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楼乡地图
李田楼乡相关地区地图:
文科教卫
全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了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大力提倡民办学校和社会创办医疗事业。通过招商引资,投资过亿元的单县二中新校区两座教学楼拔地而起,已投入使用;拥有100张床位及大型现代化检测仪器的民办单县福仁医院已经开业,全乡建有敬老院1处,幼儿园8处,幼儿入托率80%以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信访工作
李田楼乡党委、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将群众来信来访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基层是产生信访问题的主要源头,也是解决信访问题、化解矛盾的“第一关口”。该乡从做好基层信访工作入手,大力组建基层维稳协会,着力构筑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乡里设立了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各村委会设立了调解室,规模较大的企业设立了调解委员会。目前,该乡乡直机关和24个行政村有基层维稳协会34个,会员300多人,主要由老党员、老村干、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退伍军人等“五老”人员组成。这些老同志党性强,熟悉政策,工作经验丰富,尤其是在调解民间纠纷时公道正直,在群众中颇有威望。贺庄村维稳协会主任、老党员房殿英一年来调解民间纠纷20余起,防止激发案件2起,挽救了4个濒临破裂的家庭,帮助5名闲散青少年改邪归正,2008年分别被单县县委、李田楼乡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调解员”。自成立维稳协会以来,该乡群众上访比去年同期下降21%,促进了农村基层的繁荣稳定。
产业特色
第一产业:李田楼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现已形成以山药、元葱为主的特色种植基地,年产山药5万吨,元葱15万吨,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是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础,党委政府通过引导、培植、规范,全乡粮食生产、蔬菜生产逐步向标准化、无公害化方向发展。第二产业:李田楼乡产足实际,挖掘潜力,内外并举,发挥优势,提出了“工业兴乡”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经济增长点,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不断加大投入,膨胀经济总量,以实现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辖区内沿单丰公路两侧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工业带,有工业企业20余家,全乡个体工商户800余家,各企业积极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发展迅速。2005年全乡工业总产值4.6亿元。第三产业:李田楼乡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第三产业近年有了长足发展,2004年成立了李田楼乡山药协会,元葱协会,年外销额1.1亿元。特色产业: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开拓市场,全乡形成以塑料加工、木工、畜牧、林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塑料加工业年生产能力10万吨,年实现产值800余万元。木工生产以常坑村、谢楼村、陈蛮庄村为代表,产品远销江苏、安徽等地。乡党委政府紧紧抓住“畜林兴乡”战略,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业生产,现全乡已形成贺庄、九楼、邵庄三个养殖专业村,全乡牲畜存栏量牛1.3万头、猪0.6万头、羊12万只,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林业生产方面:形成了以速生林为重点,以农林间作、水保林、四旁树为补充的林业体系,现全乡森林覆盖率28%,有林木3.7万亩。山药是单县的土特产,从2002年至今山药由此实现了规模化生产。现已成为市郊最大的山药生产基地。2007年将发展到10000亩左右,山东省市郊的山药大量供应日本白山药,怀山药,豆山药等干物质含量高,质量优良。铁棍山药是黄河中原故道,特定土壤和气候条件生长的特优山药,山药粗细均匀,围度基本在2厘米,比普通山药产量产量低80%,产品口感甜\面,益气补肾,养肺补脾,是绝好的药食同源保健食品。因该产品产量底,对土质要求高,管理难度大。
发展布局和重点
围绕“畜林兴乡”战略,优先发展畜牧专业村和丰产林基地,同时搞好相关产业的发展,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完善农业体系,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工业则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抓好沿单丰公路经济带的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为外商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民营经济作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是今后发展培植的重点。
招商环境
单县李田楼乡位于单城镇东10公里处,是单县城东一颗璀璨的明珠。该乡西邻孙六镇、城关镇,南邻龙王庙镇,东邻终兴镇,北邻徐寨镇。单丰公路横跨全乡,距江苏省徐州市100公里。该乡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地下水资源丰富,交通、通讯便利。全乡东西距离10.8公里,南北距离14.2公里,总面积88.4平方公里,全乡辖24个行政村,人口4.9万人,耕地8万亩。李田楼乡境内拥有220千伏变电站一座,110千伏变电站一座,可以提供充沛电力供应。李田楼乡通讯发达,中国移动、联通、网通、三大通信公司网络覆盖全境,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可拨通世界各地。广播电视信号较强,能接收中央、省、市电视节目20余套,县级电视节目4套。李田楼乡劳务资源充足,成立了李田楼乡劳动就业服务站,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库,有潜在劳动力近万人。第一家网上乡镇,菏泽市单县第一家网上乡镇,也是该市第一家网上乡镇李田楼乡政府网站正式开通,这标志着单县在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李田楼乡距县城约12公里,全乡24个行政村,人口5.3万,主要以种植大蒜、元葱、山药等农副产品为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潮中,该乡农村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快车道,在互联网上建成了一个宣传李田楼乡的大型网站,网站设置各村的网页,推出了本乡及各村的特色产业,并设置了产业经济、招商引资、最新动态、便民服务等10余个栏目。李田楼乡政府网站的开通,为今后该乡进一步在网上展示、销售自己的特色产业和农副产品,搞好招商引资,增加经济收入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经济状况
李田楼乡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该乡实际情况,乡党委、政府大力发展了果疏、山药、胡萝卜、留兰香等优质高效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规模化、区域化。始终把种植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考察,认识到山药市场有巨大潜力,李田楼乡重点在胡庄行政村、老龙窝行政村、马庄行政村、丁庙行政村推广了山药种植。现已形成远近闻名的“万亩优质山药基地”;在廉庄村、田庙村、谢楼村、安德村重点发展了大蒜、圆葱种植,现已形成12000亩的规模,产品大量销往外地。同时,王河口村的西瓜,杨洼村的香椿,王刘楼村的胡萝卜,种植面积也都有较大面积的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收益。在粮棉生产方面,乡党委大力实施了品种改良工程,全乡所有小麦均改播在该乡表现优良的邯——6172品种,亩均增产达120斤,价格较普通品种每公斤高出1毛钱。乡党委政府在认真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民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全乡现已形成大蒜、元葱、山药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种植达面积6.3万亩,成了闻名鲁西南的农副产品种植基地。其中年产元葱15万吨;年产大蒜12万吨;年产山药5万吨。产品销往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安徽、黑龙江等省市。2004年乡里先后成立了山药协会、元葱协会、大蒜协会等。全乡林业资源丰富。现有速生丰产林二万余亩,林木储积量16万立方米。2005年10月全乡行政村支部书记家里开通互联网后,广大村民通过电话或在网上查询各类信息销售自己农副产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全乡招商引资条件优厚。现已有同创太阳能、海天洗化、荣氏调味品等二十多家项目落地投产,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