耈街彝族苗族乡地图
耈街彝族苗族乡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教育
全乡共有中小学校19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村完小13所,高小点4所,中小学布点趋于合理。全乡中小学占地面积206.94亩,建筑面积26277.87平方米,其中框架砖混结构16820.04平方米,在校学生3680多名,初中生1101人,入学巩固率99.88%,小学生2579人,入学率达100%。全乡共有教职工共206人,其中公办170人,代课30人,临时工6人。乡设文化,广播1个,工作人员2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0%以上。
人文地理
耈街是一个彝族苗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20%以上,其中彝族4259人,苗族1231人。还居住了少量白、壮、回等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灿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彝族的阿毕摩、打歌等,苗族的服饰文化,花山节等都很有特色。耈街地处三州市五县结合部,位置十分优越,但由于山高水险谷深,这里的交通条件有待改善。目前全乡共有两个集镇,一个是耈街集镇、逢寅、午、戌日赶集,因上接凤庆诗礼,下连永平水泄,所以贸易十分兴旺,逢集日都有万人以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个是岔河集镇,因地处偏僻,集日逢子、卯、西日赶集,多者数千,少则千人,因此地土特产丰富,随着各种条件的改善,将会越来越兴旺。
文明树新风
由于地处偏远、居住民族众多,地区间、民族间风俗习惯各异,群众素质参差不齐,各种矛盾纠纷多,制约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乡党委、政府一方面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三万三讲”、“美德进农家”、文明村组、无毒村社、“十星级文明户”等平安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发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倡导文明新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和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改陋习、树新风”,形成邻里和睦、团结诚信、互相尊重和勤俭节约的民风民俗。另一方面按照培养“懂技术、会管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要求,大力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使他们每人掌握1至2门农村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群众的致富能力。三年来,全乡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场次,参训人数达10000余人次。fRG保山日报网,走进如今的耈街彝族苗族乡,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经济产业蓬勃发展,社会文明和谐的美好画卷。
社会保障
2008年全乡共实施农村低保1773人,发诉资金我854010元,城市低保114人,发放资金183824元,农村代保扩面388人,发放优扶款27485元,救灾款69704元,灾害款146000元。同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
特色产业
耈街乡特色产业主要有烤烟、泡核桃两项。2008年,全乡种植烤烟23200亩,交售烟叶290万公斤,实现烟农总收入3806.69万元。泡核桃产量2164吨,销售收入2921万元。
人口资源
全乡辖13个村民委员会,175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全乡共有5563户23110人,其中农业人口22319人,占总人口的96.6%。在总人口中:汉族18081人,占78%,少数民族5029人,占22%(其中彝族3832人,占总人口的17%;苗族1100人,占总人口的5%)。彝族主要分布在打平、土皮、阿水、栗木村;苗族主要分布在土皮、打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