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名瀑—秀峰李白瀑布、名泉—天下第六泉招隐泉、名寺—庐山五大丛林之栖贤寺、万杉寺、秀峰寺为一地,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庐山文化发源地,有“庐山之根,庐山之魂”一说。“庐山之美在山南”,而山南风景白鹿有大半,拥有庐山山南近三分之二的旅游资源。自成体系的景区四个,景点60余处,景物、景观300余个。历代名家咏山咏湖诗词2000余首,摩崖石刻700余处,国家及省市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宋代观音桥、秀峰摩崖石刻、白鹿洞书院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鹿镇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花岗石、石英、型砂、高岭土、云母、长石、石灰石等。优质花岗石蕴藏量达10亿立方米,高岭土70万吨,型砂4000万立方米。
经济产业
自然资源丰富,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水藕、豆类、青果、柑桔、荔枝、西瓜、佛手、杂竹等。境内有大小河溪12条,有天然气井14口,森林覆盖率5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