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镇地图
赤松镇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赤松镇地处金华山南坡,属自北而南延伸的低山、低冈丘陵和溪谷平原相间的地形。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一线多为低山丘陵,境北与罗店镇界上的白兰山海拔1038米,是境内的最高点。中部一线多为百米以上丘陵,间有小片平原,南部沿溪有连片平原。主要溪流赤松溪及其支流玉壶溪、西派溪自北而南贯穿全境并注入义乌江。建有山口冯、山横桥与和力垄三座小Ⅰ型水库,小Ⅱ型、小Ⅲ型水库有36座。镇北部山区有丰富的矿石、水利资源,建有小型水电站4座,石灰矿3座。交通运输
赤松镇交通便利,03省道、浙赣电气化铁路,自东向西横贯全境,有杭金衢、金丽温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并设有仙桥大型互通枢纽。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东二环、北二环、纵三路、横二路等城区道路呈网状交通网络,在境内通车里程达30多公里。仙桥立交桥时金华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座立交桥,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旅游资源
赤松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有著名的赤松山风景区,是黄大仙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东晋时期,就有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葛洪在赤松山炼丹,所著《神仙传》中具体记叙了黄初平兄弟在赤松山修道成仙的事迹。两晋南北朝时,赤松山就建有道观赤松子庙,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鼎盛。五代十国是,吴越王钱鏐将赤松子庙重修,改建成赤松宫,并扩建了太清宫、清宇堂、会仙阁等道观。赤松山成为了中国道教第三十六洞天。宋代,先后有宋真宗、宋神宗、宋哲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宇宗和宋理宗等七位皇帝为赤松山赐匾额、颁封诰,赤松山成了帝王官宦、僧人道士和文人墨客朝拜、隐居、讲学和游历的胜地。现赤松山风景区是金华双龙国家级风景区六大分区之一,景区仙风雅韵,数码成荫,清凉宜人,是朝觐休闲圣地。经过多年开发,建成了一大批旅游观光景点和宗教活动场地,初步形成了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会议接待及观礼朝拜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经济发展
农业:赤松镇农业生产原先以种植粮食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是大小麦、豆类、油菜、玉米等,旱地多栽番薯、棉花,1984年粮食亩产创历史最高纪录,达1655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广泛种植柑橘、茉莉花、佛手、蔬菜等,成为城区蔬菜、葡萄重点供应地。赤松佛手,形似人手,色泽金黄,幽香馥郁,芳馨开窍,既可供赏玩,又可入药,是花果中的珍品。葡萄以质优果大畅销省内外。涌现出了一批“一村一品”村,如山口的佛手,仙桥的茉莉花,大源的盆景。佛手年种植规模最高达4500多亩,茉莉花年产量最高达3256担,是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手之乡、花木之乡。2002年“并乡建镇”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全镇初步形成了水果、蔬菜、佛手、花卉、盆景、畜禽饲养为主的农业产业,建成了东塘科技示范村和上汪科技培训中心,培育了双塘、东塘、桥里方等无公害蔬菜基地,上汪村杨梅基地,下新屋、上项村葡萄基地,大源村树桩盆景基地。依托森禾公司、锦林佛手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了佛手、花卉、苗木生产的发展。赤松镇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已成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趋势。工业:赤松镇工业经济呈跳跃式发展。1984年时,全镇只有16家小工厂(实为手工作坊和工场),工业总产值只有十几万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涌现出建材、电动工具、化工、食品、饲料加工、劳动防护、机械冶金等企业183家,主要产品有水泥、灯具、氟化橡塑、劳动防护、电子、家具、珍珠粉等20几种,其中尖峰水泥有限公司赤松分厂生产的425号水泥曾荣获部优称号。但是由于受全球化和入世的影响,赤松传统工业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大部分乡镇企业虽完成了改制,但因其规模小、层次低、无特色、无活力而生存困难。近几年,赤松镇作出了“调一、优二、兴三”产业发展战略,推出了1至5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块,用于培育低能耗、少污染、科技含量高的新兴工业企业。目前,在1.5平方公里区块内,有日普、东方精工等27家企业落户,总投资达22亿。提升了赤松镇工业经济规模和产业层次,使整个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到全镇总产值的35%。另外,医药、电子设备、汽配等新兴产业得到初步发展,随着园区内企业的建成,将加速赤松镇工业经济总量的扩张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