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堡乡地图
东堡乡相关地区地图:
远程教育
醴陵东堡乡远教工作三加强,1、加强站点规范建设。该乡严格按照中央、省、醴陵市远教办确定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9个,并建立了大塘坳、东堡村等高标准的示范站点,确保远教终端接收站达到设备齐全、设施配套、功能完整、运行正常的要求。2、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乡远教办根据市委远教办的要求,结合年度教学培训计划,加强对各村远教站点负责人及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为远程教育提供辅助教育。3、加强学用统筹安排。乡党委首先指导各站点合理制订学用工作方案,提出相应的措施,指定专人负责。各村站点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有用的课件来下载,组织相关人员观看,就能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简介
东堡乡经济以农业为主,有特色的农产品,有优质水果类(柑桔、奈李等)和蔬菜类(莲藕、凉薯等)。工业以电瓷业、采矿业和鞭炮业为主。境内瓷泥、耐火石矿藏储量丰富,品质优良,产品畅销全国,沩山村是醴陵瓷业的生产发祥地。乡人民政府直属机构有:政府办、计划生育办、企业办、司法所、综治办、民政办、农科站、林业站、经管站、国土集镇办、财政所、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部门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东堡乡有中学1所,小学8所,教职工136人,2100学生余人。东堡离城区近,山川秀美,交通便利,商贸活跃,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得到完善,是投资置业的理想之地。乡人民政府及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各界人士到东堡境内来投资置业。地名故事
遭遇灾害:醴陵城的东郊是东堡乡,距离仅仅五公里。传说有一年大旱,禾苗大片枯萎,境内仙源村却有一个水函涌出泉水,使得附近的禾苗得救。群众因而建成一个石台保护泉眼,因为石台酷似堡垒,又在县城之东,所以称作东堡。东堡因为距离县城较近,居民习惯通过肩挑背扛将农林特产送到城区销售。天长日久,就流传一段顺口溜:“东岸的凉薯姜村的藕,拓塘坪的桃子竹湖的狗,樟缎的腌菜担着往街上走。”这几句说的是城周围几个村子的特产。东岸的凉薯和姜村的藕是菜市场新鲜有卖的,樟缎远一点,青菜、白菜晒成腌菜自己也舍不得吃,担着送进城去换钱去了。至于竹湖的狗大抵还是指在街头巷尾流浪,寻找吃食的野狗。这种将食堂设在城市的狗精灵得很,不花气力穷追不舍是难得发现是否来自竹湖的。东郊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福建围,指的就是现在城东李立三故居周围一带地名,名字的来历还真和福建人有些关系。历经战乱:醴陵历经战乱之后,城市恢复、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两个较为集中的地区,一个是以原县府衙门所在的东门上,另一个就是以阳山石为中心的东城区。无论站在哪个位置,这里都是城市的偏远郊区。确实,这里就是当年在醴陵做生意的福建商人买下的一片坟场,专门用来埋葬生意亏本,落魄无法回家的闽人,所以叫做福建围。但是,闽人能够吃苦、善于经营的作风至今值得邑人学习。
玉屏山:醴陵城的南郊是玉屏山。渌江旧八景之—的南屏耸翠,说的是耸立在醴陵城南的玉屏山。山上树木葱笼,美景随着季节变换,就像是一道多彩的画屏。民间称之为鸡公山,或者塔岭,山脚下流传着十八把官椅的故事。按照形家的说法,这处地方叫做鸡公形。更为难得的是这山坐镇城区的东南角,每日清晨率先沐浴第一缕阳光,是一只报日鸡,正好应了“金鸡报日”的吉象。于是形家书案流传在这鸡公山上有一眼风水宝厥,指示方位的是一首偈子,说:“头枕玉屏山,脚踏东门塘,何人葬得中,代代出人王”。几年之后,大孙子便中秀才、举人而至进士,一路高中,后来做官也一路升迁,直至京官。
发展:数十年后,陈家已发展成为醴陵的显赫望族。陈氏祠堂有九井十八厅,大小房屋一百多间。而子孙出外做官的也达到十八人之多,在祠堂大厅一溜摆下十八吧官椅。家中的各类佣人就请了上百个,光是喂猫喂狗每天也要用三斗米,用专门的饭甑给它们做。这时候,田家的风水业也传到了第三代。这日田家的第三代传人出外有事,回陈家晚了没赶上饭,佣人们见待上宾的饭甑中没饭了,便悄悄地从猫狗饭甑中端了一碗给他吃。田先生茫然不觉。几天后,一群陈家的孩子在院中嬉戏,见了田先生便喊:“猫饭先生,狗饭先生!”田先生得知原委后心中升起报复的妒火,便向陈家建议:在玉屏山上修一座塔,就是让公鸡长上冠子,陈家的官将会做得更大;玉屏山上没有泉水,再在山脚下挖口井,公鸡有了水喝,财源会更加长远。陈家一听说得在理,就依言而行。结果塔成之日,这井中便出了七七四十九天血水,这只灵鸡就这样不堪重负给压死了,陈家由此也就家道中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