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电子地图 > 孝感市地图 > 孝南区地图 >
陡岗镇地图
陡岗镇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建设

陡岗现代农业建设力度较大。投资420万元的七里湖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于2006年全面建成,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桥、涵、闸、站相配套的现代标准化农田建设目标。投资490万元的梦湖垸1.1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区于2007年6月底建成。梦湖垸5000亩水稻连片大田直播模式既是省农业厅的推广项目之一,又是孝南区2007年的金牌种子“鄂晚17”的繁育基地。由国土资源部投资2922万元的陡岗女儿港以南土地平整项目将于2007年下半年动工,平整面积达到2.8万亩。?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恢复区级机构以来,陡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腾飞阶段。农业上,搭起了“北抓林果茶,中抓菜和药,南抓鱼和莲,东西抓粮棉,沿河抓畜禽”的整体农业生产框架;工业上,建成了以建筑、建材、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为主体的三大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上,勃起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娱乐、餐饮、房地产等新兴行业所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渐增大。

文化教育

陡岗镇中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三张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中心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么湾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代刘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初级中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新堤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新河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方桥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朝阳初级中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梦湖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段湖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永红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池庙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沙畈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王砦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白林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罗河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胜利中心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胜利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草庙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袁湖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袁畈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郭山小学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里仁小学

建筑名人

陡岗镇建筑名人捐款赈灾2008年9月25日上午,孝南区陡岗镇举行赈灾捐款仪式,当地24位在外拼搏的建筑业名人慷慨捐资107万元,支援家乡恢复重建。陡岗镇是劳务建筑之乡,常年外出从事建筑劳务的人数达16000多人,涌现出建筑老板40多人,建筑劳务经济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前段时间,陡岗镇遭受强暴雨袭击,部分农田被淹,房屋受损,成为孝南区7个重灾区之一,损失惨重。特别是三张村,有118户房屋成为危房,其中87户急需重建。面对灾后重建的繁重任务,陡岗镇不等不靠,在依靠自身力量恢复重建的同时,注重巧借外力,利用亲情、乡情、友情,动员和引导在外建筑业名人献出爱心,支持家乡灾后重建。9月13日,孝南区、陡岗镇的领导专程到东北,走访慰问建筑业名人,与他们共度中秋佳节,畅叙乡情,通报家乡灾情,动员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区镇两级领导不辞辛劳,放弃中秋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为灾民奔走呼号,这种举动让在外建筑老板深受感动,得到了他们的热情响应。在当天的捐款仪式上,在牡丹江创业有成的舒自清个人捐了60万元。张宝林、王忠飞、鲁保国、刘满堂、钟小平、徐大平等人不在家,他们专门安排亲属代捐。舒自清等人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现场气氛热烈,让人感动。陡岗镇委、镇政府负责人表示,将用好这笔款项,把老板们的拳拳桑梓情怀送到灾民的心坎。

人才培养

陡岗,一个人才培养的摇篮。全镇拥有初中2所,小学10所,幼儿园、成校、党校各1所。采取政府拨款、社会捐资、群众投劳相结合的办法,全镇教学条件得以极大改善,其适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中考升学率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区前列。目前,约5000名优秀毕业生进入大中专校深造,近4000名已赴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他们当中有的成为政界要人,有的成为知名学者、教授、专家,还有的成为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弄潮儿。拳拳赤子之心,殷殷桑梓情怀,他们为改变家乡面貌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

历史

陡岗历史上又名陡岗埠,始建于明代中叶,因是当时南北水上往来商船停泊的重要码头而得名。鼎盛时期,这里商家云集,货船如织,市场活跃,经济繁荣,有“小汉口”的美誉。不仅如此,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戏,更是名噪一时,饮誉内外,曾进京演出获得好评。如今,仍依稀可见可访的古代遗迹和动人传说有:小河吊楼、凤阳桥、女儿港、线子街、戏楼、河街等。陡岗是楚文化的故乡之一,有着悠长的历史。经专家对新河村出土的罐、杯、鬲等文物考证,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此繁衍生息了。陡岗集镇历史上又名陡岗埠,始建于明代中叶,因是当时南北水上往来商船停泊的重要码头而得名。鼎盛时期,这里商家云集,货船如织,市场活跃,经济繁荣,有“小汉口”的美誉。不仅如此,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戏,更是名噪一时,饮誉内外,曾进京演出获得好评。几千年来,生活在陡岗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如今,仍依稀可见可访的古代遗迹和动人传说有:小河吊镂、凤阳桥、女儿港、线子街、戏楼、河街等等。到了近代和当代,陡岗大地还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紧随李先念等革命先辈南征北战的英雄儿女,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古镇风情

陡岗镇风情:陡岗埠,是一座山镇,座落在澴水西岸,北边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南边是女儿港,东边是与澴水相通的一条小河,小河上有两座可通汽车的老石桥,桥那边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陡岗镇,有北头街、河街、政街、线子街、里头街、后街、南头街、西头街,荒货场,猪集场。从北头街出过街戏楼,穿过广场,对面是北头庙,北头庙附近有火影塘,白鹤塔。还有南头庙(好像后来拆了,建了卫生所),过小河还有三教堂。陡岗沿河的河街和南街,分别有两排大约百米长的吊楼,沿河依山,水波倒影,相映在碧绿之中,幢幢吊楼,婷婷玉立,错落有致,蔚为壮观。出北街,穿戏楼,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北头庙泰然地座落在戏楼对面,像大度(肚)的弥勒佛,笑迎四方来客和出镇的居民。戏楼是座过街楼,斗拱飞檐,临空欲飞,气势不凡。小河、砦(寨)子、壕沟环抱整个山镇。陡岗是个文明古镇,建镇近七百年,比汉口开埠还要早,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供开发的品牌太多了。由于城镇的飞速发展,陡岗的特色不久将毁坏殆尽,一旦失传,不可再生,十分可惜!搜集、整理和抢救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备现在和将来开发,为后代造福,有关陡岗珍贵历史的条目罗列,1、戏楼2、三教堂3、北头庙4、土地庙5、吊楼6、石桥(凤阳桥、永济桥)7、白鹤塔8、碉堡9、壕沟10、砦(寨)子11、当铺12、马家院13、刘家屋14、钟家深宅15、钟家祠堂16、徐家祠堂17、文化站戏院18、学校19、作坊(槽坊、染坊、绸缎坊、磨坊、缟子坊、榨坊、豆腐铺、铁匠铺、屠户)20、火影塘21、家鱼塘(两个)22、水车23、河车24、鸭棚25、鱼鹰26、百姓27、牧羊回民28、家具29、体育运动(踢毽儿、跳绳儿、抵杖、摔抱钩儿、摆擂台、赛龙船、抹汗儿、牴羊、打扳斗、拔河……)30、文化娱乐(戏曲、电影、西洋镜儿、杂耍、变把戏、玩大把戏、茶馆、唱大鼓、唱莲花落儿、喊碰球、跳桌子神、打牌……)31、语言特色32、生活习俗(过年、过月半、花朝、端阳、七月半、中秋、重阳、冬至……)33、服装34、物产35、商铺36、场集市37、街集市38、传说(故事奶奶、霍三麻子、孙武子、孙梧孔、陈秀才……)
戏楼:戏楼是座过街楼,斗拱飞檐,临空欲飞,气势不凡。上面是戏台,下面是镇北门的过街楼,以前晚上是要关闭镇门的。我以前在台下跟着大人们看花歌(楚戏)和黄梅戏,还有大把戏,就是杂技和武术气功表演。看台是露天,就在戏楼和北头庙之间的广场。广场上有卖小吃和水果的,有做糖人儿的(包括各种好玩的动物,如十二生肖等),非常热闹。
三教堂:三教堂在小河对岸,从陡岗镇出南头街,过“陡岗埠”牌坊,下山坡,过凤阳桥,对岸是一望无涯的油沙地,叫“菜园子”,“菜园子”桥头有个比较大的土地庙。再往前走约100米,向左拐,约三百米,有一个水塘,塘边一片树丛,上坡就是三教堂。三教堂白墙灰瓦,翠绿环抱,碧波倒影,十分幽美。三教堂儒、释、道三教合一,历史资料考证,起源于北宋,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在全国实属罕见,三教堂就体现了这种精神。三教堂的东侧殿,曾做过小学堂,三教堂的西侧殿,是善堂,
土帝庙:陡岗话,“地”和“帝”都是去声,陡岗话有两种去声,“地”发音是阴去,“帝”发音是阳去,把“土地庙”说成“土帝庙”。钟家祠堂后边的池塘边有个土地庙。陡岗有好几处土帝庙,在西头桥(也叫南头桥)陡岗镇牌坊的外面,向前走约四十米,靠右手上坡,是一个稻场,一上去就有个土帝庙。
吊楼:陡岗沿河的河街和南街,分别有两排大约百米长的吊楼。吊楼的房子,前一半建在地上,后一半悬在水面上,吊楼的立柱没入水中,河街吊楼的立柱几乎长年浸泡在水中,南街吊楼,因地势较高,枯水季节,就可见吊楼立柱支撑在地面的石墩上。这时,吊楼下面可走行人。我记得一次跟着马楚桥,在吊楼下捡胶鞋烧着玩,那是国民党士兵丢下来的,还有国民党帽微。鄂西巴东的吊楼,也不如陡岗吊楼的风致。陡岗吊楼,视野开阔,沿河依山,水波倒影,相映在碧绿之中,幢幢吊楼,婷婷玉立,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壕沟:陡岗的壕沟,从西头呈“┏”状向北延伸,通到北头,宽大约十米左右。壕沟里面有菱角和鱼,里面有许多游草,深处不宜游水。
砦子(寨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湖北省卷P159中记载:“陡岗埠镇….明已成集,曾筑土砦,聚落沿小河两岸分布,有二石桥相连,西岸主街与河平行…”有土砦记载的再无发现,陡岗镇的这一遗迹是很被人看重的。砦子大约八米宽,八米高,西头的砦子上有许多花草,有野菊花、牵牛花、还有一种草,有裸露的果实,像米泡(爆米花)的样子,白白的,很甜,有核。
澴河:如果把澴河在大悟境内(或王店以上)称为上游,那么,在孝昌境内就算得上中游了。澴河一旦进入孝感境内,就即将完成她曲折而坎坷的历程。澴河从孝昌的白沙镇离境,继续向南就进入了陡岗镇。澴河经过1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到了陡岗这里,河道变得弯曲,水深流急。令人惊奇的是,澴河还在陡岗北部结成了一个圆形的环套,平添了一处奇观。似乎澴水到了这里便逡巡不前,被一种深深的眷念所牵挂。是在回望远远抛在身后的山川和田野?或是被脚下的土地吸引而留恋不已?历史上的澴河,也的确曾青睐过这片土地。那时的澴河水很丰沛,是孝感与周边地区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陡岗历史上又名陡岗埠,始建于明代中叶,因是当时南北水上往来商船停泊的重要码头而得名。鼎盛时期,这里商家云集,货船如织,市场活跃,经济繁荣,有“小汉口”的美誉。陡岗也是楚文化的故乡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经专家对新河村出土的罐、杯、鬲等文物考证,祖先们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此繁衍生息了。不仅如此,富有地方特色的花鼓戏,更是名噪一时,饮誉内外,曾进京演出获得好评。几千年来,生活在陡岗这块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如今,仍依稀可见可访的古代遗迹和动人传说有:小河吊镂、凤阳桥、女儿港、线子街、戏楼、河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