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乡地图
大寨乡相关地区地图:
5、云南省金平县大寨乡
位于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东北部山区。东邻勐桥乡,南连金河镇,西接阿得博乡,北隔麻子河、红河干道与沙衣坡乡、个旧市蔓耗相望。距县城公路里程63公里,驻地海拔1.345米。辖5个村公所和1个渡口办事处,61个自然村,总户数2950户。总人口14527人,男性7457人,女性7070人;农业人口14069人,非农业人口45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2.7人。世居民族有哈尼族、彝族、汉族等,少数民族人口9470人,占总人口的65.2%。全乡土地面积17556公顷,耕地面积1178公顷,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3亩。粮食播种面积1371公顷,粮食总产量4584吨、农民人均生产粮食326公斤,人均有粮272公斤。农业总产值132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4元。乡镇企业255个,从业人员467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万元。主要经济作物有苹果、香(芭)蕉、甘蔗等。拥有小学校16所,初级中学1所。文化站、卫生院各1个(所)。辖区最高海拔2597米,最低海拔130米。主产稻谷、玉米、薯类、大豆、花生、小米辣、草果、棕、油茶果、油桐籽、茶叶、菠萝、荔枝、黑木耳、香菌、白生、野三七、山乌龟。原属屏边县西区金岭乡。7、四川省松潘县大寨乡
松潘县大寨乡距离县城18km,海拔在2,800m以上,地处偏僻。全乡共有六行政村,280户1989人,10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为6673.47亩,根据该乡的地理条件,主要以青稞、葫豆、洋芋为主要农作物。以2003年底为标准,全乡粮食总产量为789吨,人均有粮398公斤,经济总收入为474.3万元,人均纯收入为1,649元,有大小牲畜17,951头。“三大工程”实施后,该乡退耕还林总面积截止2003年来为3,767.3亩。以黄龙景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第三产业经济收入为158.3万元,占总收入的33%。4、辽宁省兴城市大寨乡
简介:大寨满族乡位于兴城市西南部边缘,东与东辛庄镇相临,西南与绥中县隔六股河相望,西北与高家岭乡相接,北与围屏乡交界,总面积84.8平方公里.沈山高速公路和秦沈高速铁路横穿该乡四个村,102国道在该乡东侧.乡人民政府设在新立村新立屯。行政区划:大寨乡于1984年由大寨公社改为大寨满族乡.2003年,大寨乡按照《兴城市调整村级规模实施方案》,对原有19个行政村进行调整,调整后,该乡辖新立、大寨、吴家、马圈、郭家屯、王相、李相、贲家、沙河、花营、牛彦、张家、罗家、兴旺14个行政村。
自然资源:大寨乡位于六股河东岸,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地表平整,利于蔬菜种,水浇地1854公顷。2005年末,全乡总人口23487人。少数民族{满族}17653人,汉族5834人,其中男12149人,女11340人;农业人口22610人,非农业人口87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1%.
农业状况:2005年,大寨乡农业产业化调整得到突破性进展,土豆生产、大根萝卜生产销售、大棚蔬菜生产、肉食鸡养殖的“四大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年内,该乡马铃薯种植面积1666.7公顷,大根萝卜种植面积1866.7公顷,大棚、裸地菜面积达到533.3公顷,经济作物面积达266.7公顷。该乡马铃薯、大根萝卜生产被省农业厅列为“无公害农产品”,正式注册为“烟台河”牌商标。全乡农业总产值实现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180元。
工业状况:大寨乡有工业企业10家,主要有中兴工业有限公司、沙河采石厂、酱菜厂、盐场、线头棉厂、石粉厂、综合厂林才加工厂、萝卜条深加工厂等。全年工业总收入达11625万元,实现利税1218万元。
2、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大寨乡
简介:大寨乡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邻,西至隋文帝杨坚陵与五泉镇接壤,北以韦河与武功镇隔河相望,南以陇海线与李台乡相邻。全乡共有13个行政村,3784户,16573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68亩。乡内土地平整,水利、道路、电信、宽带互联网、农村基础设施配套齐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畜牧、良种、杂果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现有奶牛存栏3393头,已建成配有机械化挤奶站的标准化养殖小区7个,规模集中养殖率达70%以上,发展良种1.2万亩,优质高效农业占主导地位。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近年来共引进各类企业20余家,主要有杨陵区绿成干部示范园、陕西省新品种作物引种示范园、杨陵区中心苗圃、盛源牧业公司、盛文液化气站、奥科塑业印刷厂、顺达驾校、中科航空育种、金坤公司、嘉华涂料厂、荟宝饲料厂、富祥塑业公司、示范区工程中心苗圃等,遍及全乡各村,促进了全乡经济发展。农村发展环境良好,从2003年至2005年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2006年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如火如荼。全乡12个村已实现村内街道硬化和不同程度的文明生态村创建,达到了村村通公路、通宽带网、通闭路电视,村村有党员活动室、两委办公室、文化室、卫生室;村村实施柴草、垃圾定点堆放和统一清运的城市化管理等新农村面貌。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2005全面完成了13个村的党支部换届选举和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积极开展第二、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选派机关干部下村任职,培育了一支勤政务实、扎实肯干、情系民众的乡村两级干部队伍。积极开展“两示范一带动”和“争先创优”活动,简称“五个好”村党支部4个,示范基地3处,示范户20户,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荣誉: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该乡被评为全区综合考核为先进集体,党建、司法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政、畜牧业、农发项目、计划生育、文明生态村建设、农民增收工作基本都位居全区前列,2005年被授予“五个好”乡党委,一批工作突出的党员同志多次受到区委及上级表彰,乡机关党政综合服务不断加强,工作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全乡社会稳定、民心思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势态良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近五年来基本保持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00元以上的增幅,2005年人均收入达到3551元。力争通过五年努力,人均纯收入以年均400元以上的增幅,到2010年达到5000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00万元。全乡13个村均达到区级文明生态村及初级新农村建设标准,并建成4个示范村。一个政通人和、各业俱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新大寨初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