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鄣山乡地图
大鄣山乡相关地区地图:
未来发展
近年来,随婺源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县委、县政府把婺源建成经济强县、旅游大县、文化名县和打造中国最美乡村的大目标已确定,大鄣山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按照县委、政府的总体发展思路,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打好“生态牌”,做活“山水”两篇文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地促进了全乡生态经济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得名原因
大鄣山乡,以雄踞其境内的大鄣山而得名。大鄣山,又叫三天子都,率山,俗称张公山,据记载两汉间(公元前206-公元25年),有张公(字金星)由黄山跋涉至此隐居修炼,因俗名张公山。主峰擂鼓尖1629.8m,气势巍峨雄伟,方圆六十平方公里,为婺源之最,登临其上,可“西瞩彭蠡,北眺白岳,东望黄山,南瞻信洲”。古人汪循有诗云“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景色与文化
景色:大鄣山,自然生态保存完好。境内峰峦迭嶂耸立,奇花异卉怪石,群山青松翠竹,飞瀑势若悬河,深谷幽壑峡涧,云蒸雾蔚缭绕,犹如天开图画,构成独特景观。山上植物种类达880多种,并有红豆杉、香榧、楠木、檀木、南果、猴欢喜等珍贵树种。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有狗熊、山羊、豪猪、猴狲、黄莺、猫头鹰等珍禽奇兽栖身,是一个天然的动物园。这里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2.8℃,7月份平均气温23.7℃,盛夏如春,是一个观光、旅游、休闲、避暑、体验山野情趣的乐园,堪称人间仙境。文化:大鄣山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1935年4月关英、倪南山等领导的皖赣红军独立团进入大鄣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6年4月中共皖、浙、赣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就在大鄣山召开。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遍及大鄣山,一批批优秀儿女与红军游击队患难相依,生死与共,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很大牺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