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瀼口镇地图
东瀼口镇相关地区地图:
一、位置面积
(一)位置,东瀼口,1993年7月1日置镇,巴东县辖,位于长江北岸,东经110°18′-110°30′、北纬31°01′-31°07′,与巴东县城黄土坡小区隔江对峙。东挨秭归县洩滩乡,西接巴东县官渡口镇,北邻巴东县溪丘湾乡,南滨长江。官(渡口)东(瀼口)通乡油路横穿东西,209国道纵贯西域。镇政府驻地原址东瀼口,1999年11月1日移民搬迁到雷家坪,东距三峡坝址三斗坪64公里,西距巴东长江大桥8公里,顺江东下736公里抵省会武汉,溯江西进538公里至重庆市府,沿209国道北上570公里入古都西安,经巴东县城南行200公里达恩施州城。扼川鄂咽喉,据江北门户。(二)面积,全镇总面积101平方公里(151500亩)。2005年,耕地14.4平方公里(21551亩),园地22.3平方公里(33499亩),林地47.2平方公里(70800亩),水域8平方公里(12000亩),城乡居民用地2.8平方公里(4200亩),工矿用地0.2平方公里(300亩),交通用地2.5平方公里(3750亩),草地及岩壳3.6平方公里(5400亩)。镇域东西长14.7公里(阳坡茅家沟至龙会观),南北宽10.3公里(大阳周寺湾至长江)。与外乡镇接壤边界线52公里,其中,县界11公里,乡镇界41公里。长江河岸线12.7公里。建国初期,镇域耕地面积36040亩,由于增加园地、各项建设占地、库区淹没及退耕还林等面积,到2005年,减少到21551亩,净减14489亩,减40.20%。56年来,全镇各族人民依靠科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境内国土面积结构由单一种植型向多种经济型转化。七、人口民族
(一)人口总量,晚清时期,同治3年(1864),本镇有1170户,7022人。光绪34年(1908)增加到12539人。中华民国时期,初期,兵荒马乱,社会动荡,加上自然灾害袭击,民不聊生。到民国17年(1928),人口仅12800人。17年至23年,国民党军队对江北革命老区实行“清乡”、“围剿”,加上水旱、疫病,镇境人口到1935年降为11500人。抗日战争时期,朱家店、贾家坪、宝塔河等地增加寄籍人口1200人,到1945年,全镇有2705户13525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寄籍人口相继迁离,到1949年10月,全镇人口有14855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底,本镇人口总数为15037人,2005年增加到25712人,从1950年到2005年,年均自然增长率8.29‰,人口增长10675人。其间,1950~1958年,9年增加人口2104人,年均增长13.78‰;1960年比1959年因灾减少人口1529人;1961~1978年,18年间增加人口6586人,年均增长17.61‰;1979年,全镇人口24823人。1979~1993年,通过人口控制,15年增加1863人,年均增长4.67‰;1993~2005年,由于计划生育工作逐步法制化,加上移民外迁1017人,划出五里堆、红花岭二村人口2252人,全镇总人口减少974人,年均减少3.12‰。(二)人口变动,1人口自然变动,1949~2005年,镇境人口自然变动幅度不大,出生、死亡年均在300人左右,迁入情况大多为婚姻迁入。2辖属性变动,1993年7月,五里堆、红花岭2村划入官渡口镇,人口2252人。3灾害变动,1959年,因连续89天伏秋连旱,镇境人口因灾饿死1529人。4外迁变动,因三峡工程建设需要,镇辖175M库区水位线下迁至潜江、沙洋等地1017人。(三)人口构成,1性别构成,建国初期,1949年末,镇境男性人口7909人,女性人口7128人,男女性别比为111:100;到2000年,全镇男性人口为13406人,女性人口为12532人,男女性别比为107:100;2005年,男性人口为13520人,女性人口为12192人,男女性别比为110.9:100。从人口普查数据看,1952年(第一次),男性人口8612人,女性人口7622人,性别比为112.99:100;1964年(第二次),男性人口8785人,女性人口8452人,性别比为103.9:100;1982年(第三次),男性人口13584人,女性人口12725人,性别比106.8:100;1990年(第四次),男性14978人,女性13975人,性别比107.18:100;2000年(第五次),男性12999人,女性12243人,性别比为106.17:100。2年龄构成,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全镇总人口25242人,其中,0岁人口204人,1-4岁人口1112人,5-9岁人口1904人,10-14岁人口2584人,15-19岁人口2101人,20-24岁人口1557人,25-29岁人口1962人,30-34岁人口2539人,35-39岁人口2253人,40-44岁人口1842人,45-59岁人口1937人,50-54岁人口1446人,55-59岁人口1026人,60-64岁人口914人,65-69岁人口667人,70-74岁人口542人,75-79岁人口392人,80-84岁人口196人,85岁以上人口64人。0-5岁人口1666人,占总人口的6.6%;6-14岁人口4138人,占总人口的16.39%;15-64岁人口17577人,占总人口的69.63%;65岁以上人口1861人,占总人口的7.37%。2005年,全镇总人口25712人,其中,0-17岁人口6286人,占总人口的24.45%;18-34岁人口7246人,占总人口的28.18%;35-59岁人口8656人,占总人口的33.67%;60岁以上人口3524人,占总人口的13.70%。3婚姻家庭构成,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1990年,东瀼口乡总户数7221户,其中:1人户341户,占4.72%;2人户751户,占10.40%;3人户1631户,占22.59%;4人户2352户,占32.57%;5人户1409户,占19.51%;6人户501户,占6.94%;7人户137户,占1.9%;8人户88户,占1.22%;9人户4户,占0.05%;10人户以上7户,占0.1%。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时,全镇家庭总户数7147户其中:1人户548户,占7.67%;2人户1009户,占14.12%;3人户1877户,占26.26%;4人户2280户,占31.90%;5人户1027户,占14.37%;6人户356户,占4.98%;7人户45户,占0.63%;8人户3户,占0.04%;9人户2户,占0.03%。从一、二、三、四、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看,1952年,总户数3595户,总人口16374人,人口规模为4.55人/户;1964年,总户数3887户,总人口17237人,人口规模4.43人/户;1982年,总户数5975户,总人口26309人,人口规模为4.40人/户;1990年,家庭总户数7221户,人口27728人,人口规模为3.84人/户;2000年,家庭总户数为7147户,人口24945人,人口规模为3.49人/户。4代际关系构成,全镇一代户1212户,占家庭户总数的16.96%;二代户4304户,占家庭户的60.22%;三代户1584户,占家庭户的22.16%;四代户47户,占家庭户的0.66%。5文化构成,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东瀼口所辖区域文盲半文盲6607人,初小文化3363人,高小文化1698人,初中文化502人,高中文化79人,大学文化2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东瀼口公社文盲半文盲6432人,小学文化11035人,初中文化4116人,高中文化1103人,大学文化14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6岁及6岁以上人口总数为25235人,其中:大学本科3人,大学专科28人,中专174人,高中1150人,初中5472人,小学13000人,文盲半文盲5408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6岁以上人口总数为23576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194人,占0.82%;高中和中专1435人,占6.09%;初中文化10459人,占44.36%;小学文化9913人,占42.05%;扫盲班159人,占0.67%;未上过学1416人,占6.01%。6户口性质构成,2005年全镇总人口25712人,其中:农业户口24521人,占95.37%;非农业户口1191人,占4.63%。7职业构成,解放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职业结构较解放初期农业为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05年,全镇从业人员10957人,其中:农林牧渔业7417人,占67.69%;工业1820人,占16.61%;建筑业700人,占6.39%,交通运输业180人,占3.47%;商业、饮食业500人,占4.56%;其他行业140人,占1.28%。在从业人员中,外出劳务人员2370人,占21.63%。(四)人口密度,建国初期,东瀼口境内人口密度仅140.93人/平方公里。2005年,镇境人口密度为254.57人/平方公里。(五)人口分布,2005年,全镇总户数7574户,25712人,其中:农业人口24521人,非农业人口1191人。农业人口分布在低山地区的占54%;二高山地区的占44%,高山地区的占2%。(六)人口控制,建国以后,生产力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人口出生率和婴儿成活率大大提高,人口死亡率大大下降,除1959年外,境内人口逐年增加。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增长,引起社会关注。1964年,境内出生处于高峰,出生率达43.93‰,人口净增率为44.92‰。1981年,境内出现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率达61.54‰,人口净增率为63.50‰。1987年,境内出现第三次生育高峰,出生率为33.08‰,人口净增率为33.64‰。1988年后,境内人口处于平稳下降态势。为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早在1979年,东瀼口公社便积极响应县委、县革委的号召,配置计划生育助理员。1980年,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坚持“提倡和鼓励一胎,严格控制二胎,杜绝多胎”的工作方针,建立“干部职工夫妇生一胎,农村人口间隔三至五年允许生二胎,实行持证生育,收缴超生子女费”的工作机制,推行一孩妇女放置宫内节育器和采取其他避孕方法,二孩夫妇一方做绝育手术的管理措施。对独生子女实行政策优惠,并予以表彰。1983年后,区乡建立起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健全计划生育工作网络。1988~2002年,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明确计生分管领导,设置计划生育办公室,贯彻落实《湖北省计划生育条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计划生育条例》,分户建立计生台帐,形成“帐、卡、表、册、单”系统化管理,建立“计划生育户外公布栏”,接收群众监督。这个阶段,为人口控制的攻坚阶段,党委政府派出若干工作队,每年至少开展春秋两季计划生育突击月活动,通过认真细致的宣传教育工作,采取系列过硬措施,加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教育费用的增长,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得到克服,生育观念得到转变,计划生育工作秩序得到进一步理顺。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颁布实施后,广大育龄夫妇依法行使节育措施知情选择权,人口管理更加规范,人口得到有效控制。2002~2005年3年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38‰。(七)民族结构,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总人口17237人,其中:汉族17235人,占99.99%,土家族2人,占0.01%。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总人口26309人。其中:汉族24485人,占93.07%;土家族1824人,占6.93%。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总人口28953人。其中:汉族24446人,占84.43%;土家族4503人,占15.55%;藏族2人,占0.01%;苗族1人,占0.005%;彝族1人,占0.005%。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总人口25242人,其中:汉族21142人,占83.76%;土家族4094人,占16.22%;苗族5人,占0.02%;回族1人。(八)民族分布,随着历史的演进,民族的繁衍,社会经济的发展,房系分支迁徙,汉族、土家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混杂居住镇境各地。各民族之间融洽、友好、团结、进步。(九)民族工作,1认定民族成份。本镇人口以汉族、土家族居民为主体。土家族,历史渊远,勤劳而勇敢,但在历史的政治长河中却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可,并以“由巴而夷,由夷而蛮,由蛮而土”而侮。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工作,关心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1956年,周恩来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指示对鄂西土家族成分要进行考核。1958年、1980年,先后组织专班,开展民族成分调查。1981年,恩施地委统战部批复巴东“谭、田、邓、向、覃、柳、陈、郑”8姓氏为土家族。其中,谭氏“祖、德、武、联、魁”派系属汉族。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境内登记土家族人口1824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根据相关规定,再次核定境内土家族人口为4503人。2000年,因外迁影响,到人口普查登记时,境内土家族人口为4094人。2落实民族政策,1984年后,党和政府对恩施州少数民族高考学生给予10-30分的加分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拼搏奋进。1996年以来,上级从民族事务经费中拔给该镇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基金1.71万元,解决少数民族困难学生上学难问题;拔给少数民族医疗减免费2.61万元,解决少数民族看病难问题。党和政府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2005年,党政领导共计13人,土家族就有7人,占53.85%。本镇教师、医务人员及其他单位职工中,土家族占32.23%。全镇626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土家族155人,占24.76%。这些少数民族干部、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真诚携手全镇人民,为东瀼的振兴与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十)民族管理机构,1983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以来,境内没有专门的民族管理机构,其民族宗教事务工作由原6个小乡财粮和撤区并乡后的乡(镇)民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中的民族宗教事务助理进行。三、行政区划
1949年8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北省军区独立第一师解放了巴东江北部分地区,以三团组成巴东县临时人民政府,下辖平阳、西瀼2个乡人民政府。西瀼乡人民政府驻上构坪核桃树农民家,乡长庞振东,副乡长税永泽,工作保员17人,辖17保(沿袭国民党保甲制度)。东瀼口现域属8-17保。1949年11月5日,东瀼口现域属西瀼区管辖,沿袭保甲。1951年,巴东县改设8区1镇,现域(除焦家湾村)隶属第一区—--平阳坝区。1952年4月,建立乡级政权--—乡人民政府,东瀼口现域设有东瀼口镇、构坪乡、西陵乡、金甲山乡、牛洞坪乡、羊乳山乡、阴坡乡、大坪乡、旧县乡,隶属第一区。焦家湾村属红花岭乡隶属第三区(官渡口)管辖。1956年2月,金甲山乡、牛洞坪乡、羊乳山乡(除现陈家岭村外)合并为牛洞坪乡,阴坡乡与大坪乡合并为大坪乡,现陈家岭村、构坪乡、东瀼口镇合并为构坪乡。其互助组转为农业合作社(初级社或高级社)。1958年10月,群力公社成立,现域分为5个管理区(除焦家湾村外),下设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1961年7月,群力公社撤销,原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隶平阳坝区。1966年12月,官渡口红花公社与平阳坝旧县公社合并为红旗公社,隶属平阳坝区。现域共分构坪公社、西陵公社、牛洞公社、大坪公社和红旗公社5个公社。1976年,东瀼口公社中心大队(现官渡口镇五里堆村)由8个生产小队并为7个生产小队,全公社由193个生产小队并为192个生产小队。1983年5月,东瀼口公社分为东瀼口乡(西陵、构坪、旧县坪、大坪、红花岭)和牛洞坪乡为溪丘湾区管辖,共辖24个生产大队,192个生产小队。1984年5月,东瀼口乡和牛洞坪乡分为红花岭、旧县坪、大坪、牛洞、西陵、东瀼口6个小乡为溪丘湾区管辖。1985年原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其村名称有所变化。六、自然灾害
镇境大部分地区属低山河谷地带,自然灾害极其频繁。1949~2005年56年间自然灾害累计610次,尤以旱、涝、虫灾居多。(一)洪涝,连续性的大暴雨引起山洪暴发,消水渠道受阻,形成洼地涝灾。日降雨量大于50mm的暴雨在4~10月份,又多集中于5~9月份。1949~2005年,全镇共发生暴雨涝灾98次,其中危害大的23次。降水最多的年份是1954年,达1500mm,损失最大。1991、1998年两次特大暴雨,形成泥石流严重灾害。(二)旱灾,干旱在全镇基本上年年出现,冬旱、春旱影响春季作物;伏旱、秋旱、伏秋连旱危害秋季作物。在1949~2005年的56年里,冬春旱出现30次,伏秋干旱出现79次。最干旱的年份是1959年,连续干旱89天,禾苗干枯,水田裂口,镇域人口因灾减少1529人。自1986年来,干旱严重的是1988年(连续62天)和1990年(连续89天)的伏秋连旱。旱灾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畜饮水。(三)虫灾,自1949~2005年,农作物主要虫害有:小麦红蜘蛛;油菜蚜虫;水稻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包虫、稻飞虱;玉米钻心虫、粘虫、地老虎;洋芋恶性叶甲,晚疫病。累计危害次数分别是:小麦48次、油菜50次、水稻25次、玉米28次。最严重的年份是1996年,以玉米粘虫、玉米螟为主的虫害,损失农作物面积60%。农作物病害主要有锈病、纹枯病、稻瘟病、大小斑病、洋芋晚疫病、油菜菌核病六大类,累计危害次数80次,最严重的是1994年。镇域柑桔病虫害主要分为蝶蛾类、甲壳类、螨类、菌类4大类,累计危害18次,最严重的是1995年,红黄蜘蛛危害柑桔面积50%,损失3000亩。1998年的恶性叶甲虫害和2002年的蓟马虫害也很严重。镇管林区虫害较少,仅是巴东三峡林场东瀼带1990~2005年16年间年年有柏木叶蜂不同程度危害。(四)兽灾,1991~1996年,镇域老鼠肆虐横行,严重影响农作物生产。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尤其是2001年5月的治爆缉枪专项整治活动,为镇境二高山以上地区的野猪、狗獾、猪獾等野兽提供了繁衍生存的空间,导致农作物受到严重危害。最严重的是2004~2005年,金甲山、张家坪、牛洞坪、孟家垭、贾家湾等地野猪泛滥,蚕食玉米等粮食作物,损失面积达2500亩。(五)冰雹灾,镇域牛洞地区及大阳村自建国以来相继发生冰雹灾害6次。最严重的是2002年,金甲山、张家坪、牛洞坪、大阳4村损失农作物3000亩,基本绝收。(六)寒潮,镇域寒潮主要表现为2~4月倒春旱,建国以来,共发生6次,导致水稻烂秧、玉米烂种、小麦油菜花而不实。最严重的是1976年,雪至江岸停留3天。柑桔冻死80%左右,农作物严重受损。(七)风灾,多为雷雨大风,高山多于低山。主要发生在5~8月,风力6-8级。大风常至农作物倒伏,严重时折断对木,刮飞瓦片。大风年年都有,最大大风为1991年8月8级大风。(八)泥石流,多为暴雨所至,造成岩山崩垮,田块滩流,房屋倒塌,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毁坏。最严重的是1991年8月6日凌晨1时至中午12时,镇境普降持续11小时的特大暴雨,降水1100mm,造成历史以来最大一次泥石流灾害。其损失情况是:电灯、电话、广播、公路及饮水设施全部中断,出现停工、停产、停课、停营业、停通讯、停交通、停饮食的“七停”惨景。全镇重伤4人,轻伤12人,牲畜死亡32头,房屋倒塌498间,形成危房1447间,273人无家可归。冲毁农田2671亩,损失粮食724吨。冲毁油料作物783亩,损失18吨。冲毁经济园1662亩。5.7公里乡村公路报废,水土流失782处,909亩。1998年6月28日至7月4日连续强降雨,形成又一次特大泥石流灾害。倒塌房屋240间,造成危房478间,25户无处安身。冲毁农田650亩,柑桔100亩,石拱桥2座,涵洞35道。(九)地震,1979年5月22日6时46分,镇境发生第1次地震,震级5.1级。2002~2005年,三峡库区蓄水后,沿江河谷地带发生2-3.5级地震18次。镇域轻微震动频繁,但对地表没有大的危害。(十)滑坡,镇境滑坡点共24个,即黄腊石村谭家湾坠覆体、花梨树包土滑、滩沟土滑、阳坡村贾家坪土滑、焦家湾村1、2、3组土滑、雷家坪村李家湾土滑、雷家坪土滑、宋家梁子村白树湾岩滑、宋家梁子土滑、新大田土滑、桥头崩滑体、东瀼口村草粮溪土滑、朱家店人工边坡、朱家店岩滑、大石板土质斜坡、绿竹筏村宝塔土质斜坡、柴湾岩滑、横梁子土质斜坡、红庙土滑以及州级重点地质灾害区下构坪变型体和石榴树包滑坡,还有省级重点滑坡监测点黄腊石滑坡。辐射9个村668户2618人和1所学校,每个滑坡点设监测点,专职监测人员1名。附:黄腊石滑坡简介:黄腊石滑坡位于东瀼河以东3公里长江北岸,是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次活动的大型滑坡群体,1983年7月全面复活。黄腊石滑坡的主体是西部的大石板—台子角滑坡和横坪滑坡,地表变型明显,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和相对稳定状态。孔隙水压力在滑坡复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滑坡失稳将首先始于大石板滑坡现代活动性最强烈的部位,并牵动下伏变形和毗邻的横坪滑坡一起滑动,失稳规模可达2000-3000万m3,入江体积约300万m3,激起最大涌浪高约45m,对长江航运及巴东老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黄腊石滑坡防治工程重点放在大石板滑坡。大石板滑坡分布高程310-580m,纵向长约600m,横向宽约470m,南北向展布,面积0.22km2,滑体厚13.3-38.8m,总方量400×104—420×104m3,滑坡纵向地貌形态总体是凸形坡,平均坡度24度左右,大致分为四个陡缓相间的坡段,横向上地形变化不大,略呈不规则的“W”形,滑坡体物质主要由碎石土和碎裂岩构成,其碎裂岩岩性由下至上分别为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第三段(T2b3)灰绿,黄绿色薄至厚层泥灰岩夹浅灰色薄层灰岩;第四段(T2b4-1)紫红色厚层泥岩夹棕红色中厚至厚层粉砂岩及少量细砂岩;第四段(T2b4-2)紫红色厚层泥岩与棕红色中厚至厚层细砂岩及少量粉砂岩互层和第五段(T2b5)灰色中厚至厚层泥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