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浦镇地图
澧浦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文历史
澧浦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被称为“人文荟翠之乡”。王廷杨清光绪甲午中举人,清光绪年进士,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孙中山后两人常有鸿鸽传书共商国事;黄宾虹胞妹黄乃耐为国家教育输送人才、医学博士学位鲍鉴清、参加“五四”运动北京学联首任主席方豪、参加工作武装起义贾南坡、著名中药学家朱颜、工学博士方旭东、从事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王宗元等宝贵历史资源,是澧浦发展的动力和见证。澧浦的古建筑大多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郑店花厅、澧浦积槐堂、蒲塘三省堂和文昌阁、琐园严氏宗祠、铁门厅等。由于年代已久一些被毁、一些正面临倒塌、琐园村古建筑群是严子陵后裔聚居地,十八座雕梁画栋雕刻精良、形态生动,经有关专家考究:琐园村古建筑群分布结构同地理相称呈现星象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遗产、同时也是金华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区位交通
境内有“金华至佛堂”、孝顺至澧浦延伸至岭下、江东、澧浦至含香、曹宅,澧浦至新亭到武义、永康等县级公路,有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公路纵贯镇域西端,金华、义乌、东阳(简称金义南线)快速通道和330国道、金丽温高速公路接入口行成纵横交通网络。交通便捷的优势,离城市近的便利条件以及金东区卫星镇和金东区后花园的功能定位,给澧浦的发展拓展空间、增添新的机遇。经济发展
澧浦镇党委、政府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按照金东区委、区府提出的“明确新目标、尽展新作为、实现新发展”的总体目标,认真抓干部管理,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一体化为契机,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四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发展主旋律,以统筹区域经济、强化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投资环境、想方设法谋发展,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3162亿元,同比增10.81%(工业4.5162亿元,农业1.8亿元),财政收入738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80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0元,计划生育率99.23%,促使社会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农业:澧浦农业经济早先主要靠粮食是金华县产粮区之一,农业以粮食为主,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粮棉油茶、水果、蔬菜种植、山塘水库主要养殖鱼、莲藕、牛蛙、珍珠等,曾涌现出“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规模,各种专业生产户成倍增长,山坡空闲地被利用种植果树、花木、养盆景,为此而成为“中国花木之乡”、“苗木之乡”、“珍珠之乡”之美称。澧浦是中国著名的花木之乡。澧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3℃,最冷在一月份平均气温5℃,最热在八月份平均气温29.4℃。全年日照2060小时左右,无霜期约240天,年平均降水1405.2mm。整个地理位置和气候干分适合各类苗木生长。澧浦苗木生产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于80年代,兴旺于20世纪末。根据“金华金东区人民政府”网站资料,该镇已初具规模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小苗木、大市场的格局。到2003年底,全镇苗木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本镇境内2.4万亩,跨区域0.6万亩),主要种植绿化苗木和珍稀树种。也形成了以工程绿化苗为主、果苗生产为辅的三垅(东溪垅、里垅和外垅)二畈(野毛畈和洪村畈)一中心(即以郡塘下为中心的七个果木专业村)的省级万亩特色林业示范基地。花木品种从几十个发展为300多个。苗木产品发展已成为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苗木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土地的合理有效的源转,给农民季节工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也培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生产能手与营销行家。
工业:澧浦工业经济在解放前只有传统的农村的手工业,到20世纪50年代工业生产开始萌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改革并发展壮大,促进商贸流通,以“又一喜”冷食、“婺州银杏良种场”、“大坪地养鸡场”、“意中园”等为代表的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村龙头企业带头和发挥了辐射作用,金华市忠厚乳业有限公司是继又一喜、意中园之后的新兴农业企业。有各种工业企业158家,实现产值4.5162亿元。产值1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有35家,1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又一喜”冷食系列产品1999年获第八届中国专利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2000年通过ISO8002质量体系认证,被金华市评为知名商标,2002年获浙江省著名商标,评为“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企业逐渐走向规范,产品档次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