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镇地图
城厢镇相关地区地图:
重庆市巫溪县城厢镇
简介:巫溪县城城厢镇坐落在大宁河畔,四面群山环抱,城区面积25km2,常住人口3.6万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旅游:城东有展翅欲飞的凤凰山,南有逶迤而下的龙头岭,西有沉睡静卧的麒麟山,北有峭壁千仞的九层楼。众峰奇绝,若画屏遥列;大宁河绕城而过,清澈透底;县城小巧玲珑,僻静幽雅。白日环顾,四面浓翠,一溪碧玉;夜晚登高,五彩缤纷,满峡珍珠。
历史:历代文人墨客,或云游大宁,或隐居峡郡,留下许多咏景诗句。巫溪县历史上因政区多次更迭,隶属多变,所以巫溪郡、监、州、县沿革纷呈,底蕴深厚。东汉建安十五年始置北井县,迄今已有1700多年。973年设大宁监,1283年升大宁监为大宁州,1376年废大宁州置大宁县,几经所属变更,1914年改大宁县为巫溪县至今。巫溪县城历史上是宗教胜地,原有九宫十八庙,一堂两坛两庵,一寺两阁两观。“东山起凤、西岭伏麟、南渊跃鲤、北阁观谰、秋江月色、春岸花香、两溪渔火、万灶盐烟”八大名景。
四川省冕宁县城厢镇
概况:冕宁县城厢镇,在县境中部,县人民政府驻地。全镇面积约2平方公里,人口约8000余人。辖4个居民委员会,5个村。该镇海拔高度1780米-2050米,有坝区、二半山区之分。境内交通公路(有108国道、黔冕路省道)畅通各地,可到革命胜地彝海,新建的大桥水库,名胜景地灵山寺。辖区内有十二个行政村居委会,杂居着汉、藏、彝三种民族,城厢镇位于安宁河上游,南距凉山州州府(西昌)85公里,北距四川省省府(成都)430公里。地理位置在康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东侧,处于东经102°10ˊ,北纬28°33ˊ,是县委、县政府驻地,是冕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幅员面积19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4个社区,87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6506人,主要有汉、彝、藏、回4种民族。108国道经过镇内,安宁河及其支流南河、马尿河谷地平坦,享有自流灌溉之利。耕地面积18351亩,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马铃薯、蔬菜等。气候特点:城厢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冬暖春旱、降雨充分、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干湿分明,春旱突出等特点。常年平均气温13.8℃,常年平均雨量1094毫米,日照时数2079小时,日照率为47%,年平均相对湿度69%,无霜期235天。夏季凉爽,适合多种作物、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
历史沿革:唐初在此置柳强镇,明洪武二十七年设宁番卫始筑土城,明永乐三年筑砖墙。清雍正六年为冕宁县治。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境,曾在此建冕宁县革命委员会。1951年属城关乡,1954年置城关镇,1981年改城厢镇。
基础设施:1949年,镇区面积仅0.6平方公里,房屋建筑总面积8.9万平方米,居民住房占7万平方米。街道呈十字交叉,形成正街4条,另有3条小街,还有小巷数条,为三合土路面。解放后,先后将城内街道扩建、改建为混凝土路面,新建一些街道,镇内共有7条街道、16条巷。并修建排水道网系、环卫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县城有各类房屋约1890栋,建筑总面积52万平方米,居民住房占10.05万平方米。
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境内商贸交易首推“丝会”、“虫会”为盛,每年春末,洪雅、夷江客商云集,形成交易盛会;牲畜交易中以马匹为大宗,民国后期渐衰。解放后,为了发展农副土特产品,60年代以前,每年举行物资交流会,邀请州内各地客商参加,主要为中药材、干果、干菜等。70年代后,农副土特产品销往河南、河北、山东等省。1987年以来,开辟以松茸为龙头的菌类品种,销至国外市场,镇内工业以缫丝、铁器制造为龙头。生丝除供应省内外织绸厂家外,还对外出口,从1985~1989年外贸出口生丝87.6吨,创外汇421.1万美元。1988年境内探明并开采土矿,稀土精矿年产能力5000吨,年产值达975万元。镇党委、政府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广富民项目,促进农民增收。五年间,全镇先后扩大了烤烟种植面积和牲畜饲养规模,引进外资建成独木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彝海花椒油厂、北山电站等项目,使全镇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2005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1296万元,财政收入达48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854.5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788元,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5662万元。
农业生产:是一个城市、农村相结合的农业大镇,农业户5558户,20510人,耕地面积15929.18亩(其中田9917.64亩,地6011.54亩)。一年种三季,大春主产水稻(属省定优质稻生产基地)、玉米、洋芋、荞子、燕麦;小春主产大麦、小麦、油菜;晚秋主产秋荞、秋豌豆。其它农业产品有茶叶、苹果、柿子、葡萄、核桃、花椒;畜牧产品有牛、羊、马及家禽家畜。全镇九千余亩良田,有提灌站5座,大小沟堰39条(其中重点大堰有4条)保证其灌溉。近几年来均对大小沟堰进行了修治,尤其对4条大堰进行了重点维修,三面浆砌。在农业科技措施上,大力推广规范栽培,综合增产科技措施;选用良种,种子处理,两段育秧,旱育秧、抛秧,宽窄行移栽,玉米地膜栽培,宽窄行栽培,稻麦双免耕,合理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防治,取得很好的成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城厢镇
城厢位于钟山县境中北部,地处富江中游。北界富川县,南靠羊头、钟山镇,东邻望高镇、西接公安、红花镇,总面积186.5平方公里(含钟山农场)。辖潮滩村、程石村、龙团村、杨岩村、丹龙村、大耀村、牛岩村、乌洞村、升平村、护平村、民富村、太平村、龙井村、罗旧村、龟石村15个村委会,225个村民小组,有99个自然村,总人口37438人。镇政府驻县城河东路。该镇属半丘陵、半平原地形,地理资源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西往桂林、南宁,东至贺州、梧州、广州等地的323国道线穿境而过。县工业规划区(河东工业开发区)大部分地处境内。水电资源丰富。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耕地面积42156亩,其中水田22507亩,旱地19649亩。以种水稻、玉米、红薯、花生、木薯、红瓜子、西瓜、蔬菜为主,2001年粮食总产量15002吨。全镇共有乡镇企业650个,从业人员2000多人,主要以机砖、水电、冶炼、建材、宝石加工、养殖为主。近年来,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筑巢引凤,把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作为财源支柱,2001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40430万元,财政收入834万元,均纯收入2750万元。该镇采取有效措施,筑巢引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良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政策,完善的服务,积极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充分利用二、三开发区闲置厂房和土地资源的优势,引进外资,发展城厢经济。2001年全镇共引进10万元以上的项目十一个,项目资金650万元。江西省全南县城厢镇
镇情概况:城厢镇位于全南县域范围的中心位置,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交通运输中心。京珠——赣粤高速公路连接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电信、移动、连通通讯网络覆盖全镇,信息交流十分方便。全镇辖7个行政村,83个村小组,2个居委会,总人口4.3万人,国土总面积79.79平方公里。目前,该镇已形成工农并举的良好格局,第三产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各项经济事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自然条件:城厢镇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日照1689.5小时,年平均气温18.6℃,年平均降雨量1695毫米,无霜期达287天,初霜期十一月下旬,终霜期二月中旬,常年主导风向为南风。镇区范围内地质构造稳定,稀土、石英砂、莹矿和中国红石材等资源十分丰富。
经济结构:近年来,城厢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已初步形成以蔬菜、瓜果、优质稻、蚕桑、生猪、水产、毛竹、用材林为主的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并逐步形成以商业、建材、木竹加工、小水电、食品为主的经济发展产业格局。2004年,全镇农业产值3029万元,林业产值598万元,牧业产值336万元,渔业产值166万元,实现财政收入437.5万元。良好的投资环境赢得了广大客商的青睐,近几年来,全镇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共引进资金3600多万元,外商客户企业10余家,解决就业人口5000多人。
四川省青神县城厢镇
青神是蚕丛氏的纪念地,更称蚕丛氏的故乡。《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蚕丛即蚕神概呼之曰青衣神,青神县亦以此得名。"而城厢镇正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城厢镇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座落在岷江西岸,县城的中心部位,处于四周为浅丘的坝上,县治所在地,历时上千年。人口2.5万。1999年完成了旧城改造,改建城区3平方公里,古镇已变成了一座崭新的小城市。地理环境优美,依山傍水,空气清新。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8℃。镇内无污染企业,街道整洁宽敞,被评为市级卫生文明县城。治安秩序良好,社会稳定。该镇交通发达,北距三苏故里眉山市25公里,距成都110公里;南面乐山大佛47公里;东距黑龙潭40公里;西离峨眉山60余公里,便捷的交通,为该镇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镇人民解放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
简介:四川成都青白江区城厢镇是青白江区的一个重要的集镇区域中心大镇。东与金堂杨柳、青白江姚渡镇、日新镇隔毗河相望,西与祥福镇、大同镇接壤,北与金堂清江镇相邻。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成都市总体规划的都市区范围内。距成都市31公里,距青白江区大弯镇6公里,唐巴公路、城太公路和达成铁路从境内穿过(其中唐巴路过境段为省川西旅游环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全镇幅员面积46.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611亩,是典型的川西平坝田园区,集农、工、贸和旅游为一体的辐射力较强的区域中心。该镇现辖28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1个家属委员会,总人口53430人,其中集镇常住人口1.4万人。城镇规划区面积1.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098万元;旅游商贸综合经济收入达到9860万元;财政收入170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7元,全镇旅游商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6%以上,旅游商贸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5.4%以上,解决从业人员3000余人,历来是青白江区、金堂县、广汉市商业集散重镇之一。近年来,个体私营企业和旅游服务业发展较快,对当地和周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城厢镇是青白江区以大弯、华严为中心,弥牟、城厢为两翼的城市组团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白江区腹心地带,旅游业、机械制造、化工、服装、农副产业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其中旅游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098万元,其中:二、三产业增加值48642万元,占GDP的82.3%,一产业增加值10456万元,占GDP的17.7%;粮食产量2.38万吨;油、奶、肉、菜等主要农副产品大幅度增加,商品率达到55%;集市贸易成交额近亿元。
行政变迁:城厢镇分别于1998年4月和2004年6月先后与唇齿相依的原绣水乡、紧邻古镇的原玉虹乡合并,现辖11个村6个社区,幅员面积46.91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万)。城厢镇于1992年2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1年4月被省委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试点小城镇;2004年8月被列为成都市30个重点镇之一;2005年2月又被列入成都市14个优先发展重点镇之一。
旅游:城厢镇有1500余年历史,曾是金堂县县政府所在地,历来是周边“六乡一镇”农副产品及手工业产品集散地。有家珍公园,里有烈士纪念馆和寺庙。近年来,个体私营经济和旅游服务业发展较快,对当地周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气候环境:城厢镇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偏少,无霜期长,常年气温15.8℃,降雨量952.4毫米,无霜期279天。城厢镇地貌属川西平原,都江堰自流灌区,海拔451—480米,镇内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无不良层次,质地沙粘适中,养分丰富,保水保肥力强,能排能灌,适宜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和其它经济作物。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
简介:城厢镇为太仓市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区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万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23个社区居委会,6个行政村。城厢境内地势平坦,气候宜人是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是底蕴深厚的文化之乡,也是长三角新兴的工业城镇。近年来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镇,国家卫生镇,江苏省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区位:城厢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与上海仅有一河一路之隔,东靠太仓经济开发区,南临上海嘉定,西接昆山。至上海、苏州市中心均为50公里左右,距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配套港——太仓港18公里。境内交通便捷,航运发达,沿江高速、苏昆太高速、204国道、339省道和盐铁塘、新浏河穿境而过。
经济:近年来,城厢镇紧紧围绕的战略方针——"大力推进城市化,全力发展内外资",注重依托——区位优势、人才优势、服务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优势。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75亿元。全年新批内外资项目80家,注册外资1.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00万美元。引进内资注册资本2亿元,实际到帐资金6.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完成8亿元截止目前,全镇已有工业企业近600家,其中外资企业150多家。城厢已成为国内国际资本投入的高密度地区之一。
基础设施:按照“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方针,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围绕五洋商贸城一期、长春北路延伸、太蓬路、粮油市场、三三九省道改线、苏昆太高速公路线内及集中取土等省市建设工程,积极启动各项基础建设。加快推进了城北、太丰、伟阳农民安置小区的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迅速跟上。认真开展省、市主干道两侧的环境整治,对镇域范围内的204国道、昆太路、新港路等路段明确保洁措施,实行包干责任制,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社会事业: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城厢镇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科教文卫、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同步发展。从幼儿园至职业高等学院一应俱全,共有学校21所。镇域内有三级甲等等大小医院14家。2004年城镇在职职工人均收入17400元,农民人均收入6804元。创建"平安太仓"、"平安城厢"活动成效卓著,已成为苏南地区社会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为投资者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投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