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乡地图
丰乐乡相关地区地图:
事业发展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今年共引进招商项目3项,资金3,100万元,年度固定资产总投资1,350万元,新建禽类加工、铅笔厂、东艺物流有限公司等引资企业3家,年度招商企业完成上缴税金183万元。向上争取资金318万元,其中争取D级危房改造项目资金56万元,维修校舍项目资金35万元,争取远程教育网络项目资金86万元,争取灌溉深水井项目资金25.4万元,争取饮水安全项目资金16万元,争取漂河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100万元。完成其他签约项目3项,其中在哈恰会上代表县签约项目1个,签约资金700万元;完成养貉收购公司签约项目1个;完成省级土地整理立项项目1个,目前已进入省土地厅项目库,预计总投资500万元。
牧业生产
抓住该县构筑养猪大县的有利契机,以建设全县“生猪生产第一乡”为目标,通过大户带动、政府服务、市场拉动,全乡养猪规模有了大幅度上升。到2006年末,全年生猪存栏6.88万头,出栏商品猪20万头,分别增长10%;黄牛存栏量4500头,同比增长7.6%;奶牛存栏500头,羊2100只,增长30%;家禽饲养量36万只,增长29%,特色养殖6万只,增长40%。全乡各类养殖大户增加到150户。申请组建了养貉协会,采取学习考察、定项引联、科技讲座等推进方式,扶持和引导特色养殖规模发展,全年特色养殖可实现产值2500万元。仅大板房屯280户农户就有230户搞起了特色养殖,占农户总数的85%,年创产值1500万元,人均纯增收3949元。
农业方面
2003年粮食总产量1878.4吨,与去年相比减少862.7吨。其中:大春粮食作物面积4146亩(比2002年6772亩减少2626亩),粮食产量1423.8吨,比2002年2001.1吨减少577.3吨,主要是受虫灾和水灾等的影响;而小麦、红苕和玉米受退耕还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干旱等气候的影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产;而洋芋种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所增加;杂豆同样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影响产量也有一定的减少。
乡镇企业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全乡现有各类加工28家,年实现产值8600万元,利税550万元。全乡较大的企业有上海宏图笔业有限公司、丰乐铅笔板厂、黑龙江翠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丰乐分公司、黑龙江天奥瑞祥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丰乐大鹅屠宰加工厂、丰乐奶牛繁育厂、丰乐木器加工厂和两处砖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采取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户发展特色养殖。到2006年,全乡商品毛皮动物存栏量达到6万只,毛皮年销售量达到5万张,创产值2500多万元,占牧业总收入的25%以上。通过招商引资,与浙江华丽裘皮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开发建设100万平方米的集养殖、毛皮收购、加工、贸易为一体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区,以养貉为主的特种毛皮动物养殖已形成规模。招商环境空前改善。认真履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努力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积极吸引域内外投资者来乡投资办企,招商企业占各类企业的60%以上。通过以商招商,由上海宏图笔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成的铅笔厂,年加工生产铅笔2.5亿只、软化板3.5亿只,产品销往韩国、日本、美国、印尼等国家和地区,企业年可实现产值3500万元,利税200万元,年可吸纳富余劳动力120多人,实现社会效益100万元,已成为东北最大的铅笔生产厂家和软化板生产基地。由黑龙江翠花酸菜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兴建的丰乐乡翠花酸菜厂投入生产以来,年均加工生产翠花酸菜2000吨,年可创产值1800万元,利税150万元,带动了全乡白菜生产基地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通过发展订单白菜,年可增收200多万元。由安徽投资者雍成柱投资350万元建成的禽类冷冻深加工项目,年可创产值300多万元。
公益事业
全面完成农村底保、合作医疗等各项事业,农村低保合格率达到100%,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2006年全乡人口出生率控制在了千分之7.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4.45以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0%以上;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责任制,畅通信访渠道,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的建设明显增强。加强自身建设,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加强队伍建设,党员干部的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加强党风廉正建设,树立了各级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本地资源
作为商品粮主产区,全乡年均粮、豆、薯总产量为2.1亿斤,发展饲料及豆制品加工业条件得天独厚;五荒资源丰富,漂河滩涂水草肥美,蕴含草炭资源近450万立方米,开发生产腐殖酸等科技产品前景广阔;现有人工丰产林2万亩,各类成林面积8,500亩,活木蓄积总量85万立方米,具有较好的林产品开发优势;境内拥有不可多得的天然矿泉,“大泉眼”千年流甘,经有关专家鉴定,富含多种矿物质和人体所需的硼、锌等微量元素,开发矿泉水资源,发展饮品业及酿酒业商机无限;路边特色经济渐成规模,依靠区位优势、交通条件和优惠的政策,发展路边经济具有潜力;行政区划调整后,作为全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在政府所在地发展社会福利,房地产项目及开展其他商贸活动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
退耕还林(草)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保持生态平衡,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程,2003年乡政府加强了退耕还林工作的领导,通过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完成退耕还林3000亩(包括去年底追加的500亩),全年全乡种植洋芋1586亩,豌豆550亩。完成荒山造林2000多亩,2003年新发展成片桑园1331.46亩,栽桑树114.1万株;结构调整在蜡树进行高标准、上档次种植枇杷、脆柿300余亩,共栽枇杷10824株,桅柿650株,桃树4500株,同时套种优质草,发展养殖业。同时加强了对2000年、2002年退耕还林2350亩的管护,使全乡退耕还林面积达到5350亩,现经县退耕办检查验收,基本合格。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政策,分春秋两次对补栽情况成活率分村进行检查验收,并按规定兑现政策,2003年兑现粮食补助598012.74公斤,其中大米436903.7公斤,玉米381.1公斤,小麦160722公斤和107112.6元的苗木医疗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