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坝乡地图
大田坝乡相关地区地图:
土地面积
大田坝乡国土面积312平方公里,以山区为主,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100毫米,常用耕地面积25166亩,人均耕地1.1亩,林地301721亩,森林覆盖率为62%。适合种植水稻、玉米、小麦、蚕豆、马铃薯、烤烟、茶叶、泡核桃、油菜籽、甘蔗、鸡蛋果等农作物和经济林果。全乡辖大田坝、文沧、华严、清河、新寨、湾岗6个村民委员会,共140个村民小组。2006年末,全乡共有住户5795户,其中农业户5525户;共有人口22758人,其中农业人口22125人,少数民族113人;农村经济总收入6989.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2.97元,粮食总产979万公斤,人均产粮443公斤。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文化底蕴
大田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3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和定居。这里有文沧德斯里新时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大田坝村白沙坡古战场遗址和战国古墓葬群。这里是闻名世界的“西南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一个驿站,德斯里沧江古渡见证了“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萧繁和兴衰。当地出土的大量石铲、石锄、石镰等经考证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当地广泛出土的巴子(贝壳)青铜器、陶器、铜器、铁器、陶纺轮等经专家鉴定证明,正是“西南古丝绸之路”典盛时期的滞留物。人文地理
大田坝宛如造物主有意镶嵌在澜沧江畔的一颗明珠。这是地灵人杰、物埠民丰,素得“哀牢古国后花园”之美誉。大田坝地理气候特殊,站在高高的天堂山系松子山峰之巅俯瞰,整个大田坝尽收眼底,正如谚语所言:“大田坝,大田坝,一丘大田犁了没有耙”。诚如此,东面巍巍天堂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伸出双手从南、北两方将大田坝揽入怀中,西面陡峭高耸的岩子山梁犹如一堵照壁为大田坝遮风挡寒。出于期间的大田坝低山浅谷交错,河流山溪众多。位于天堂山上的松子山峰海拔2876米,属昌宁县最高峰。受特殊地理地貌影响,境内立体气候特征比较明显,植物植被和农作物表现出显著的垂直分布和垂直适应性状,“一山有四季,咫尺不同天”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产业存在的问题
产业比较单一,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较大:农业主要以粮食、烤烟、茶叶、畜牧业为主,通过近几年努力,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基础建设滞后、科技生产水平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不宽;工业较少、作用发挥不强;个私经济弱而散。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乡级财政比较困难,农民收入较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二、三产业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十分艰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发展后劲不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需求不适应,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教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严重不足,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全乡现有一所初级中学;一所湾岗九年制学校,辖5个办学点;一所乡中心完小,辖5所村完小、4所高小、6个一师一校点。校舍建筑总面积18730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积达4736平方米,在校教职工161人,在校初中生972人、小学生2117人。随着教育“普九”工作的不断深入,生源不断扩大,部分校舍建设已十分滞后。其中,湾岗九年制学校中心校点缺乏运动场地且学生住宿拥挤,在校学生499人,学校仅有一块390平方米的篮球场,急需拓宽运动场地;住校生达536人,而住宿楼建筑面积仅有324平方米,生均住宿面积0.6平方米,且学生住宿楼由于建盖时间长久成为危房,急需进行拆除重建。经乡规划部门实地测设,拓宽学校运动场地需投资12万元,完成危房拆除、建盖7格3层住宿楼需投资65万元。清河完小没有学生住宿楼,住校生120人,现在占用了一格教室,而且十分拥挤,需投资26万元建盖一间住宿楼。
团组织阵地建设滞后、经费缺乏:乡团委仅有一套办公桌椅和一套档案柜,随着团组织的发展和工作范围扩大,现有的办公条件已无法满足正常办公所需。团内工作需要大量文档材料和照片,团员集中开展活动需要音响设备,但由于办公设施缺乏,工作效率不高,且支出较大,每年将近6万元,为保证团内活动正常有序开展,满足广大团员的需求,急需购置电脑、音响、摄像机、照相机等必要办公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