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镇地图
鹅湖镇相关地区地图:
廉政建设
21世纪以来,为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鹅湖镇以监督为抓手,不断拓宽监督的渠道,切实加强“五层面”监督,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健康发展。一是发挥党组织的监督作用。认真贯彻执行党委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对班子成员的监督,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使党委会能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集中决策。二是发挥党员的监督作用。在每季度的党员大会上,领导干部(包括村级支部书记)向全体党员汇报一季度来的工作、生活、守纪等方面的情况,自觉接受全体党员的监督。三是发挥纪检的监督作用。镇纪委坚持预防在先、防微杜渐,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经常性教育,利用各种会议对党员干部进行宣传,加强学习,杜决源头防止腐败,促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四是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将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向人大代表汇报,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答复人大代表的议案,主动接受人大代表的监督。五是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村务公开、党务公开、财务公开,健立了领导干部年终述职制度,加大了个人的工作、生活、行为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文物景点
一、华氏老义庄:华氏老义庄是有里人华进思、华公弼父子于清乾隆年间所建,其后华氏子孙陆续修建,存房屋四进,占地面积约两千五百平方米。中轴线上,除东侧照壁已被拆毁外,其余保存基本完好。自南向北依此为隔河照壁、码头、八字照壁、门厅、轿厅、正厅、后厅。门厅两侧分置碑记各一块,梁枋与斗拱上分设彩绘和雕刻;轿厅与正厅之间设东西两厢,东厢已毁;正厅系楠木结构,三间七架;后厅三间七架,东侧墙上嵌有书条石若干。华氏老义庄系江南地区典型的清初明式建筑,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整。第三进楠木正厅以及门前隔河照壁颇具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此外,华氏为荡口大族,截止到2006年华氏人口仍占全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明清两代华氏在荡口镇共建大小义庄七处,有三处基本完整。华氏老义庄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同时也是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义庄,对研究江南地区义庄的兴起与发展以及江南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文物部门计划在保护、维修的基础上,积极征集有关资料,加大研究力度,争取条件创办义庄博物馆,使之成为研究和展示江南义庄的基地。
二、华氏始迁祖祠:华氏始迁祖楠木厅建于清初,其后屡有修葺。存楠木厅三间以及附属建筑十余间,占地三千多平方米。解放后一直作为镇粮管所仓库贮存粮食。2001年2月由锡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楠木厅位于祠堂东侧第二进,三间五架,梁柱均用楠木,料质粗大,其檩与梁、梁与斗彼此咬合的做法为其他地方所未建。
三、华蘅芳、华世芳兄弟故居:华蘅芳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数学家、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传播者,其弟华世芳也是卓越的数学家、教育家,华氏兄弟在中国近代科技、数学、自然科学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华蘅芳故居为三进四合院式晚清建筑,典型的江南风格民居。此外,北仓河沿岸,尤其是华蘅芳故居及华氏老义庄的周围保留了为数不少且比较完整的明清民居,深宅小巷,做法精致,保持了较好的环境风貌。
四、三公祠: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翰林院侍读学士、邑人华察为纪念名宦苏淞巡按、监察御史孙慎、督粮苏淞、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翁大立、无锡知县王其勤三人丈量土地、清厘田赋、造福一方百姓的功德倡建生祠,在三公名号中各取一字建思泉亭、学海书院、望月楼以及遗爱堂、致斋所、衍庆道院。到2006年仅存思泉亭及房屋三间。思泉亭筒瓦攥尖顶,承以四根圆角方柱,亭内古井一口,名为思泉井。亭旁墙上嵌《思泉亭记》碑刻一块。房屋一进,三间七架,两侧分置明代大学士王世贞、清代状元顾皋等所撰石刻碑记共八块。庭院内西侧墙上嵌有步弓石一块,是当年为丈量土地而刻的标准工具,为国内所罕见,步弓刻于三块叠置的黄石条上,形状近似于现代的圆规,两足见距173厘米。当地百姓感于三公恩德,岁岁致祭,香火不断。
五、甘露寺:甘露寺是建于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的甘露禅院和建于宋宜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烈帝庙的总称,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55年)僧宗晟重建,易名甘露寺,隆庆六年(1561年)大学士华察(字鸿山,俗称华太师)重修,万历丁酉年(公元1597年)僧真觉重建山门大殿。后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寺庙屡建屡毁,屡圯屡修,寺院内厅堂楼阁、鳞次栉比,众多名人留诗题词,书匾碑石林立其间。1992年移地重建,并由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名。
灿烂历史
鹅湖镇历史悠久,有“古镇、水镇、重镇”之美誉。境内的甘露古名“月溪”。置镇至2009年已有3000多年历史,有“八湖福地”、“金甘露”之美称;荡口古名“丁村”,晋代就形成了集镇,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人文资源丰富。有建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6年)的甘露禅院和建于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烈帝庙合并而成的江南古刹甘露寺、北仓河两侧的4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江南第一义庄、华氏始迁祖祠、三公祠、植福寺古戏楼、华衡芳故居、蔡鸿生洋房等众多历史遗迹。鹅湖镇名人荟萃,华氏家族在无锡曾是望族之最,据县志记载,单明清两代,无锡华氏就出了37名进士。明代首创铜活字印刷的华燧,近代科学家华蘅芳、华世芳兄弟,第一个用工尺符号记录大量琵琶曲谱、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曲谱的编写者、清末民族音乐演奏家华秋苹,首创乱针绣法的民间刺绣艺术家华图珊,《歌唱祖国》的作者、作曲家王莘,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导弹专家黄敞、黄敦兄弟,引进莫尔斯电报、铺设中国第一条海底电缆的华世鉴等均为鹅湖人。此外,国学大师钱穆、钱伟长叔侄曾启蒙于鹅湖,中科院院士钱临照、钱临希兄弟,著名音乐家刘天华,著名教育家顾毓秀等曾执教于镇上的荡口小学。2003年,鹅湖镇被评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古镇:鹅湖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这里名人志士辈出,现今仍留存有不少名人故居和古建筑群,是锡山区惟一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镇北的甘露古名“月溪”,置市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有“金甘露”之美誉;镇中的荡口古名“丁村”,形成于晋代,有“小苏州”之美誉。镇内江南古刹甘露寺,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代,是锡东地区重要的佛事活动中心;北仓河两侧近4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江南第一义庄、华氏始迁祖祠、三公祠、植福寺古戏楼、华蘅芳故居、蔡鸿生洋房等古迹,展现了鹅湖镇特有的“古镇”风貌,是旅游开发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鹅湖镇名人众多。明代首创铜活字印刷的华燧,近代数学家华蘅芳、华世芳兄弟,清末民族音乐演奏家华秋苹,首创乱针绣法的民间刺绣艺术家华图珊,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当代历史学家钱穆、物理学家钱伟长、音乐家王莘等专家、学者出生于此地或在本地完成启蒙教育。水镇:鹅湖曾经是历史上重要的水码头,境内河网密布,拥有水域面积2万亩,占总面积的25%,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镇。镇区东侧外接太湖、长江的8000亩水面的鹅湖,水质清澈,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是江南地区生态保护较为完整的区域之一。穿境而过的望虞河兼有航运、防洪、引水等多项功能。鹅湖镇水产业比较发达,为“水产之乡”,全镇现有水产养殖面积1.2万余亩,培育了江苏省名牌农产品、国家级无公害水产品——“甘露”牌青鱼、中华鳖,江苏省名牌农产品——“青荡”牌鲢鱼,其中青鱼产量就达80余万公斤,占全省的十分之一。重镇:鹅湖镇产业特色明显,是享誉全国的“彩印之乡”,拥有各类彩印包装企业200多家,年生产能力超20亿元,是锡山较早成规模的产业聚集带之一。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00多家,其中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5家,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2家,涉及彩印、轻工、机械、电子、化工、服装等10多个工业门类。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三年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鹅湖地区的综合开发、荡口古镇的保护与利用、荡口彩印业的提升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奋战三年,经济翻番”目标基本实现,实现了在全区乡镇综合经济实力位次上实的争先进位。
经济建设
截止到2008年10月,有耕地面积45672.7亩,其中水田34404亩。粮食播种总面积54635亩,年总产25600吨,粮食商品率达86%。每年向国家交售优质粮食17702吨,占全县25%;山林面积182364亩,其中杉木占总材林的40%,公益林49077亩,其中地方公益林38982亩、国家公益林10095亩,毛竹林36180亩,茶山1618亩,茶园面积5186亩,西瓜种植面积5000亩。森林总蓄积量516730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9.4%。年产商品木材6100立方米、毛竹11万根。镇办企业发展很快,截止到2008年有集体企业3家、民营企业25家、个体工商户818户、乡镇企业总产值3600多万元。以大理石为龙头的企业集团,固定资产498.2万元,年产值达800多万元。下设9个分厂,主要产品有:大理石料、建筑材料如汉白玉、景青等,石雕工艺品、仿古石雕等,石材化工原料、装饰材料等产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镇容面貌的改观。鹅湖镇于2000年制定了2001—2015年的小城镇规划建设,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到2008年,鹅湖镇区高楼林立、商业网点星罗棋布,通过招商引资建成的浮东商贸中心,占地6000多平方米,拥有店面70间,是浮东最大的集贸市场。镇区经商户达300多家,年商品零售总额3000余万元。2001年时,鹅湖镇社会总产值达24210万元,工农业总产16504.7万元,财政税收500余万元,人平纯收入2185元。2008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20905万元,同比增长15%;财政总收入达1528万元,增长5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261万元,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70万元,增长196%,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30万元,增长1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987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5541元,同比增长44%。2008年全年共引进企业两家,即:景德镇仁义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和江西省之江服饰有限公司。其中仁义汽配投资3000万元,落户在湘湖工业园,之江服饰投资2.1亿元,落户在洪源工业园,2个企业已于2008年正式开工建设。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鹅湖镇经济发展迅速,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到2009年初,拥有彩印、轻工、机械、电子、化工、服装等10多个行业的600多家企业,其中年销售超亿元的企业15家,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82家,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9.3亿元,销售收入近20亿元。2006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5亿元、财政总收入1.99亿元,工业开票销售收入36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55亿元,完成外贸出口供货额5.8亿元,自营出口额2300万美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亿元,三产增加值达6.8亿元。到2009年初,“奋战三年,经济翻番”目标基本实现,实现了在全区乡镇综合经济实力位次上实的争先进位。,鹅湖镇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到2009年,苗木、奶牛、葡萄、家禽、特种水产等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其中尤以水产养殖最为有名,“青荡牌”系列无公害农产品是无锡市名牌产品,“甘露牌”青鱼、中华鳖被认定为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是无锡市唯一获得全国认证的无公害水产品。截止到2009年2月,全镇有水产养殖面积1.2万余亩,其中青鱼产量就达80余万公斤,占全省的十分之一。鹅湖镇产业特色明显,是享誉全国的“彩印之乡”,截止到2009年2月,拥有各类彩印包装企业200多家,年生产能力超20亿元,是锡山较早成规模的产业聚集带之一。
乡镇概况
镇鹅湖镇位于无锡市东南,东与苏州市相城区接壤,北与常熟市交界。境内土地平坦,河荡众多,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镇。鹅湖镇由甘露、荡口两片区组成,为无锡市6+1城镇组团之一。全镇总面积54.7平方公里(城镇组团规划面积为1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平方公里。截止到2009年2月,下辖辖2个社区、1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人民路社区、青虹路社区、甘露居委会、鹅湖村、青荡村、三新村、园通村、新桥村、圩厍村、谢埭桥村、群联村、蔡湾村、燕水庄村、桥村、松芝村、甘露村,总人口6.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1.9万人。
交通地理
鹅湖镇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市场最广阔、活力最强盛的长江三角洲腹地,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东连上海,西至南京,南邻杭州,到无锡、苏州、常熟的车程均在半小时左右,是辐射长三角的交通枢纽。京沪、新长、京沪高速三条铁路傍镇而过;沪宁、锡澄、沿江、锡宜、宁杭等高速公路纵横交叉;高等级的锡甘公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锡太一级公路、锡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仅20分钟车程就可至312国道,15分钟可至沪宁高速公路硕放道口。四通八达的的水路运输线把上海港、张家港外运码头、江阴黄田港连为一体,距江阴港45公里,张家港深水港35公里。以鹅湖为中心,半径180公里范围内有6个飞机场,其中上海、南京机场有国际航班。距离最近的无锡硕放国际机场1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