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省电子地图 > 黄山市地图 > 歙县地图 >
长陔乡地图
长陔乡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建设

乡教育卫生事业在近期得到了较快地发展。现有中学1所,学生626人,小学7所和2个教学点,入学儿童1334人,教职工共95人。长陔中心学校承当着管理全乡的基础教育任务,下设一所中学、五所小学和三个教学点,校园占地面积16166平方米。中学部现有685名学生,12个教学班,34名教师;小学部有1198名学生,34个教学班,60名教师。是歙县规模较大的农村学校之一。长陔小学和韶坑小学两所教学楼由港商沈炳麟先生领衔投资兴建,其中韶坑小学的“恩美楼”于1997年兴建。长陔中学郑格如大楼由马来西亚华人郑格如捐资50万元港币兴建,是该乡的标志性建筑。

目连戏

目连戏起源于祁门,流传的范围却到达徽属六县,包括祁门、休宁、石台、婺源、歙县、绩溪,以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邻省。据初步调查,明清时期徽州及其周边的目连戏有20个左右。目连戏后来流传大半个中国,许多地方剧种也积极移植上演,如四川高腔《目连传》、绍剧《救母记》、莆仙戏《目连救母》。清康熙年间,皇宫也开始搬演郑之珍的《劝善戏文》。乾隆年间,张照参考郑之珍的原著,编撰宫廷大戏《劝善全科》,共240出,连演10天。而且,随着佛教的传播,目连戏甚至远传到东南沿海及川滇等地。今天徽剧、川剧、汉剧、婺剧、昆曲、黄梅戏、桂剧、湘剧尚保留目连戏中的《双下山》、《王婆骂鸡》、《哑背疯》、《老背少》等折子戏。目连戏300余年经久不衰,一直传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目连戏作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戏曲曲种,在徽州及其周边以至后来流转至大半个中国,都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目连戏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徽州文化的一个缩影,为广大专家、学者研究徽文化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艺术形式上,目连戏演出时有角色行当、唱念做打,包容各种杂技、歌舞、百戏以及大量的民间风俗,并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矛盾冲突的安排,具有结构艺术的整体性,因此,堪称我国戏曲史上的活化石,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产业结构

全乡物产资源丰富,有耕地3587亩,其中水田2379亩,旱地1208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油料有油菜籽、大豆等;现有茶园8648亩,笋用竹万余亩,箬叶、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该乡土特产更具特色,长陔“笋干、火腿、山芋枣、豆制品、箬叶等”更是声名远扬。

因果关系

目连戏是一个复杂的文艺现象,虽然以佛教的面貌出现,但它包容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佛教的因果报应,道家的清静无为,儒家的忠孝节义,在剧中都得到了体现。明清时期在徽州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就是吸收释家、道家学术思想成果创立起来的新儒家学派。郑之珍生活在程朱故里,其思想必然受到新安理学的浸淫。经他改编整理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恰到好处地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正因为目连戏在表演形式上受到民间老百姓的欢迎,意识形态又符合士绅阶层的要求,所以在徽州一直很盛行。在该乡就有两个目连戏班较为出名——韶坑班、长标村的劝善班。据高庆樵《徽苑谱春秋》一书的介绍,韶坑目连戏班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组建,组建者是该村的徐光有。该村请了一位浙江开化的师傅教习了3年,村里形成了两个戏班,一个叫韶坑大社,一个叫仙原大社。由于教戏师傅的帮助,两班的演出水平都较高,也就被请到徽州各地演出;由于戏班赢得一定的收入,该村又衍生出两个戏班,加上原来的两个戏班,长年在徽州各地演出。它们演出的剧目除了《劝善记》外,还有《梁武帝记》和《西游记》等;为了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它们又学习了徽调和京剧的一些剧目,如《空城计》、《甘露寺》等,白天演出这些剧目,称为平戏,晚上演目连戏。韶坑人因为以演目连戏为谋生手段,所以村里订下了技艺不外传的规矩,也就保存了不少从清代以来的演出仪式和技艺,198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对该村的目连戏演出进行了录像。长标村组建目连戏班是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后,该村见相邻的韶坑村人唱目连戏能够谋生,就设法从韶坑村得到演出的本子,然后由本村的秀才王靖邦予以加工,编成了《梁武帝记》、《劝善记》、《罚恶记》、《解司记》、《西游记》五个剧本,在唱腔方面,吸收了新兴的徽调和早已流行的青阳腔、昆腔等曲调,较之韶坑目连戏班的唱腔更加悦耳动听,在伴奏上,丰富了武场的乐器。经过这些加工和提高,长标目连戏后来居上,戏班每年都要在外地长期演出,一直延续到抗战胜利以后。

结构调整

近些年来,长陔中心学校加大布局调整力度,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先后撤并了2个小学6个教学点。04年暑期,将各村小的六年级撤并到中心校本部的长陔小学,向寄宿制农村小学迈出了第一步。计划在08年前,创造条件,逐步将各村小的其他年级,撤并到长陔小学,创办九年一贯制农村寄宿学校,进一步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

姓氏由来

长陔从唐朝得名,村民主姓毕。新安毕氏族谱中记载,毕氏始迁祖毕师远,唐乾符间由河南偃师出仕新安,卒葬篁墩。生三子:长子毕衍从篁墩徒池州石棣,次子毕衡世守庐墓而居家篁墩;三子毕卫之子毕烈从篁墩迁浙江巨州再迁江西信州戈阳。毕衡生二子:毕文龙、毕文虎。毕文龙曾孙毕世仁迁休宁碧溪,毕世仁孙毕神謢、毕才謢。毕才謢九世安毕宗胜迁休宁双溪。毕神謢生五子:毕纶、毕绩、毕纬仍居碧溪;四子毕绍徒休宁陈村;五子毕经迁歙县长陔。毕经曾孙毕景镇由长陔迁休宁闵川,毕景安迁歙县城北市。毕文虎四世孙毕汝霖迁歙县石门,又数世复迁歙之嘉田。新安毕氏家族在宋代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就是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家毕升。毕氏从唐朝安史之乱十四世毕经从休宁迁居长陔,在毕文虎之后最兴旺,有“三房五炎分九派、任公九子十三孙”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