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山镇地图
凤山镇相关地区地图:
乡镇概况
凤山镇,原名“凤凰砬子”。传说早年从凤阳屯西南山飞来一只凤凰落在山上,故名“凤凰砬子”。原属通河县管辖,1929年从通河县划出,设置凤山设治局,为设治局驻地。东北沦陷后,1933年“改局为县”,为凤山县城。1939年6月,撤销凤山县,并入通河县,设凤山村。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3月,设置凤山区,后改为第八区。1956年3月,撤区划乡,设置凤山乡。1958年10月,改称凤山人民公社。1984年3月,改为凤山乡。1985年8月,改为凤山镇。凤山镇地势北高南低,多数村屯坐落在山间平地处,山地面积总数占90%以上。大小山脉呈口袋形包绕村屯,有名山峰18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白石砬子、元蘑顶子、岔林岭等,山间溪涧清澈,林木葱郁,山脉波壮起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山区小镇,是全县山产品重要产地和北药生产基地。凤山镇属山区气候,南北温差较大,夏季多雨潮湿,冬季风小雪大,初霜期在9月20日—10月5日,终霜期4月25日—5月15日,无霜期105—110天,有效积温在2000—2200℃,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主要集中在六、七、八3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凤山镇地处山区腹部,林产品得天独厚,全镇森林面积约占总面积90%左右,红松、落叶松、水曲柳、黄菠萝、秋子等珍贵树种驰名中外。林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主要有马路、野猪、熊、狍子、山羊、水獭、野鸡、飞龙等珍贵禽兽。野生植物有名贵药材山参、刺五加、五味子等百余种,野生食用菌如山木耳、圆蘑、猴头等产量甚高,是通河县林产品重要产地之一。凤山镇境内矿产有金、大理石、石英、石灰石资源有待开发开采。水利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岔林河、蚂螂河、大小泡泽及小型水库60余个。旅游景点有岔林河漂流、青峰山庄、乌龙国际狩猎场、石猴山冰湖旅游区等,岔林河漂流被评为全省十大漂流旅游景区之一。可开发的旅游景点有:平顶山风景区、八个砬子风景区、凤凰砬子风景区,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凤山镇,在党中央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发展本地自然优势,利用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事业,招商引资,开发资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以新的姿态出现在通河大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区名镇。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西部工业集中区:凤山镇西部工业集中区位于罗源城区西部,于1991年创办,占地面积1070多亩。十余年来,镇村两级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进行水、电、路、通讯等“四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目前,园区内落地企40多家,产值上亿元,从业人员近千名。其中,上规模企业有恒源食品有限公司、帅孚食品有限公司、东方石材厂、洪之洋家具厂等。九龙坂工业区:凤山镇九龙坂工业区位于镇区东部余家塘,于2002年8月设立,占地面积500多亩。该工业区主要是引进创办外向型的石板材企业,目前已落地企业有罗源闽磊石业有限公司、弘达石材商贸有限公司、诗巨石业有限公司等,年值近亿元,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8家。
人口卫生
全镇辖区内共有1个县医院,1个县级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中医院,1个计生服务站。截止2007年9月30日止,全镇的年初人口为71808人,年末人口为72049人,出生人数496人,出生率为6.90‰,其中一孩371人,一孩率为74.80%;二孩122人,二孩率为24.60%。计划内三孩3人。在出生人数496人中计划内出生494人,计划生育率为99.60%。自增人数195人,自增率为2.71‰。全镇有已婚育龄妇女14151人,已采取措施的有12668人,综合节育率为89.52%,其中男女扎2577人,绝育率为18.21%,放环9769人,放环率为68.70%,三术合计12299人,三术率为96.93%,服药、打针、用套369人。全镇农业人口办理独生子女证人户1678户,办证率为59.89%。凤山镇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目前,全镇参合人数达16120户47931人,参合率达95%。上半年总付门诊费4782人次86027元,兑付住院补偿费719人1099664元旅游景点
凤山戏楼: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承德城西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凤山镇。始建于雍正十年(1732),光绪十一年(1885)重修。1983年再次维修。戏楼南北长25.5米,东西宽12.88米,舞台面宽8.88米,楼高12米,面积265.3平方米。砖、石、木结构,条石台基,歇山券棚顶。建筑雄浑壮伟,结构新颖,装饰华丽,构思奇妙,建筑技艺高超,集书法、绘画与建筑艺术为一体,有"塞外第一戏楼"之称。?,戏楼高十二米,台座上四根圆柱支撑楼顶,前后台之间有木屏隔扇,台板下设地井,是演鬼神戏时的通道。后台后面是一大四合院,与戏楼连成一体。喇嘛山:喇嘛山佛珠洞位于丰宁大滩乡,“中国第一冰臼公园”在佛珠洞山顶,海拨1198米,主峰上的冰臼犹如“天锅”一般,经中国地质科学院韩月林等三们教授考鉴认定冰臼遗址,距今已有二百万年,是国内外罕见的“世界奇观”、“天下一绝”。神奇的冰臼群是大自然斧神创造的奇峰异石,使人飘然欲仙,陶醉在大自然之中。喇嘛山主峰海拔1198米,内多峭壁.远望如垣、如垛口、如炮台、如天然长城。在20多千米中,分布着众多柱峰、悬崖、禅洞、怪石、鞍马石刻,俨若一条山光画廊。其上岩画多喇嘛佛像、高3.12米,宽2.72米,佛像足踏莲花,背放佛光丹青彩绘,历300余年仍鲜艳夺目。佛像旁刻有满、汉两种文字,造像下有一砖塔,俗称喇嘛坟。石壁上有喇嘛洞。
佛珠洞:佛珠洞是喇嘛山第一景,该洞是一条500米的天然山洞,洞外有18块巨石覆盖其上,酷似一串佛珠,故称佛珠洞。佛珠洞是古代冰川遗迹的有力证据。像佛珠洞一带的冰臼,分布在山脊、山峰、山麓地带,在国内外实属罕见。登上1198米高的喇叭山主峰,冰臼群一览眼底。佛珠洞是喇嘛山景区第一景,距县城仅28公里,位于去京北第一草原度假区的途中,离开公路举步即游。该洞是一条500米细细沟壑为线,18块酷似佛珠的巨石覆盖其上,形成错落有致的一串奇洞,故称佛珠洞,沿洞上行,可直达喇嘛山东峰峰顶,谁能到此一游,必有天缘、地缘、人缘、佛缘四缘具足,三生有幸。
九龙松:位于丰宁县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的五道营乡,此树栽植于北宋中期,距今已有980多年的历史。九龙松因其状似九条龙而得名,你看它九条粗大的枝干盘根错节,盘旋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株粗大的树木。九条枝干枝头好像龙头,树身弯弯曲曲犹如龙身,树皮呈块状,恰似龙鳞,九条枝干条条像龙,飞腾而起。九龙松号称“天下第一奇松”,其奇有四,其一奇:从远处看,它好像一个大的盆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其外观迥然不同;其二奇:枝干长势奇特,虽历经千年却不曾向高长而是向四处延伸,而且它所有的枝干全部是盘旋、弯曲、翻转着生长。其三奇:虽为千年古松,依然年年生长,岁岁结籽,可松籽却怎样也不能育出松苗。其四奇:经过专家测定,树周围为一强大的混元气场,如闭上眼睛,可感觉到某种东西,耳部贴近树干,可听到一种异常的回音。神奇的古松必然会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在900年前,从白云峡谷飞来一只仙鹤,口衔松籽,在一小树枝头歇脚。忽然,一阵清风掠过,松籽飘落。自此,生根发芽,成长起来。小松树一长起来,竟生出九条枝干,而且,枝枝象龙。
白云古洞:白云古洞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窄岭乡黑山咀村潮河西岸。白云古洞又称白云峡谷、朝阳洞,是由若干峰、洞、谷和寺庙组成的风景区总称。位于承德丰宁县城南45公里处的莲花山中,占地4平方公里。风景区四周有危峰峭壁环立,一道山堑来往出入,自然形成山门。内有奇峰、怪石、幽洞、深涧等众多自然景观和佛寺、道观、尼庵等众多自然景观和佛寺、道观、尼庵等人工建筑,其中以"三寺”"六山"、"九景”`"十二洞”最为著名。此外,还有奇峰异石如卧狮山、佛掌石、三山斗扣、增禄岩,山泉飞瀑有十个瀑潭和天井、人井、地井,人文景观除寺庙外还有修真道、长寿桥、云梯、云池、栈道、打坐堂等。“三寺”是指宝华寺、青云观、隐仙庵。相传,明天启年间,有一人进山打猎,见山景空灵,纤尘不染,遂感悟,绝尘缘,在白云古洞修建宝华寺出家为僧,成为开山祖师,传3代。明清两代,这里僧道共居一山。和睦相处,烟火特盛,香客如云。“六山”是笔架山、边墙山、虎头山、卧狮山、望吼山、鸡冠山。这六山皆因其状而得名,各有典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九景”是连荫寨、一线天、仙人桥、风动石、小月牙天、大月牙天、仙人掌、百丈谷、三井。这九景或奇、或险、或幽、或静,各具特色,都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十二洞”是白云洞、哈哈洞、二仙洞、子午洞、白骨洞、修真洞、蛇仙洞、虎仙洞、鹤仙洞、穿心洞、无底洞。这些洞或阔、或深、或诡,各有神韵。白云洞最大,面积600余平方米,容千人绰绰有余。哈哈洞位置最高,远眺山外潮河如带,低山起伏连绵。仙人桥是山腰的透体洞,景观殊异。二仙洞两洞相通,赐福洞穿透谷底,无底洞深不可测,小西天极险难攀。九个崖洞石屋,象繁星撒落在山头、山腰、山底,把媚人的风光点缀得更野更奇.无底洞其深莫测。相传,古时有一大胆和尚提一筐蜡烛进洞探底,至蜡尽返,终未能穷其底,遂以无底名之。其余各洞亦有来历。白云古洞景区内古木枝藤,隐天蔽日;泉水溪流,叮咚有声;俊鸟唱和,婉啭成韵;奇花异草,争奇斗妍,特别是端午前后,杜鹃花、杏花、樱桃花等相继开放,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别有洞天。
神劈石:相传远古时期,坝上南北二山巨石成怪,特别是两块最顽劣的石子,神奇增长,一夜如磐,欲塞河川,危害百姓。玉帝听前去捉拿九女的天兵天将禀报后,甚为震怒,遂命天神降妖除怪。天神跃马至此,甩蹬离鞍,刀起剑落,石开妖气散,百姓得救。
特色产品
驰名区内外有300多年历史的特产云片糕,数百年畅销不衰,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农副产品展销会倍受商家的青睐。地理位置
凤山镇位于小兴安岭南麓,通河县城北部,东与三站、清河接壤,北邻铁力,西毗木兰,距县城四十三公里,鸡讷公路南北贯通,乌隆森林铁路在镇内通过。全镇辖十个行政村,二十五个自然屯,全镇共2538户,8793口人.全镇总面积为1861.61平方公里,凤山镇和平村为镇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名人故居
郭小川故居:位于丰宁凤山镇石东胡同,系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1919-1976)童年生活之地。故居占地总面积273.06平方米,为明。清时期一般民房建筑,迄今100余年。故居为四合院,门口为青砖门楼,内有影壁1座。正房3间,青砖灰瓦,虎皮墙,皮条脊,一明两暗窗户,外屋板门外加风门。东西原有厢房各两间,西厢房原为郭小川童年放学后读书之所,因破损改建为两间小房。因其房为郭小川父郭寿麒离开凤山时,出典给同族郭姓,50余年来,一直为此姓后人居住。郭小川在此故居生活了13年,1933年早春,在日寇侵占凤山前,为避国难,13岁的郭小川随父逃亡北平(今北京),此后,再未回故居居住。如今在上川的亲属中仍然保留着小川童时攒钱用的匣子,读书用的黑漆方桌,旧式方凳,冬日烤火用的铁火盆,练习书法时使用的圆形石砚,,向前来瞻仰的人们展示着郭小家境状况和童年生活的岁月遗痕,增加了人们对这位战士和诗人的怀念之情。介绍:郭小川(1919——1976),现代诗人。河北丰宁县凤山人。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学习。这一时期写过许多诗歌,收入《平原老人》等集子里。1948年春,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先后在天津日报社、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和文艺工作。解放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及《诗刊》编委等职。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作领导工作。先后出版《致青年公民》、《月下集》、《将军三部曲》、《甘蔗林--青纱帐》等十一本诗集。郭小川的诗歌创作,富于革命激情,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他的诗歌吸收了民歌、古典诗歌的优点,具有豪放、清新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