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省电子地图 > 潮州市地图 >
潮安县地图
潮安县相关地区地图:

地形地貌

潮安县北部地形为山区丘陵间杂着两片盆地,南部韩江两岸是一片,冲积平原。潮安县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余为平原、盆地和水系。
丘陵:地貌较为破碎,丘陵分布比较分散。县境中部为主要丘陵区,南部平原区内也分散着一些孤丘。
盆地:较大的盆地有凤凰盆地和归湖盆地。
平原:主要是韩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以竹竿山为顶点,向南作扇形扩散展开,南连澄海市和汕头市的海岸沙陇平原区,西与榕江平原接壤。

基础建设

潮安县致力于改善投资硬环境,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至2003年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达105.39亿元。其中,共投入交通、能源、水利等设施和县城配套建设资金58.03亿元。县城中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一批机关办公、道路、商住、学校、书店、通信、能源等设施相继建成,金阳、彩文、新禧、安盛等一批较上档次的住宅小区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县城新区的办公、生活条件。全县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交通十分便利,广梅汕铁路贯穿西南部,并在县城庵埠镇设立客货站场。汕汾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汕揭、潮揭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与潮汕公路、安黄公路等三条出口,公路形成畅通的交通网络。全县实现了县通镇道路硬底水泥化和“村村通”目标,共建成上等级公路662.84公里。供电设施较为齐备,能源充足,年供电量达到10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功能较大范围地得到了改善。电信邮政设施、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力度加大,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目标,移动电话业务发展迅猛,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回忆,已先后建成了县政府、彩塘镇政府、凤凰镇政府、金石镇政府、庵埠镇政府、赤凤镇政府、古巷镇政府、浮洋镇政府等8个公众网及潮安支柱产业网。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两项整治工作,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如转,社会较为稳定;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深化,服务意识得到增强,投资环境日臻完善。

文化古迹

象埔寨:象埔寨据说是潮汕现存最为古老的乡寨,始建于宋,几百年间宗族不断繁衍,古寨几度翻新,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大都是清末的建筑了。象埔寨是一个方寨,总面积超过二万五千平米,长宽各一百五六十米,外围六七米高的寨墙。全寨只有一个寨门,石拱结构,位于前面正中,上有“壬戌之秋”和“颍川郡立”的字样。始建于宋代的大宗祠位于全寨中轴线的末端,两边是后人修建的小宗祠。寨内巷道笔直,屋舍俨然,宛如一个秩序森然的小型城池,共有三街六巷七十二座民居,号称座座格局不相同,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均是由“下山虎”“四点金”衍变而来的合院。潮汕乡寨与客家土楼的差别,不能够简单的从圆形或者方形的外部结构来分辨,分布在饶平山区的圆形土楼,有很多都是潮人聚居,但是客家土楼多以通廊式做为内部结构,而潮人聚居的乡寨,就算是外表为土楼式建筑例如道韵楼,也往往由单门独户的各个家庭排列而成,这其中,正反映出这两个民系生活水平的高低来,地处平原区域的潮人经济较发达、生活水平较高,因此乡寨的结构上更多地考虑到各自生活的私密性和生活质量上来,住的是单元式的“套房”;相反的在山区生活的客家人,生存环境还比较差,所以更注重的是团队式的互助,因此上住的都是首尾呼应的“公共宿舍”———“相濡以沫”和“两忘于江湖”,这两种境界,本无所谓高低,却演化出了今天粤东大地上两种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来,比之千篇一律的“花园式”住宅区,这种来源于生活的个性传统建筑,怕会更加地有价值吧。做为象埔寨宋代建立的物证之一的,是位于全寨重心的“陈氏大宗祠”,虽然今天看到的祠堂重修年代不会超过百年,但是被保存下来的一些小构件还是透露出了这座建筑物的年龄,例如拜亭梁上的木瓜,粗壮而无饰,就是典型的宋代装饰风格,与旁边小宗祠精雕细刻的清式木瓜相比,一个古朴大智若愚,一个华丽满堂生辉,细细观察这些潮汕民间装饰的演变过程,也是来到象埔寨的一个有趣看点。象埔寨在风水学中属于“象形龟地”,寨正门一对石墩象征龟目,石墩后方一对石条象征龟眉,五个方位的古井分别象征龟脚和龟脐。原来寨前有一口占地近百亩的大池塘,但池水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石螺,曾经有人故意将石螺投进池塘中,但始终未见其繁衍滋长,于是人们都说是被龟给吃掉了。有学者研究,象埔寨的这种外是方形古寨,内为府第式排列的结构,是明清以来潮汕大地上大量修建的乡寨的蓝本,象我们前面提到的东里寨,简直就是象埔寨的一个紧凑版本,象埔寨能够尚算完整的保留到今天,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个例,然而随着岁月的消蚀,今天的保护更为不易,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方案,让这位潮汕乡寨最古老的成员重焕光华。
龙湖寨: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之美誉的千年古寨――龙湖寨,位处广东潮州韩江中下游西岸,潮安县东南部的,龙湖镇,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之美誉的千年古寨,该寨始建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古代,龙湖寨既是潮汕平原重要的贸易商埠,又是人文蔚起的“风水宝地”,形如古城。据初步考证,历代涌现出进士、举人、贡生等名人600多人,或文韬或武略,为光辉灿烂的岭南文明书写了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龙湖寨虽历经千年沧桑之变,但古迹甚多、风韵犹存,古寨内巷陌纵横名宅古第巨祠无数。这些古建筑,汇集了宋、明、清及民国务时期的“潮式”建筑风格。尤其是“方伯第”、“进士第”、“探花府”、“绣衣第”、“许氏宗祠”等民居建筑,门廊立面装饰浓重,精美绝伦,潮味极为浓郁,彰显了“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尊贵与气度。古寨民风古朴纯实,舞龙、舞狮、舞鲤鱼、舞英歌等民俗盛事,龙湖酥糖、炖糕、毛笔等远近闻名的特产和传统的手工艺品,都无一不焕发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无穷魅力。古寨由北向南呈带状分布,因寨之西、南、北皆池塘,古称塘湖。面对悠悠韩江,寨外韩江长堤秀景和堤外洲园“龙舟岛”秀丽迷人,立于堤上,满眼碧波绿水,绿草如茵,竹林摇曳,芭蕉滴翠,木棉挺拔,美不胜收,正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古朴与典雅并存,是领略“潮人文化”独特魅力的绝佳乡村载体。

投资环境

潮安县致力于改善投资硬环境,投资呈现快速增长。至2003年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达105.39亿元。其中,共投入交通、能源、水利等设施和县城配套建设资金58.03亿元。县城中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一批机关办公、道路、商住、学校、书店、通信、能源等设施相继建成,金阳、彩文、新禧、安盛等一批较上档次的住宅小区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县城新区的办公、生活条件。全县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交通十分便利,广梅汕铁路贯穿西南部,并在县城庵埠镇设立客货站场。汕汾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汕揭、潮揭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与潮汕公路、安黄公路等三条出口公路形成畅通的交通网络。全县实现了县通镇道路硬底水泥化和“村村通”目标,共建成上等级公路662.84公里。供电设施较为齐备,能源充足,年供电量达到10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的生活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功能较大范围地得到了改善。电信邮政设施、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力度加大,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目标,移动电话业务发展迅猛,信息化建设步伐进一步回忆,已先后建成了县政府、彩塘镇政府、凤凰镇政府、金石镇政府、庵埠镇政府、赤凤镇政府、古巷镇政府、浮洋镇政府等8个公众网及潮安支柱产业网。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两项整治工作,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如转,社会较为稳定;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深化,服务意识得到增强,投资环境日臻完善。

人民生活

社保扩面工作有所进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新增企业养老保险人数1380人,累计达到26075人;新增失业保险人数1284人,累计达到30017人,社保基金总收入3344万元。全县享养老保险待遇退休人员6491名。足额领取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贯彻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完善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共评定义务兵家属优待996户,落实优待金253.28万元;平定城乡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046户9161人,并由邮政部门按政策逐月代发优待金。切实解决特困群众“四难”问题,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县教育部门已核定免收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的人数为11697名,免收金额437.46万元,县卫生部门对已确认的特困群众就医给予免收挂号费和诊金,县司法部门充分发挥“县法律求援中心”的作用,积极为特困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全年共为困难群众无偿提供法律援助43件。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工会组建工作,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做好特困职的生活救济工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79.6%。劳动就业环境进一步改善。不断深化劳动制度改革,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强化劳动执法监督,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全面推进再就业工程。2001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79.6%。人民武装和优抚安置工作有序进行。民兵、预备役建设高标准完成,优抚对象“三难”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双拥共建活动取得了新成果。
未来展望: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潮安县继续实施工业立县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奋斗目标是:力争到2005年(下同)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2.19亿元(当年价),年均增长9%(按可比口径,下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19元(当年价),年均增长8%。—农业总产值39.81亿元(当年价),年均增长5%。—工业总产值263.69亿元(当年价),年均增长14%。—外贸出口额(海关口径)1.25亿元,年均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9亿元,年均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亿元,年均增长11%。—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进人才,大力开展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到2005年,争取技术进步对工业和农业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0%、40%。—加强环境保护。到2005年,全县环境综合治理定量考核指标超过60分。—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自增长率控制在8.66%0以内,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十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养老、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至2005年全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65%,县城区及经济发达的镇,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县城区文明大窗口,并以此为龙头推进全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快依法治县进程,创建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体育、卫生事业。到2005年全县80%的完全中学和中心小学达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适龄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为95%。大力改善医疗条件,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逐步形成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综合服务的医疗卫生保健网,主要卫生、健康指标达到省的要求。—努力繁荣文化创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发展现代化媒体。到2005年争取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全县城乡有线电视与市、省以至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联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5%。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有明显的提高,食品支出比重有所下降,城乡居民居住面积大大改善,实现农村小康。

商贸历史

明朝嘉靖本《潮州府志》(修成于1545年)记载海阳县的集市:“在城者不书,曰云步、曰塘湖、曰彩塘、曰冠陇、曰(门辟)望、曰梅溪”。(冠陇和(门辟)望后来属澄海)这些集市的位置都濒韩江,有水路交通之便。可见古代本县的运输主要依靠水路,农副产品和山货就运到集市交易。由于倭患猖獗,近海的集市受到威胁,发展不起。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二月,倭寇开始窜犯海阳,以后纵深劫掠庵埠、彩塘、龙湖等地,使沿海商贸活动受到严重破坏。至万历十年(1582),倭寇才基本平息,海贸活动逐渐兴起。清初顺治年间(1644--1661),海阳县有九大集市,为渡头庵、蒲洋、云步、彩塘、意溪、枫溪、金石宫、大窖、龙湖。渡头庵集市在今县城的庵埠镇,是当时海贸集市的崛起。但好景不常,清政府为了对付郑成功等的抵抗力量,实行海禁,两次迁界移民。第二次在康熙三年(1664),海阳县被划去龙溪(今庵埠)、上莆(今彩塘)、东莆(今金石、沙溪)、南桂(今东凤)四都和秋溪(今铁铺、磷溪)、江东、水南三都的一部分地区,使这些地方成为无人区。迁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田园井里尽委荒烟”的惨剧,更无人谈经商了。康熙八年(1669),皇帝批准两广总督周有德有关复海界的奏疏,迁民始得陆续返回原籍重建家园。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廷收复台湾。越年,兵部下令解除海禁,准许广东商民对外贸易。海禁一开,商业再振。为征收贸易税,清政府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广州设立粤海关,下立10个总口。第三总口为庵埠(庵埠总口即潮州总口),下辖双溪口、溪东口、汕头口、潮阳口、反溪口、海门口、达濠口、澄海口、长路口、南洋口、府馆口、东陇口、樟林口、黄岗口、马塘口、北炮台口。总口地址在海阳县庵埠寨聚星门庵江对岸(今万和路1号)。1736--1795年前后,本县的商贸活动通过墟市进行,交通不便和人口不稠的地方以三日一墟,取寅申巳亥为期。但渡头庵墟、浮洋墟、云步墟、彩塘墟、意溪墟、枫溪墟、金石宫墟、大窖墟、龙湖墟皆为逐日集市。意溪墟为“竹木交易之所”,枫溪墟为“陶冶之所”,而渡头庵墟“即龙溪都庵埠市,海阳揭澄四邑商贾辏,海船云集”(以上引文见《潮州府志》周志)。雍正初,蓝鼎元在《海阳图说》记:“城南六十里为庵埠,迩海噬,烟火万家,商贾百货之所集也。”由此可见,今庵埠镇在清前期的商业已居全县之首,海贸相当活跃。由商业派生的典当业也发展起来,创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裕隆当”和后起的“日升当”兴旺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海阳县城逐渐成为闽粤赣主要商品集散地,其南大门的龙溪都“夙号冲要,加以吴越、闽之舶时夹赀财以来游,丛聚日众……今则市廛喧阗,桑麻披野,居然海阳一大市镇矣”。(光绪《海阳县志》)。潘载和《潮州府志略》称:“韩江承汀赣之水,如高屋建瓴,庵埠集百货之舟,如蜂屯蚁聚。”从商的人越多,商人便寻求自己的组织。光绪二十八年(1902),海阳县商会成立,后来龙溪、上莆、登荣、东莆、登云相继仿效。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外销产品,庵埠南金纸创于1903年,行销南洋群岛等地,越年又有五味姜出口。1905年,潮汕铁路竣工,后来又筑成安揭、安黄、护堤、安凤等公路,形成了以陆路交通为主的新格局,从而改变了全县商业集市的布局,出现了新的繁荣。1934年,县城有座商2418家,分146行,有饷押、银庄、收找、办货、洋货行、绸庄、五金、锡器、铁工、收买旧物等。日寇侵华沦陷前夕,庵埠有座商730家,计绸布、日用百货90家,粮食、糖油、副食品250家,五金、颜料40家,土产、杉行75家,木器、农具30家,理发、缝衣、维修50家,杂业20家,神纸香烛60家,燃料40家,杂商75家。意溪、桥东、浮洋、龙湖、金石宫、彩塘、枫溪、登塘、长美、鸟巢铺、溪口、葫芦市、仙洋、文祠、凤塘、鹤陇、田东等墟市共有座商1400家。全县座商总数不下4000家。商家还在县城和庵埠创办两种商业学校,创办《潮安商报》(日报),抗战胜利后又纷纷组织同业公会。1950年3月,潮汕贸易公司潮安县分公司成立,成为全县第一个全民所有制企业。接着,各区集股成立供销社,成为新的商业体系。私营商业通过改造,实行公私合营,使五种经济性质的商业并存,即公私合营商业、国营商业、供销社、集体商业、商业个体户。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公私合营企业通过合并,实际宣告取消。1965年,全县商品购进额6616万元,销售额7974万元。1980—1985年是潮安商业有史以来的全盛时期。商业部门根据中央政策,实行体制改革,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减少不必要流通环节的改革,冲破了行政区划的束缚,恢复商品自然流向。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责任制,以利于企业搞活和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这一时期,个体商业发展较快。1983年,潮州市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庵埠镇于1983年4月也成立了同样组织。以后,商业系统致力于转换机制,把经营权和企业产权分离,采取租赁和公开招标方式,让企业层层承包到人。县供销社抓住机遇,利用场地多、网点密的优势,积极发展实业,进军金融,并努力使企业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1994年,全县商业系统商品购进总额3.92亿元,销售总额3.94亿元。随着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经商的人数剧增,个体商业户如雨后春笋,出现了无数商店和摊档,贷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全县的市场建设迅速发展,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专业食品、不锈钢、五金市场、大型综合超级商场等迅速崛起。1994年,潮安县庵埠食品批发市场建成,该场占地面积10667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共有283个档位。市场于12月14日落成剪彩并举行为期5天的全国食品展销会。全国各地商家云集庵埠,踊跃订货,计签订合同3187份,订货金额1.4亿元,直销营业额317万元。近年来,全县经贸工作成效明显,国内外市场有新拓展,消费市场不断扩展并逐步成熟,全县物流活跃,物价走势平稳,200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1亿元。外向型经济发展有新突破,逐步形成庵埠经济开发试验区和古巷、东凤、彩塘、浮洋、龙湖、江东等外向带动区域,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发展日益明显。2003年,全县外贸出口总值3.41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