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镇地图
大河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大河在清代以前名“青林嘴”,清肃亲王率官军追剿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至此改名为大河口沿用至今,1913年(民国二年)设立大河乡。1936年实行联保制,大河联保共辖八个保,1940年改联保为乡,乡公所设在老街文昌宫。解放后,1949年冬成立了大河乡解放委员会。1952年春,土地改革完成后建立乡人民政府,辖十一个大队,1958年9月废乡建立人民公社,1983年撤人民公社,恢复乡名。1990年撤乡建镇,大河乡更名为大河镇。2005年4月乡镇机构改革将白院乡与大河镇合并命名为大河镇,辖20个行政村、三个社区。现任中共大河镇委员会领导班子成员为:书记张元明、副书记:岳福荣、王均涛。现任大河镇人大主席团主席魏传信。现任大河镇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镇长:岳福荣,副镇长:陈国文、张丽。镇内设四大办公室: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维稳办。经济发展
大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经营“三大资源”,发展“三大经济”,加快“三大转变”,实现“三大目标”的总体思路,奋力实施“绿色经济强镇,劳务输出大镇,商贸流通富镇”目标。绿色经济发展。以南江黄羊为主的畜牧特色产业优势明显,黄羊养殖大户达到106户,黄羊饲养量突破3.8万只,年出拦2万只,无公害生猪饲养量达4.5万头,年出拦3.1万头,农户小家禽饲养量超过10万只,畜牧业产值达2180万元。以金银花为主的绿色经济发展后劲坚实,建有金银花示范基地3个,全镇银花种植面积达到5800亩,年产量20万公斤,产值实现450万元。同时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发展核桃2300亩,银杏1500亩,板栗1800亩,其他经济林2300亩。粮食生产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翡翠米种植面积达4600亩,去年粮食产量达5400吨。劳务输出。全镇年劳务输出1万人,劳务收入突破1亿元,涌现出了许多的务工能人和包工头,有14名在外创业的包工头资产已超过1000万元,102名包工头资产已超过100万元,如大河在陕西建筑企业已抢占了西安、延安等建筑市场50%的份额。劳务输出已成为大河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下(两)关(路)横穿全境,是巴中至诺水河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必经之路。全镇20个村,90%的村民小组通公路,村道公路里程458公里。农户“三通三改三建”步伐加快,文明新村建设取得实效,农民住居环境明显改善。全镇社区居民电话入户率达83%,村村通有线电话,90%的村通光纤电视,境内建有移动、联通、铁通基站各一个,移动电话覆盖率达80%以上。乡镇企业
大河镇属河谷槽区,山脉主要为南北走向,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锑、铜等,在磨盘落田村还有储量较大的金矿,已探明煤储量为11亿吨,占全县煤储量的7.8%。2004年原煤产量101.2万吨,占全年计划96万吨的105%,比去年同期增长53.8%,生产洗精煤13.2万吨,占年计划13万吨的101%,比去年同期增长26.9%,生产焦炭37.2万吨,占年计划28万吨的132.8%,比上年同期增长44.7%。完成煤炭工业总产值2.28亿元。完成贴息贷款项目建设6个,总投资3293.1万元。实现乡镇企业产值2.98亿元,比上年增18%。畜牧:2004年全镇饲养能繁母猪9450头(其中大河乌猪母猪4405头);生猪存栏5.34万头,出栏7.02万头;猪肉产量7840吨;大牲畜存栏1.03万头(匹),出栏肉牛1000头;山绵羊存栏8240只,出栏3165只;家禽出栏6.13万羽。实现畜牧业产值7678万元,畜牧业收入6407万元,畜牧业产值和收入分别占农业产值和农业收入的50%以上。
林业:完成工程造林750亩,占计划100%,对国家林业重点工程补植补造3400亩,占计划93.6%,义务植树完成32.1万株,占计划107%,抓好农村能源建设,完成沼气池150口,节能炉灶200眼,占计划100%。森林消防工作创造了连续14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
水利:该镇水资源总量9904万立方米,地表水年流量8500万立方米,地下水储量1200万立方米,有水域面积3367亩,河流面积2377亩,库塘水面990亩;有两座(小一型)、两座(小二型)水库和一个自来水厂,总容量共804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34.76%。县内最大的块泽河流经该镇11个村委会,还有者竹小河,铜厂小河,白马小河流经15个村委会,流域面积2.38万亩,2004年投资74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580万元,群众自筹105万元,共完成水利工程260件,治理水土流失2.6平方公里,新增排灌面积150亩,及时修复响水大沟、白马大沟、者竹大沟险段,完成白马、红石岩水库除险加固灌浆工程。精神文明:全镇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三会”精神,扎实地开展了掀起学习“三个代表”新高潮、“双为”教育活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团员青年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科技知识学习,大力开展了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集镇创建活动,在集镇区和各村委会普遍开展了整治脏、乱、差活动。2004年全镇创建十字路“六村十好”生态文明小康建设示范村,上麻格县级文明村,大河煤炭分局、磨盘小学两个县级文明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