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西省电子地图 > 上饶市地图 > 婺源县地图 >
浙源乡地图
浙源乡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艺术

浙源的文化艺术也有很深的历史底蕴。徽派篆刻家查子圭父子继承了何震的艺术思想和技巧,在清末享有盛名(《中国艺术家名人大辞典》中有记载)。浙源乡民对戏剧特别嗜好,上世纪前期的木连戏曾煊赫一时,民谣:山坑人家做木连(山坑即凤山),哪里看?石坟前,不顾脚底烂糊田。婺源徽剧的创始人是浙源的李茂才、俞灶喜、吴根焕等老人。道光年间,浙源乡在安庆、石牌搭班习艺,将徽调传入婺源。新中国成立后,浙源人汪徽有等组建县徽剧团,把徽剧唱进了北京城。1952年,凤山农民业余剧团在全县文艺会演中喜摘桂冠,一出徽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唱红了整个婺源县。

浙源茶道

浙源,地势优越,产茶叶,更是拥有地方特色的绿茶酒。酒是刺激性饮料,茶属温和性饮料,两者属性不同。采用茶叶酿酒既有酒的风格,又有茶的清香和保健功能。茶酒富含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咖啡碱等物质,具有养颜和延缓衰老等功效。浙源当地绿茶酒,优选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婺源绿茶为主要原料,天然发酵,色泽鲜明透亮,入口柔滑,幽雅清新。浙源绿茶酒构筑丰富的味觉之旅。与雪碧等其它各类饮料搭配饮用,满足不同的偏好,让你遵循自己钟爱的风格,赋予你另一番风味,享受变化多端的口感。绿茶酒分为11度低度果酒型与38度白酒型,婺源县浙源乡的茶酒最为优良,浙源茶酒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成分,起到兴奋神经,促进血液循环作用。使人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减缓压力、思维清晰、提高工作效率。长期饮用,对降血脂、降血糖、降血糖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婺源县浙源的绿茶酒是婺源特色,也是中国绿茶酒的特色。绿茶酒因为材料的品质与工艺不同可以卖从几十到几百甚至上千的价格。在当地有这样说法,秋分冬至茶为旧,春分夏至茶为鲜,清明谷雨最为佳。讲的就是茶叶因季节的不同而产出的茶叶的品质不同,其中谷雨清明前的茶最好,是最新的茶,茶香厚重。同样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水质,甚至不同的工艺都可以造就不同的绿茶酒。中国产茶地有婺源,也有杭州,各地绿茶酒各有各秋,各有特色,不可足一而是。相传茶圣陆羽研制的茶叶让八仙之一的铁拐李都喜欢不已,一次陆羽将新研制的茶叶放置于密闭于空瓷坛中,而后外出游历,铁拐李趁其走开,拿走部分品尝,但又觉得拿人东西有失仙家身份,于是取出葫中仙水倒于装有余下茶叶的瓷坛中,陆羽数月而归打开坛子取茶叶,打开坛子的瞬间整个房间都充满浓蕴的茶香,还有清晰的酒香,使人欲馋不已,陆羽惊诧,看着色泽鲜明透亮的坛中物,喝下一口,清丽的茶香,淡淡的酒香令人心旷神怡,一坛喝下,大醉。醒来后陆羽看着空坛懊脑不已,瞑思许久,不能解释,只能叹是仙品。顾自取名为茶酒。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浙源绿茶酒却实是鲜泽透亮,入口柔滑。实则婺源茶道一大特色。

岭脚村

岭脚村因坐落在浙岭的脚下而得名。古称“环川”,因四面环山而每面山上皆有山泉汇流至村中大河,故名。此村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吴国的门户,今为婺源之北大门。隋末东阳郡赞治大夫詹初隐居庐源,其第八代孙詹必明为山阴县令隐居宋村,孙詹朗(字知谏)于唐朝末年由宋村迁于岭脚村定居,迄今一千四百余年。主要景点:宋村桥、水口林古木群、明清徽派古建(约百余栋,保存较好的有维新堂、瑞芝堂、如松堂、玉润堂、尚义堂、中和堂、棣芳堂、斗山公房、古私塾、大夫第、孝子坊等)古樟(坚强树)、洗心埠、浙岭古驿道(通往休宁)、吴楚分源、堆婆冢、一线泉、龙井飞瀑、庄背水库、充山岭(通往官坑)。
乡政府:浙源凤山村属乡政府所在地,建村历史悠久,有1030余年,全村2000余人,大部分为查姓。自查喻(查氏十七世)迁居海宁后,海宁查氏“以儒为业”,“耕读为荣”、“诗礼传家”,后裔十分兴旺发达,科甲鼎盛,颇负时望,以“名臣”著称,以“文苑”称誉。均在海内外卓有成就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查喻迁居后,婺源查氏发展缓慢,后裔大部分聚居在凤山村,官至不超过县令,在仕途有所建树很少,故此,婺源查氏一直默默无闻,不受外界所知。但其后裔崇尚文风,多数从商,在商界十分活跃,一直是徽商中一支重要劲旅,故此查氏后裔旅居海外侨胞众多。因从商多,凤山村历来富庶,多数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房屋。全村房屋多数为明清时期,气派辉煌,砖雕木雕细腻,古朴典雅,保存完好。村内古弄小巷星罗棋布,清一色石板路。

城镇建设

为改善侨乡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提供侨乡群众开展公共活动和休闲的场所。在市外侨办、县委、县政府,县新村办和有关单位的支持下,2007年浙源乡党委、政府着手规划,拆除了原凤山灯泡厂,投资30多万元,占地面积3.3亩的浙源侨乡文化广场依河而建,给龙天宝塔增添了新的秀色。广场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分演出区(兼停车场)、观众区、健身区、休闲区四个区,着重体现人文关怀、侨乡文化,广场的视野开阔,场内水泥硬化,并安放体育健身器材,广场中心为建于明清的龙天宝塔,边上新建文化宣传栏,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四周樱花、紫薇、桂花等名贵树种进行绿化,将是浙源乡“花开百村”的一亮点,是“打造侨乡品牌、建设花海浙源”一重要组成部分,是侨乡浙源人民休闲娱乐、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好去处。

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后,浙源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的办学热情高涨。岭脚小学、虹关小学、庐坑小学都先后进行了维修扩建。爱国侨胞詹沛霖等捐资浙源中学建教学楼和师生宿舍,香港侨胞捐资浙源小学进行整体搬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金庸祖籍地,桃李满园春”。

所辖村

虹关,地处赣东北的婺源北部浙源乡境内,距县城43公里,现有住户830户,人口3000人,15个自然村,水田2810亩,茶地1120亩,山林2890亩,森林覆盖率87%。于南宋建炎年间詹姓迁居始建,因是古代饶州通往徽州的必经之路。据载:建村迁居落户时“仰虹瑞紫气聚于阙里”,故取名“虹关”,又名“虹瑞关”。虹关座落于春秋时期的吴(国)、楚(国)两国划疆之地的浙岭南麓,故有“吴楚锁钥天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之誉。婺源古属徽州,明、清时期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据清代《名墨谈丛》一书记载:婺源墨铺有百余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虹关詹姓墨铺之多,墨之著名,声誉之广为海内外所共知,在当时国内制墨业实属罕见,故又有“徽墨名村”之美誉。历史上出了不少名宦之家,有詹同、詹徽父子明洪武年间先后出任吏部尚书,詹应甲清嘉庆年间出任直隶州知州。饱读经书的文人墨客也不少,留下传世著作就有30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