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北镇地图
城北镇相关地区地图:
科教文卫
文教、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建设,认真抓好“普九”义务教育成果的巩固提高,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至2000年,全镇完成了改造薄弱学校任务,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调动了教师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校园呈现讲文明、讲团结、讲纪律、尊师重教、健康向上的良好气氛。抓好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建设,率先实行农村医疗合作制改革,抓好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教育。抓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落实,经省抽查验收合格达标。
以制保廉
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建立健全农村基层财务委托代理、民主管理、对村干廉政谈话、村干述职述廉和村民评村干等制度,该镇没有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问题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该镇农村所有开支经本村村民理财小组审核,其中较大开支须经村支两委研究后,提交村民理财小组讨论通过,报镇管理服务中心批准。凡涉及村集体和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先由村支部和村委形成初步意见,然后召集全体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进行听证,半数以上不同意的事项,必须重新研究,举行二次听证。镇主要领导坚持对新任村干进行廉政谈话,对存在轻微问题的党员干部及时进行诫勉谈话,据统计,共对12名党员干部进行了谈话。每年底,村干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与会的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对村两委干部廉洁勤政情况进行民主评议。每年由镇纪委组织人员对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检查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看有无私设“帐外帐”、挥霍浪费、侵吞集体财产以及有无截留、挪用上级划拨资金等问题。
地理位置
城北镇位于东经116度7分,北纬24度18分,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有5平方公里,地处梅州城区北面,镇址设在五里亭,距梅州城2公里。东邻金山街道、梅县城东镇,南邻梅州城区,西邻西郊街道、梅县程江镇,北邻梅县大坪镇、石扇镇。
基础设施
城北镇设置初级中学1所,完小9所,教学点16个,有正式教职工232人(含退休32人),代课老师13人,小学在校学生2746人,中学在校学生1027人。城北镇境内交通便利,水力资源丰富,拥有电站6个(即观音山、二九山、凤溪电厂、凤溪三级站、栗木岗电站、大源电站),装机容量3000多千瓦。
特色经济
城北镇致力于实施“农业稳镇”战略,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认真搞好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创龙头和发展特色经济为方向,走种养为基础,农产品加工、销售为重点的城郊型农业产业化路子。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2000年全镇农业总收入达9128万元,全镇家庭年纯收入1—3万元的有6543户,3万元以上的有1025户,分别占总户数的74%和13.5%。一是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强化四项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办事责任制、部门责任制、示范责任制。抓规划安排布局:附城发展蔬菜、塘鱼、花卉、甲鱼、食用菌为主;半山区发展生猪、塘鱼、肉兔、山地鸡为主;山区以发展水果、玉米、山地鸡、生姜、经济林和生态公益林为主。2000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14488亩,其中基地面积2236亩,蔬菜总产24117吨,养鱼面积3252亩,总产1700吨,生猪饲养量3.24万头,出栏量2.17万头,三鸟饲养量136万只,出栏量110万只,水果面积达9207亩,总产5505吨。二是培育农业示范基地。重点抓好“12个1”工程示范基地建设,以基地辐射带动群众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向深度、广度发展。全镇饲养100头猪以上的大户有40户,养鸡5000只以上的大户有40户,养鱼20亩以上的大户有45户,种果10亩以上的大户有188户,种菜5亩以上的大户有128户,合计种养大户有441户,占总农户的7%。全镇各类型专业户达4345户,占总户数的65%,其中纯收入超万元的有3213户,占总农户数的42%。三是抓好粮食生产。大力推广优质稻和抛秧新技术,抓好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2000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改造中、低产田取得水稻高产成果”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年种植水稻17378亩,总产8754吨。四是抓林业改造。重点抓好经济林、生态公益林和速生丰产林的改造和种植,推进经济林和生态公益林基地的建设。
党政建设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党的建设>城北镇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一是坚持常抓不懈,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了低生育新水平;二是依法治镇,民主法制得到加强;三是加强教育,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四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侨务和人武工作不断推进;五是积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关心群众生活;六是积极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全镇有30个党支部,党员1342人。
经济发展
城北镇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了经济建设步伐。城北镇扎实推进“五个梅江”建设,充分发挥“后发、资源、地缘、人才”等四大优势,在“实”字上做文章,在“做实工业、搞活商贸、办好基地”等三大方面上下功夫,着力打造国道经济热线,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6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07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和1%,其中农业总收入1.14亿元;四级企业总收入达2.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总产值1.49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240万元,其中生产性纯收入80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和4%。20个村中,有3个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其余17个村均在3万元以下。2006年招商引资落户城北的项目有24个,总投资1.3亿元,已投入资金0.98亿元,超额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全年招商引资任务,被区委、区政府评为2006年度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税收增长更是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全镇完成区本级税收1028万元,比去年增收358万元,增长53.4%,首次实现本级税收突破1000万元。今年1—8月,完成区本级税收619.3万元,比增232.2万元,增长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