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菏泽市地图 > 单县地图 >
浮岗镇地图
浮岗镇相关地区地图: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党组织1936年底,孙志谦(曹叵集孙庄村人),在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返乡与上学回乡的青年王振扬、高大飞、刘苍岩等在单西南创办了读书会,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宣传抗日救国。在读书会中吸收发展了刘苍岩、高大飞等十几人入党,先后建立6个村党支部。1939年3月,在单西南成立了中共滩黄分区委(包括现在的黄岗镇、浮岗镇、曹庄乡)。1940年,全区共建村党支部18个,共有党员78人。1943年8月,建立中共辛滩区分委,驻地今浮岗、耿刘庄一带,隶属中共单西南工委,建党支部24个,党员138人。到1949年党员发展到214人。1958年3月,组建中共浮岗乡委员会,建党支部42个,党员486人。1997年,改建中共浮岗镇委员会,建党支部36个,党员发展到1780人。1992年,浮岗乡被评为单县农村党建先进乡,1995年被评为全县党建先进单位、山东省先进党员活动室,连续3年被评为菏泽地区精神文明先进乡。2000年底全镇党员人数发展到1931人。基层政权建设1943年8月,成立辛滩抗日区公所,驻地今浮岗、耿刘庄一带,是浮岗人民政权建设之始。1949年9月9日,撤销辛滩区公所,成立浮岗区公所。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浮岗管辖的村庄分别划归黄岗、曹庄两个人民公社。1984年2月,机构改革时重建浮岗乡人民政府。1997年撤乡建镇,成立浮岗镇政府至今。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辛滩区民众抗日动员会。农民团体:土地革命时期有农会,抗日战争时期有农民提议救国会。1964年,成立贫下中农协会。妇女团体:在抗日战争时期有妇女抗日救国会,建国后改称民主妇女联合会,1958年12月改称妇女联合会。青年团体:在抗战时期称青年救国会,1949年,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近年又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和个体劳动者协会。现任镇党委书记:周再宇,现任镇长:王安民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46年,粮食总产551万公斤。是年夏,实行土地改革。1949年,粮食总产1650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突破400公斤,总产2204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境内2000公顷库地实行综合开发,复耕土地1733.3余公顷。在库区内开挖东西河1条,南北引水沟4条,水库周围建扬水站6处,使全镇85%的土地成为稳产、高产田。2000年,粮食亩产780公斤,总产突破3200万公斤。1990年以来,镇里实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先后发展苹果、樱桃、酥梨、油桃、梅杏、柿子、李子、冬枣等优质高效果800公顷,年产稀有果品1800万公斤。全镇建冬暖式种养大棚510个,主要种植樱桃、瓜菜,每年向市场供应水果、瓜菜150万公斤,亩效益近万元。2000年,地膜覆盖西瓜面积533.3公顷,亩产西瓜3000公斤,年效益1200万元。全镇主要有黄河故道经济林带、太行堤林带和库堤综合林带三大绿化工程。现有杨、柳、槐、桐等用材树木180万株。2000年底,实现农业总产值1.4亿元,其中种植业9500万元,林业1650万元,饲养业1700万元,其它115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全镇仅有少数红炉、白铁、小砖窑、酒坊、油坊等私营手工业。建国初期,手工业作坊大都停办。1959年春开始发展社队集体工副业,先后建起农具厂、榨油厂、酱醋厂、面粉厂、砖瓦厂、糕点厂等小型企业13个。至1962年,从业人员1800人,固定资产50余万元。1965年,成立运输队3个。1970~1977年,先后办起李新集东村石棉瓦厂,毛庄、石小集、唐寨、聂付庄村砖瓦窑厂4个,预制件厂3个,木器厂2个,农机配件厂1个。1978年,镇办企业总产值50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400万元。1985年,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初步形成镇、村、联户、个体等多种形式办企业的格局。至年底,镇办企业总产值超过200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达300万元以上。90年代后,装饰木线生产成了该镇第一主导产业,全镇有个体、联合体、镇办、村办各类木线加工企业2275个,从业人员11058人,产品包括木线、木园、雕刻装饰材料、人造板等六大系列120个品种,远销全国各大中城市,仅此一项全镇人均收入超千元。
第三产业:建国前,境内有老君寨、浮岗集、聂付庄等集市,均处鲁豫交通要道,尤其是李新集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钱庄等店号较多,各类店铺50余家。建国初期,发动群众入股办起李新集、浮岗集、聂付庄三处供销合作社。1953~1956年,对私营企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私营企业纳入合作化轨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得到发展。1978年,有国营网点14处,集体60处,个体500余户,农村各类小商贩400余家。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全部实行集体或私人承包。近年来,镇政府又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先后建起林庄、大王庄、苗土楼、谢楼等8处农贸市场,拓宽商业街道16条,建成花生、桐木、蔬菜、建材、服装等各类专业市场14个。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2901户,私营企业330家,个体运输500家,其中客运户129户。1993~1998年连续6年被评为全市先进乡镇企业明星镇。2001年,全镇引进项目13个,利用外资500万元,对浮岗水库进行了综合旅游开发,并对境内名胜古迹进行修葺,举办了浮龙潭一日游,从而拉开了发展旅游业的序幕。
特色产业:小饰条办成大产业:浮岗镇的装饰木线生产起源于1991年,1992年发展壮大,形成了李油坊、三里井、北村、郭庄寨等12个木线生产专业村,并在北京、上海等全国100余处大中城市开办工厂263家,设立门市527个。浮岗装饰木线、木园、细木工板成了全国各大装潢市场叫得响的名牌,木线生产成为全镇主导产业。玫瑰飘香张楼村:张楼村是远近闻名的玫瑰生产专业村,全村玫瑰面积100公顷。近年来,该村大搞玫瑰深加工,生产的玫瑰茶、玫瑰饮料,市场供不应求,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1500元。目前,玫瑰种植已普及到全镇8个行政村。牛马庄皮碗加工久盛不衰:牛马庄的皮碗加工已有20多年的历史,目前50%以上的户,全家常年搞加工,还有的户雇工生产,自己专事购销。现在,牛马庄村的皮碗加工已带动周围8个自然村,成为我国最大的专业化皮碗生产基地。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年收入3020元。苗西工业园带富一方百姓:苗西村工业园始建于1997年,至1999年,全村新上杨木旋皮厂32个,从业人员1400人,年加工杨木50万方,年利税320万元,年创社会效益近千万元,户均年增收入5000余元。

人物简介

谢汉:谢汉(?~1547)明朝单县浮岗集人。白莲教在单县起义的重要领袖。谢汉自幼务农,喜欢习武练棒。1547年邀怀州人杨惠、商大常、田斌等,布场传道,联络四方乡勇,迅速发展教徒数千人,发动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4月28日被山东巡抚何沅溪调集数万官军围剿,后被俘,英勇就义。
魏振亚:魏振亚(1902~1938)又名魏飞龙,单县魏家寨(现魏范庄)人,幼读私塾,17岁投笔从戎,在阎锡山新编二师金宪章部下任排长。1937年串联官兵400余人组成抗日义勇军独立支队,在山西大同县河头、麻峪口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打得日军、汉奸闻风丧胆,人们都称他的部队是“飞龙神兵”。1938年6月,投靠八路军,队伍正式改编为晋察冀边区抗日游击队第一支队,魏振亚任副司令员。是年秋,部队在六梭山下大王村休整,被叛徒出卖,遭日军重兵包围,英勇就义。死后,人们在此立碑纪念。
陈玉璋:陈玉璋(1909~1939)号琢甫,单县陈李庄人。曾任中共滩黄分区委书记(滩黄地区包括今黄岗镇、浮岗镇、曹庄乡等地)、中共单县县委书记。16岁入私塾读书,1931年考入菏泽六中,1934年考入山东省第二师范学校,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发动组建辛滩区抗日救国会,是浮岗地区第一位党的领导人。1938年冬,建立中共滩黄区分委,1939年5月,任中共单县县委书记。是年,在湖西肃托事件中,惨遭杀害,时年仅30岁。
郭献亭:郭献亭(1888~1975)单县霍庄村东郭庄人。9岁在本村读私塾,18岁开始学医,22岁行医乡里,1950年在浮岗区卫生所任中医师,1957年调单县中心医院中医科任中医师,1964年被选为单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3年选为县政协委员、县政协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委员。1975年12月22日去世。
刘苍岩:刘苍岩(1914~1983)又名刘树松,山东单县刘井村人。1932年考入菏泽南华中学,毕业后,到菏泽朱集小学教书。1935年率领全校师生到沙土集大街上游行声援“一二九”运动。1937年由王振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先后任贵州省正安县委组织部长、遵义县县委书记、地委副书记,贵州省委农工部副部长等职。1983年2月在贵阳逝世,终年69岁。程华亭(1915~1990)单县浮岗乡程庄人。1938年参加革命,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人民解放军优秀指战员。1938年2月,参加中共单县县委在黄后楼举办的青年抗日训练班,毕业后任单县县大队军事教官。是年秋,调任湖西抗日义勇队炮兵排长。1941年4月,调任八路军黄河支队十四团三营营长。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先后被任命为湖西军分区八团团长、军分区参谋长等职。建国后,任军委空军汽车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重庆296兵工厂军代表。1955年6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56年由重庆调武昌任总参修械学校校长,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58年转业到徐州工作,任徐州市机械工业局局长、重工业局局长、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市科协副主席等职。1987年离休。1990年逝世。
孟静芝:孟静芝单县浮岗乡孟杨村人。1935年入党,是浮岗最早的共产党员。解放前,先后任单西南办事处主任、单县县委军事部长、统战部长、单县县政府秘书等职。解放后,长期在北京工作。80年代初,任中国聋哑协会名誉主席。现已离休,住北京。
黄延训:黄延训1924年6月出生,单县黄岗镇东海子村人,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次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黄岗区中队指导员、黄岗区区长。1944年至1947年任辛滩区(驻地今浮岗、耿刘庄一带)区长,是浮岗地区第一个政权机关的负责人。1948年任单县县大队副大队长、副政委等职。解放后,历任华北军区独立二旅宣传科副科长、北京军区装甲兵宣传处处长、装甲兵装备部副政委等职。1981年离休,住北京。
谢孔宾:谢孔宾1930年出生,单县浮岗西王堂村人。15岁考入单县中学读书,毕业后参加了小学教学工作。后又考入大学中文系深造,毕业后在高中任语文教师20余年。1980年调菏泽师范学院任中文系、艺术系书法讲师,后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9月10日,菲律宾商报以整版篇幅、通栏大标题《中国著名书法家谢孔宾作品选》作了报道和评论。其专著《法书教程》为许多大专院校采用为书法教材。作为副主编参编了《中国书法原理》大型著作。在全国书法大赛中多次获奖,其作品选入《中国书法优秀作品集》,是全国著名的书法家。现任菏泽师范学院书法副教授、山东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高等院校书协常务理事、菏泽地区书协副主席等职。
王可正:王可正1962年出生,单县浮岗镇陈吴庄胡楼人。现为山东省菏泽一中分校校长、单县一中校长、特级教师。近年来,先后被评为菏泽市教学能手、市新长征突击手、市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李文栋:李文栋1964年2月出生,浮岗镇三里井村人,高中文化,中共党员。1987年任村会计,1992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94年被评为菏泽地区优秀农民企业家、单县十佳模范党员。三里井村被中共菏泽地委、行署授予“乡镇企业明星村”“百强村”“先进党支部”“奔小康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徐广爱、徐广云:徐广爱、徐广云系同胞兄弟,家住浮岗镇王楼村,出身唢呐世家。代表作有:《李天保吊孝》《打金枝》《抬花轿》《七品芝麻官》等。
二百斤:二百斤姓齐,出生年月、家庭住址无可查考,女性,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单西南、浮岗一带黄河故道活动的著名女土匪头目。她身高体胖,重达200多斤,故外号人称“二百斤”。性粗暴,善骑射,能在飞跑的马背上使用双抢,弹无虚发,靠抢劫为生。主要活动在砀北(安徽砀山县)、虞北(河南虞城)、单西南(山东单县)三省交界的黄河故道西岸。1943年归顺共产党,改编成八路军。从此,二百斤就从浮岗销声匿迹,不知去向。

社会进步

介绍:文教科技1900年境内有私塾18处,学生283人。1909年开始兴办学堂,建私立初等小学堂3处。1930年兴办国民学校9处,学生456人。1940年,建抗日自强小学1处,学生34人。1949年境内有小学12处,在校生73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29%。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李新集村从1952年创办农民夜校,坚持14年,多数学员达到初中文化水平。80年代,全镇学校房舍、设备均达到省级标准,联办初级中学2处,小学38处。90年代,镇投资600万元建起3处高标准中学和6幢教师公寓,投资20万元,购置闭路电视30台,有小学42处。1990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校,培育农村各类技术人才1850人。2000年,全镇有小学25处,在校生7683人,中学3处,在校生200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设施均达省级标准,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毕业生1824名,其中本科生135名,专科生585名。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1285人,自1984年以来,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3项。1997年,镇木线条加工技术协会被菏泽市评为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00年被菏泽市评为先进农村技协。
历年发展:浮岗镇历史悠久,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诸如地方戏、书法、唢呐等民间艺术代代相传。建国后,群众文化更加活跃和繁荣。1958年建文化站。1960年建广播站。1971年建电影队。80年代,强村、机关和学校建图书阅览室,镇建立档案室。1996年12月,《创业之歌》(浮岗乡情志)一书出版发行。全书分创业、地名、史料、撷英4篇和附录共5部分,20万字,重点介绍了全镇的近代革命斗争历程和当代经济腾飞、百业兴旺的景象。
医疗卫生:建国前,境内医疗条件较差,只有8名中医,5个中药铺。1951年,在医药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浮岗卫生所。1952年,成立爱国卫生工作协会,开展群众性挖蛹、灭蝇、灭蚊、捕鼠运动。1953年,成立联合诊所,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19人。1958年,建卫生保健室,同年改为卫生院。1970年,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推行合作医疗制度。1979年,成立李新集卫生院,占地3.3公顷,有门诊、病房、职工住房54间,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1990年,李新集卫生院扩建改造,建门诊、病房楼各一幢,医疗工作者44人,病床40张,辖石老家等3处卫生所,年门诊病人68796人次,住院1345人。此外,有村卫生室18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49人。1991年2月,苗土楼村卫生室荣获“菏泽市先进行政村卫生室”称号。1997年,李新集卫生院投资20万元购置B超机等先进医疗设备,改善了医疗条件。2000年,有李新集镇卫生院1处,村级卫生室30处,病床121张。
学校教育:境内学校体育活动空前活跃,体育竞赛形成制度。镇强村有体育场、文化活动室等。浮岗镇传统武术源远流长,有近千年的历史。建国后,浮岗武坛群英,多次参加各级武术比赛、表演并获得荣誉。80年代始,群众尚武精神复苏并发展。

旅游资源

在单县诸多的旅游景区中,以浮龙湖旅游开发区最为壮观。浮龙湖旅游开发区位于单县西南部,距县城15公里,南依凹凸不平的黄河故道,北接一望无际的黄河冲积大平原,是鲁西南一颗璀璨的明珠。浮龙湖旅游开发区由浮龙潭、月亮湾两部分组成。据史料记载,浮龙潭形成于远古时期的黄河决口,呈东西狭长型,东西约10.5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约31.26平方公里,水深3.5—5米。月亮湾因南北狭长似弯月而得名,水深6—7米,水面面积5平方公里。潭湾相通,恰似珠联璧合。旅游区总面积约36.26平方公里。总蓄水量,有闫潭灌区南引黄干线、小浪底焦庄引水闸两条送水途径,水质优良,清澈透底。这里古河碧潭,烟波浩荡,荷莲接天,皓月千里。浮龙湖旅游开发区分为水滨休闲、水上运动、水中情缘、垂钓区、沙滩浴场、淡水养殖、玫瑰苑、人文景点区、服务区九大区域。水滨休闲设在西部引水涵洞以南,风平浪静,置有竹排、龙舟、乌蓬船、脚踏船、羊皮筏子、气垫船等,可为游客提供不同风格的各式船只,游客泛舟水上可以欣赏到娇嫩欲滴的荷花,随风起伏的芦苇荡……水上运动设在东部,这里风大浪急,暗流涌动,喜欢冲浪的游客可大显身手。水中情缘区设在潭中三岛,游客可在此纳凉、品茗、对弈、吟诗作画。垂钓区设在月亮湾东部,这里芦苇丛生,荷叶成片,草丰鱼肥,设有钓位、遮阳伞。淡水养殖区设在南部,游客可观赏围网、网箱养鱼,领略江南鱼米之乡的一流风光。玫瑰苑设在公路两侧,每年春夏之交,香飘万里,彩蝶飞舞,使人流连忘返。人文景点区在水库周边村庄,有古孟潴、玄帝庙、刘庸庵、老君庙、黄龙口、马踏石等大批历史文化沉淀深厚的文物古迹。服务区设在水库北岸浮岗镇驻地,可停车、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今日的浮龙湖旅游开发区,碧波万顷,荷花飘香,帆影点点,游人如织。堤上垂柳成荫,凉风习习,水中鱼肥鸭鲜,水产丰富,已成为苏鲁豫皖四省八县人们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镇村建设

1996年10月,实现150公里镇级公路建设。1996年,镇驻地两条主街道建设竣工。1997年以来,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500多万元,新建楼房200幢,拓宽改造9条街道,总长20公里。浮岗水库始建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面积20平方公里,设计蓄水量0.96亿立方米。1958年9月,水库第一次接纳蓄水,最大蓄水量7700万立方米,施灌小麦面积1.63万公顷。1958年10月,建立了浮岗水库管理站,并设140人的专职护堤队伍。1961年,停蓄还耕。2000年11月,浮岗水库重新启用。2001年,充分利用水库及库区10余处文化积淀较深的名胜古迹,积极发展水库观光旅游。2001年7月,投资20万元完成了镇驻地至浮岗水库大堤1000米硬化铺油工程。镇驻地大街门面、路灯、下水道、电话线、有线电视等统一规划管理。1998年3月,浮岗镇被菏泽市政府命名为“小城镇建设明星村”。

人民生活

建国前,人年均粮食120公斤,经济收入不足100元。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70年代,农民以玉米、地瓜为主粮,80年代以小麦面粉为主食,90年代以面食加鸡、鱼、肉、蛋为主食。70年代穿青、蓝、白单调衣服,如今样式新颖,逐步向高档发展。全镇已有90%以上的农户建设钢筋水泥结构的新居,人均住房面积23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5800余部,移动电话800余部,闭路电视普及率80%。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机动三轮、各种汽车已成为代步工具。2000年,全镇拥有个人小轿车68部,中巴客车41部,大客车6部。1998年,全镇已实现“四通”(户户通电、通自来水,村村通程控电话、通柏油路),20%的农民加入社会保险。1999年,镇敬老院被评为省级敬老院,有36位无儿无女的老人在此安度晚年。1998年,镇被菏泽市评为小康村建设先进单位,三里井村、李油坊村被菏泽市评为小康村。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