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镇地图
西河镇相关地区地图:
第二产业
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立铁木业社,中小型耐火厂、红砖厂、钢瓦厂等小型企业。1965年,建起运输队、耐火厂、煤井、日用陶瓷厂、机械制造厂等企业。20世纪70年代先后建立水泥厂、水泵厂、机械制造厂等企业。1978年,批准镇内3家煤井生产,产量11万吨,产值200万元。1978年,社办企业总产值358万元,队办企业总产值306万元。1982年,成立镇矿产公司统管煤井,镇内批准7家煤井生产,产量24万吨,产值500万元。1983年6月,淄川区向阳煤井移交镇矿产公司管理。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出现镇、村、联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的局面。是年,总收入2912.8万元。1980年,建镇大理石厂,产值150万元,99年停办。1987年,新建水泥厂回转窑,产量8.8万吨,1991年11月,水泥厂改建立窑生产线,设计产量10万吨。1991年11月,建西河加油站。1988年和沈阳耐火材料厂联合办厂,成立“沈淄耐火材料厂淄博分厂”。20世纪90年代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由资源、加工型向市场外向型转移,走调整、联合、科技、外向之路。逐步形成以耐火材料、化工、家具、水泥、机械制造为骨干的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1992年春,成立华峰实业总公司;万达利实业总公司;金星房地产开发公司;古瓶洲实业开发公司;海天实业总公司;天河开发总公司。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1993年5月,区委、区政府在河北村华峰实业总公司召开村办企业“三上”现场会,促进村级经济发展。1995年随着镇、村企业改制,公司随之撤消。个体,私营企业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1998年-2002年,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三年奋斗目标和“三个坚定不移”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发挥规模优势,逐步形成沈淄、京西、永鑫、梦琦、晶诚、奥特等骨干企业。5年间,全镇工业累计投入12358万元。注重质量,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全镇有2家企业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即耐火材料。玻璃浮法窑炉锡槽底砖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002年全镇工业企业95家,年末总产值36836万元,利税5930万元,实交税金613万元。
特色农业
西河镇是韶关市著名的蔬菜区,享有“西河菜”美誉,为韶关市“菜篮子”生产基地和蔬菜出口基地。多年来,镇委、镇政府坚持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工作思路,狠抓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与多家省、市科研单位挂钩,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城郊型特色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全镇有蔬菜面积20819亩,鱼塘面积2273亩,水稻面积2433亩,经济作物面积1618亩。其中,有省级良种示范基地——黄塱无公害蔬菜基地3000亩;优质鱼综合养殖基地500亩;山蕉甜玉米基地300亩;牛蒡基地200亩;花草基地150亩;沙山水库万头猪场;马屋、田心村的6000亩甜笋竹等特色农业基地。
科教文卫
1980年,成立西河镇科学技术协会。1984年8月,成立镇科协办公室。1986年10月,市科委在本镇召开沈阳耐火材料厂淄博分厂耐火材料产品论证会,推广我镇研制的耐火材料,玻璃浮法窑炉锡槽底砖科研产品。1987年6月,在西河水泥厂召开全市硅酸盐水泥科研成果论证会。1993年3月,调整镇科委、科协组织,充实科研人员,1996年9月,全省旱田小沟麦经验推广研讨会在西河镇召开,推广西河科学播种旱田小沟麦成功经验。清末,境内有私塾5处,私塾先生5人,学生60余人。1920----1942年,成立博山县第二高等学校1处(现中心小学),初等学校1处。解放后境内建立完全小学2处,1951年7月,第一届高小毕业生毕业,分别考入博山中学和周村韩家煤矿子弟中学,这是解决后的第一批中学生。1964年,镇内共有小学4处,(西河一小、西河二小、坡地小学、东岭小学)1965年,建农业中学一处,两年后停办。1969年,全镇共有小学11处。1978年,设立初、高中4处,1982年,改为初中。1985年,投资120万元新建1处西河中学,规模24个教学班;1987年8月,厂里联中,海庙联中,西坡联中、中黄联中师生并入西河中学。1995年,九年义务教育考评验收合格,1997年8月,解决中学校舍问题,镇党委、政府投资36万元为中学建起西教学楼。1999年12月,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行合班并校,11处小学合并为6处。2000年6月17日,教育强乡镇验收合格,并创2处市级规范化学校;2处区级规范学校;1处市级规范成教中心;3处市级一类幼儿园;1处市级示范幼儿园。2000年10月,政府投资200万元新建中学410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2幢,并当年竣工使用。2002年6月,中学添置微机30台、语言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2个,中心小学语音室1个,多媒体教室1个。全镇中小学微机联网,实现现代化教学。2002年底,全镇小学6处,中学1处,在校生2634人,其中中学生1270人、小学生1364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标。
经济建设
西河镇充分发挥城郊优势,实施“农业稳镇,工业富镇,服务业强镇”的战略,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向前发展。近年来,全镇上下通过加大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地招商,以诚招商,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先后引进镇泰(广东)工业有限公司、海豚水上世界、光华塑胶五金制品、肯德基、前进建材批发城、红星美居中心、乐家居、马屋泰基搅拌厂等40多家企业。同时,以房地产为“龙头”,实施“龙头”带动策略,促进了旅游饮食、租赁等服务业的发展。全镇新建扩建市场12个,其中农贸综合市场7个,家禽批发市场1个,建材市场3个,装饰材料市场2个;此外还有向阳宾馆、悦阳宾馆、永业宾馆等多间旅业。至2006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987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262万元,农业总产值10613万元。
概况
西河镇位于孝感城区东偏北,距城区10公里,东与杨店镇隔河相望,北与孝昌县邹岗镇接壤,西与新铺镇相邻,南与三汊镇交界。镇政府驻地西河铺,位于黄孝路、西邹路的交汇处,原名熙凤铺,始建于1915年。100多年前,熙凤铺建有“灵官庙”。清朝时为了便于举子进京赶考和官差跑送公文,在此处设铺,因西面一条小河,故名“西河铺”,并开集设市。?,西河1950年为当时朋兴区的六合、翟岗、同兴等乡,顺山区的安仁乡,邹岗区的协乐乡。1955年合并为翟岗、五桂、协乐三个乡,隶属邹岗区管辖。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协乐乡划归杨店公社管辖,翟岗改称西河公社。1975年撤区并社,将邹岗区的西河公社、五桂公社、杨店区的道店公社、祝站区草店公社的红联大队,合并为西河人民公社。1984年设区建乡时,西河公社并入邹岗区。1987年撤区建乡时,恢复西河镇。国土面积57.1平方公里,人口29140人,辖26个行政村,130个自然湾。?,西河是全区最早实现“村村通”的乡镇之一。仅2006年兴修通村道路就达42公里,境内东环线、西环线、中环线线线相通,村村相连。?
机构单位
西河镇机构设置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场镇内设有邮政、电信、税务所、工商所、派出所、银行、卫生院、中小学和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场镇饮用水采用了自动化供水设备;镇内有3口浅层天然气井,日供气5万方,基本实现了居民生活燃气化;建有移动电信基站,有线电话实现了村村通;35千伏变电站提供充足的电力资源。
基础设施
该镇加大土地资源的开发力度,以地招商,以诚招商。近几年来,先后有20多家大小企业落户该镇,如镇泰(广东)工业有限公司、海豚水上世界、光华塑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同时,该镇以房地产为龙头”,实施“龙头”带动策略,促进了旅游饮食、租赁等服务业的发展。新建扩建市场12个,其中农贸综合市场7个,家禽批发市场1个,建材市场2个,装饰材料市场2个。先后投资200万元,完成新(改)建乡村公路,实现村村通公路,其中70%的村委会完成二级公路改造。全部村委会实现通水、通电话以及农电改造。90%的自然村达到“文明村”标准。1998年以满分通过省奔康达标验收。1999年西岸新村荣获“广东省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全镇现有中学1间、小学8间,98年起共投入500多万元改薄资金,对全镇中小学校进行改薄,现市一级小学有2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属地管理,较好地控制人口增长。全镇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投资90万元建设镇敬老院,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不断发展。投资80多万建镇文化中心,并以此为宣传阵地掀起了农民“富而思乐”热潮,成立了多个农民业余演出团体,如:采茶剧团、歌舞演出队、醒狮队老年人演出队、腰鼓队等等,该镇农民精神焕发,生活乐也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