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邵阳市地图 > 绥宁县地图 >
关峡苗族乡地图
关峡苗族乡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关峡苗族乡建国前分属芷玉乡和梅口乡。建国后分建珠玉、芷田、茶江、岩头、插柳、关峡、大园、南庙、石脉、梅口、岩脚田等11个小乡,1956年并为梅口、茶江两乡,1958年两乡合并为关峡人民公社,1961年又分为关峡人民公社和茶江人民公社,1966年再度合并为关峡人民公社,1982年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关峡苗族乡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为关峡苗族乡相沿至今。现辖19个行政村和一个农科站。据2005年底统计,全乡共5782户,22961人;少数民族22272人,占总人口的97%,其中苗族22189人,侗族、瑶族、回族共83人。

地域

关峡苗族乡地处雪峰山南端余脉,乡内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属山地地形。在东南边界上横亘着铁坑岭、大界上、三门岭、大界坡等海拨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西北边境上有雷公田、猴子形等高峰。巫水从城步苗族自治县入境,蜿蜓流经南部的花园角、梅口、石江坪、岩脚田和兰溪五个村,全长15公里。岚溪水则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在兰溪村汇入巫水。其西面的高山猴子形被岚溪水切割成南北两半,溪岸悬崖,壁立千仞——天然关隘,为历代兵将必争之地,关峡由此得名。宋代的关峡砦,清代的关峡堡均指此地。

交通

关峡苗族乡解放前未通公路,物资运输主要靠水运及人力。1957年修建洞口县经本乡至绥宁县城的公路(省道S221),途经珠玉、芷田、茶江、岩头、插柳、关峡、兰溪七个村。1977年城(步)绥(宁)公路竣工通车,途经石江坪、岩脚田两村。1984年关(关峡)蒋(城步蒋家坊)公路(省道S319)通车后,又有鸟塘、凤凰、南庙、四甲、大元五村通了公路。除花园角村外,其它村也陆续建了简易公路。现茶江、珠玉、芷田、高坪、岩头、插柳、文家、关峡、梅口、大元、四甲、兰溪、石脉村已完成通村公路水泥路面硬化。梅口、花园角、石江坪村地处江口塘电站库区,水上运输有所发展,现有机动船32条,人力船120条。

民俗文化

关峡苗族保持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和语言。全乡以杨、苏、李三大姓为主,另有少量周姓、龚姓、喻姓等土著姓氏。一个自然村大多是同一姓氏甚至是同一家族居住,少有杂姓。住房以四排三间的木结构楼房为主,两端配以干栏式仓楼,呈“U”形排列。如果地基不够,则仓楼采用吊脚楼形式。仓楼下层关家畜、家禽,堆放农具杂物,上层住人,且多为年轻人。长辈则住正屋。杨姓苗族和其它姓苗族及汉族过端午节,李姓和苏姓苗族人不过端午节而过“大十日”(意为比端午节的初五数字大10天)或“大十五”,李姓的节日在农历5月14日,苏姓的节日为5月15日。杨姓苗族还过“四月八”,即农历四月初八将已出嫁的姑娘接回娘家团聚,并要一起制作和食用乌饭(用过江龙、枫树等植物叶汁染黑的糯米饭),还要带乌饭回婆家让大家分享。关峡苗族的语言很特别,其语法接近汉语,语音与汉语上古音和中古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按照其本身的规律有新的发展,与四周相邻乡的语言(汉语或苗语)互不相通,形成了奇特的语言“孤岛”。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森林资源丰富,现有活立木蓄积量35万立方米,其中杉木6万立方米,松木9万立方米,杂木19万立方米,楠竹10万余根。还有4500多亩零星草山和近万亩水面有待进一步开发。
水资源:水能蕴藏量大。乡内有江口塘电站(县属),年发电量5850万千瓦/时,吊水洞电站和石脉电站年发电210万千瓦/时,龙水电站装机容量450千瓦。
土特产:土特产品有竹笋、生漆、木耳、柑桔、板粟等。

下辖村

珠玉村芷田村关峡村高坪村花园角村大园村石脉村梅口村岩脚田村文家村茶江村南庙村兰溪村插柳村鸟塘村四甲村岩头村凤凰村石江坪村

科教文卫

全乡有普通中学2所,其中关峡中学已列入省定点建设的民族寄宿制中学。1996年投资200万元改善教学条件,学校教学和生活设施已逐步齐全。有中心小学1所,村办小学15所(其中珠玉小学历史悠久,民、清时期远近闻名,多为各地大地主子弟就读),全部通过省、市双基达标。有卫生院1所,病床20张,其中草药治骨伤最著盛名,附近乡镇骨伤病人都来此就诊。文化事业发展迅速,16个村建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3个村接上了光缆电视,四十余套有线电视节目进入了苗寨万户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