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镇地图
东山镇相关地区地图:
民俗文化
东海岛试验区经济、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镇,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湛江东海人龙舞”的故乡,东海岛试验区经济、政治、文化和商贸中心镇。东山镇属于历史文化古镇,风光旖旎,文化浓郁,海岛风情独特纯粹,其中最具浓郁红土风情文化特色的民俗艺术——东海岛人龙舞,被誉为“东方一绝”,2006年7月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我镇历史遗址有人龙舞发源地的康王庙、东山圩老街、原雷东县党校礼堂、法帝炮楼、东海书院等等。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有人龙舞、雷剧、八音、东海嫁等。海岛上的东山圩(现东山镇),宋朝绍兴时曾是椹川(原遂溪县旧称)巡检司旧址;东山镇属于文化文物古镇,历史文化遗址甚多,如人龙舞发源地的康王庙、东山圩老街、原雷东县党校礼堂、法帝炮楼、东海书院等等。
历史沿革
该镇明清时为文宣乡,民国时期设三郎乡。1949年后建为继林、祖光、焕荣、先金、锡、栋、红烈乡,隶5区。1956年撤区并乡为三郎堰乡。1958年成立东山人民公社,范围包括今洪山头、塔市驿、东山全境,1961年公社缩小,复称东山公社。1970年将桃花山区划出,设桃花山公社,1995年复并入东山,2000年设东山镇。东山之名来历,以其地多山,皆在县境之东,故旧县志称东山为“邑东诸山统名”。东山镇是老革命根据地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共和国的著名将领朱绍清、郑怀远、李光汉从这里走出去,投身到了伟大革命的洪炉。抗日战争时期为石公华抗日联县的主体部分。1938年,董必武、朱婴在此创东山中学,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基础设施
以人畜饮水、除险加固、烟农田建设为重点,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前期规划设计,解决了44个村民小组饮水难题,有效灌溉面积达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平方公里。强势推进“法—犀”、“新—土”公路建设。实现镇域内半小时通达圈。深入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清洁能源工程,建成沼气池3031口,新建通讯基站38个。圆满地完成了撒玛依“866”整村推进项目和新村、恩洪、石头寨、拖古、独木、卑舍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打造了新村村委会现代办公场所、拖古彝族文化活动广场、撒玛依村委会至旱龙潭3公里景观大道、麒麟东大门等一批亮点工程,人均住房面积达38平方米,固定电话用户超过2800,移动电话用户超过26000,90%以上农户拥有了洗衣机、电冰箱、组合音响、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电脑、轿车等新型消费品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经济建设
2000年,该镇国内生产总值19000万元,财政收入510万元,各类税收总额34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2050元。2006年,该镇以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实施全民自主创业行动,鼓励农民创办家庭工业,支持外出有成的务工青年回乡创业,扶持下岗职工等各类社会成员以各种形式兴业,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农村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并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创业机制,在创业者使用土地、享受配套建设、社会保险、税费、务工、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对有重大成就的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或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形式,提升创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激情,使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自然环境
截至2008年,耕地面积51144亩,人均占有耕地0.73亩;动植物品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39.8%;矿藏资源丰富,煤、铜、铁等矿藏资源和白岩石、石灰石、石英沙、粘土等建筑材料具有较高的开采利用价值,已探明C3—C24共17个煤种,储量达11亿吨。属于典型的温带高原季风气候,夏季温和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雨量960ml——1200ml。全长28.3公里的转长河流经6个村委会,拥有蓄水量1.065亿立方米的云南省第二大水库——独木水库和总蓄水95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4个。
自然资源
山地资源丰富是东山最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已开发山地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5%左右,全镇仍有近85%的山地可供开发;同时,本镇水资源丰富,适合开发高效的淡水养殖业,尤其适合鳗鱼、牛蛙等高值品种的养殖。
党政建设
扎实推进基层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活动,积极落实行政问责、首问首办、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四项制度,实施“三级联创”、“云岭先锋”、“五好党组织”、“双十工程”等创评活动,全面完成村级党风廉政教育监督委员会建设,严格执行“村帐镇管、组帐村管”、“一支笔”审批制度,率先在全市建立困难党员和老党员救助基金,对60岁以上的困难老党员每月给予50-100元的生活补助,45个村民小组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非公企业党建实现全覆盖。石头寨、恩洪、新村等党总支被省委、市委表彰为“五好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