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镇地图
古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古城概况
古城镇位于亳州市市区南部30公里,正在建设亳州火车南站、西与105国道相接,东与307省道相连,涡郸(涡阳至河南省郸城)亳太公路相交于此,是此地域的交通枢纽,京九铁路南北贯穿全境,有亳州“小货场”之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是亳州、太和、涡阳、郸城四县市之间的中心集镇,是该地区最大的物资集散地,是一个典型的贸易型集镇。镇域面积9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万亩。村委会合并后,现辖15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人口5.2万人,集镇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已建成镇区面积3.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2.1万人。199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百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被批准为全省200个重点镇之一。目前集镇所有街道和小巷都铺修了水泥路面,并正在实现美化、绿化、亮化。更有古城中学是历代学子倍出的学校.以及正在规划建设的亳州火车南站。
简介
古城镇位于颍上县城北部15.5公里处,东临谢桥镇,西靠江口镇,南至颍河与黄桥镇交接,北到济河与陈桥镇为邻。全镇总面积57.2平方公里,耕地48750亩,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8976户,38426口人,全系汉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刘庄煤矿的开发建设,古城正逐步成为颍上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4215男7181女7034家庭户户数3815家庭户总人口(总)13990家庭户男7023家庭户女69670-14岁(总)42360-14岁男21660-14岁女207015-64岁(总)891815-64岁男459015-64岁女432865岁及以上(总)106165岁及以上男42565岁及以上女636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3631
基层党建
以“三级联创”和“标兵工程”创建为抓手,扎实开展“三培两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村干部“三制”管理、中心户长党员化暨星级管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两述两测”等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和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扎实开展为民服务代理和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工作。积极开展“亮身份、树形象、作贡献”活动、“五送一建”关爱活动、党员标兵示范带动工程、党员帮带致富工程和村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悠久历史
古城镇人民政府驻地古城集,古城集历史悠久。西汉时为思善侯国国都,东汉时为思善肥城(《三国志》载):“王莽改城父置”。年代之久古,距今约2000年,有“千年文明古城”之美称,也有“夜转亳州”一说,据说现在的亳州市城区原先在古城这个地方。并无考证。古往今来,这里又为精英良才用武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清代为捻军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中共涡亳县委和一中共鹿亳县委均设立于此。解放后,曾先后多次在此设区政府、公社、乡。1992年撤区并乡后,更名为古城镇。也是亳州辖区南部最大的镇。
概况
古城镇位于成都市西北面,处于郫县最北端,距郫县县城9公里,东与新都龙安镇相邻,北与新都利济镇隔河相望,南与郫县三道堰镇毗邻,西与郫县唐元镇接壤,沙西线与郫彭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优势十分便利。
基本概况
古城镇属1996年撤区并乡新建制镇,行政区域为原二郎乡、三郎乡和原堰口镇的古城村、泾洋村。地处浅山丘陵地带,位于210、316国道交汇处,距县城以东7公里,“十天”高速路贯穿东西,全镇总面积88.3平方公里,辖11个村,71个村民小组,现有5814户,20416人,总耕地面积18687亩,其中,水田10564亩,旱地7616亩,临时性耕地507亩。农业种植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等农作物为主。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茶叶、生猪、烤烟、林果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全镇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降水量716毫米,平均气温17℃,气候温和、湿润。全镇拥有中学一所,完全小学6所,卫生院1个,移动、联通、固话信号覆盖全镇,信息发达,交通便捷,是旅游、投资的理想场所。2008年全镇实现社会总产值1503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801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0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