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连云港市地图 > 灌南县地图 >
长茂镇地图
长茂镇相关地区地图:

个体经济

长茂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在年初的镇九次党代会上提出沿灌河、新沂河以及204国道、县中心路、连盐高速公路建设“四区四带”发展战略,鼓励本地的能人大户率先启动发展经济,同时以沿路、临河这一载体吸引外地客商投资兴业。“四区”即:一是商贸流通区。将韩洋休闲中心以南、204国道两侧包括长茂码头、茂港路北侧规划为商贸流通区建农贸市场、建材市场、物流中心、仓储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服务业区域;二是长茂新镇区。将长耿路以北204国道东侧约2.05平方公里规划为新镇区包括商业街、住宅区、镇政府、中心小学、法庭、派出所、计生办及市政广场等;三是别墅区、商住区及自建区。规划原政府、粮管所、供销社、水利站、木材站及新华小学等土地通过市场运作开发中高档别墅群;将204国道东、灌河大桥北侧的区域开发成高档住宅区市民广场西侧土地规划为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四是工业园区。县中心路、204国道、沿海高速公路之间约20平方公里的土地规划为工业区,建成为连云港化学工业园的配套区。通过“四区”的建设,拉动沿海高速新型工业经济带、204国道三产服务经济带、灌河储运物流经济带和新沂河畜禽养殖加工经济带的四个经济带的振兴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农村经济。长茂村青年刘培忠原先一直在上海从事运输业,后来他有感于家乡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政府倾心扶持、助力推动的优惠政策,小刘决定回乡创业。他在先期投资24万元购买一辆运输货车的基础上,又投入65万元购回了一辆重载货车,从事砂石等建筑材料的运输,经营范围覆盖苏鲁两省的三市八个县,近9个月时间,实现经营收入48万元。三兴村共产党员、镇人大代表成正让,利用紧临灌河的优势,从事水上运输兼砂石经营,10多年来,累计销售黄砂、石子15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500万元。2008年3月份,成正让又投入50万元,成立正盛水泥制品有限公司,从事楼板、水泥桩生产加工,不仅自身得益,而且还带动周围120多名男女就业,年劳务收入8000元以上。在长茂镇,像刘培忠、成正让这样利用沿路、沿河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水陆运输、餐饮、木材收购经营以及商贸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者,正如雨后春笋似的越来越多。而且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不仅如此,一些外地客商也纷至沓来,进驻长茂从事工业、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盐城客商周三亚、谢以华等外地客商,分别在长茂镇办起了液化气站、三亚气体有限公司、新型墙体材料厂,投资超过500万元以上,不仅解决本地16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而且为地方财政收入增添了新的税源。据统计,长茂镇480多个体工商户有80%分布在“两河”、“三路”沿线,从业人员达6900余人。

城镇规划

由县规划局牵头,长茂镇主办的“灌南县长茂镇总体规划评审会”日前在长茂镇如期举行。连云港市规划局局长助理、注册城市规划师陆华等四名规划专家以及县国土、建设、规划、供电局负责人、长茂镇党委、人大、政府成员参加会议。评审会由县政府办副主任陈永先主持。长茂镇上一轮总体规划于2004年编制完成,由于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再加之半岛临港产业的构建,原规划已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急需修编。为高品位建设灌南县第二县城,打造江苏省商贸中心镇,更好地配合、呼应临港产业发展,使长茂迈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快车道,2008年初,长茂镇根据县规划部门意见,委托连云港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长茂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评审会上,县国土、供电、建设等单位就国土用地控制规划,电力线路走向、设计,城镇建设定位等提出建议和意见。市规划局的专家也发表了评审意见。此次修编的长茂镇总体规划编制期限从2008年到2030年。待进一步完善后上报县政府,最终通过审查于2009年付诸实施。

新农村建设

长茂镇农业调整结构遵循因村制宜、规模发展、保证成效的原则,着力抓好“五个到位”,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五个到位”即调整面积落实到位。以三庄、新盘两个新农村示范村为重点,辐射其它村庄,壮大产业培育型示范村种植、养殖规模。三庄、新盘、长茂等村落实连片种植辣椒套作中药材1100亩,并已全部栽植韩国金塔辣椒和丹参,青阳辣椒和薏米;农户土地流转到位。长茂镇认识到:结构调整靠一家一户单兵作战既形不成规模,而且不易管理,成本大,收益低。长茂镇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以村为单位,与涉及到的所有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书,便于集中连片开发;联系责任明确到位。对调整田块,长茂镇明确由镇村两级干部负责挂钩联系帮扶,帮助投资者协调解决生产中遇到的灌溉、招工、资金以及技术指导等实际问题;技术指导服务到位。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科协以及辣椒种植协会、畜禽养殖协会共同联手,利用课堂集中培训、田间现场示范,向参与农户传授种植、养殖等方面技术,提高农村群众科学种植、养殖水平和能力;投资主体招引到位。采取合作、合资、单独投资等有效途径,招引外地客商进驻本地,投资农业,先后招引镇江、盐城以及安徽等地客商或独资、或与本地大户联合投资承包经营,打破以前结构调整一律由政府背包袱挑担子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