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电子地图 > 丽江市地图 >
古城区地图
古城区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文化

关于苏州市古城区历史文化内容,参见苏州古城词条。

自然资源

地貌:古城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段,兼有横断山峡谷和滇中高原特征。全区地形地貌复杂,有山地、盆地(俗称坝子)、河谷三大类型。七河乡本里课村海拔3,200米,为全区最高点;金江乡金沙江出口处,海拔1,219米,为全区最低点。
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年均气温摄氏12.6度,年均降雨量950毫米,雨量丰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立体气候明显,在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气候冷凉;在海拔2,400米左右的坝区气候温和,四季不分明;海拔1,800米以下的山区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太阳辐射强。坝区年日照数2,500—2,700小时,为全省之冠。
土地:全区国土面积125,540公顷,土地类型多样。其中,耕地总面积5,308.08公顷,林地90,947.27公顷,园地799.58公顷,牧草地424.22公顷,水域1,544.37公顷,裸岩地2,042.45公顷,未利用地5,959.06公顷。全区共有耕地121,575亩,其中水田面积40,290亩、旱地81,285亩。全区农业人口有79,802人,占总人口的56.2%,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为199,431亩,全年粮食总产量为3.87万吨;肉类总产8,734吨。全区有林业用地100,859.7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80.3%,森林覆盖率为54%,活立木蓄积量为310万立方米。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珍稀濒危的保护动物有滇金丝猴、黑熊、狼豺、野猪等11种。珍稀野生植物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南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滇山茶和毛红椿等。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蕴藏有铁矿、锰矿、铜矿、铝土矿、粘土、陶瓷土、无烟煤、水泥原料石灰矿、建筑用沙矿、页矿。
水能资源:水能资源丰富。奔腾不息的金沙江流经区境5个乡约80多公里。金沙江中游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对该区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投资140亿,总装机250万千瓦的金安桥水电站建设已顺利实现大江截流,标志着金沙江中游水能资源开发正式拉开序幕。

文化产业

按照建设云南省民族文化特色区和“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民族文化”的战略目标,我区认真实施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改革工作,将文化产业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类型,公益性文化由政府负责,经营性文化则推向市场,从根本上激活了文化产业改革的内在动力。实施文化产业改革以来,先后完成了古城区电影公司的撤消和区电视台、记者站的改制;重点扶持了一批民营文化企业,形成了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成功实现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效对接,“丽水金沙”、大研纳西古乐会、东巴宫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丰富了我区文化产业的内涵;我区100多家民营文化企业自发组建了古城区文化产业协会,对文化产业的自律与管理工作进行了有效探索;对文化馆、图书馆等纯公益性文化单位在进行干部人事改革的基础上,保证财政投入的逐年增加;全面完成了省级特色文化产业试点区(县)的报批和文化产业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目前,全区已形成文艺演出、文化娱乐、音像制品、图书报刊、文化中介等十二大文化市场,共有200多种经营项目,从业人员达6000多人,有文化经营单位1504个,2005年,文化产业占地方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2%左右。作为全国文化产业改革的试点,该区的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了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的高度评价。

丽江市古城区

地理信息:丽江市古城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全区幅员面积1,255.4平方公里,下辖金山、七河、金江、金安、大东5个乡和大研、西安、束河、祥和4个街道,共53个村(居)委会。古城区总人口14.2万人,有纳西、汉、白、藏、彝、普米等10余个民族,其中纳西族人口有8.6万人,占总人口的60.6%。经国务院和云南省政府批准,丽江市古城区于2003年4月1日正式设立。

文化资源

灿烂神秘的纳西东巴文化:大智大慧的纳西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以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为主要纪录方式,它是伴随着纳西族漫长历史发展逐步形成和演化的活形态文化,约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历史。东巴教是纳西族原始宗教,且兼收并蓄其他宗教,笃信万物有灵,为多神教。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只有1,400多个单字,但词语异常丰富,能充分表达细腻的情感,也能记叙说明复杂的万事万物,还能写诗作文章,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用象形文字书写并保留下来的经文共有两万余册。卷帙浩繁的经书,内容丰富多彩。涉含哲学、历史、天文、宗教、巫医、民俗、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堪称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文化以其自己独特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几百年来始终吸引着许多中外学者和有志之士,前来研究翻译和观赏。东巴文化是纳西人民对世界人类的伟大贡献。东巴古籍文献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音乐瑰宝丽江纳西古乐:纳西古乐是古城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丽江古城一道典雅的风景。纳西古乐是唐宋以来的一些词牌和曲牌音乐。在明朝洪武年(公元1368年)以后,这种音乐就陆续地传到了丽江。这种音乐在中原地区早已成为绝音,但自传至丽江后被广泛地传播开来,在乡村小镇随处都听到这美妙的乐音。纳西古乐保存至今,还有22个曲目,其中有的融进了纳西族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演奏风格。纳西古乐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为“音乐活化石”、“和平之音”、“仙乐天音”。聆听纳西古乐使人真正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经过近二十年的弘扬与宣传,纳西古乐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世界乐坛上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位置。1995年大研古乐会出访英国引起轰动;1997年2月在香港艺术节演出受到高度评价;1998年在被称为中国最高音乐殿坛的北京音乐厅演出,进一步证明了纳西古乐的艺术价值;1998年5月受挪威国王的邀请,在挪威国庆节上隆重演出;之后,相继前往法国、比利时、瑞典、台湾、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纳西古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日益为世界所认识和青睐。

经济发展

古城区成立以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了21.1亿元,同比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5亿元,增长3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亿元,增长25.3%;全年旅游经济综合收入33.7亿元,增长49.1%;农民人均纯收入2,463元,增长14.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290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亿元,增长17.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3.7亿元,比年初增长11.8%;贷款余额63.7亿元,增长18.5%。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亿元,增长35.3%。个体私营经济完成增加值6.3亿元,占GDP总额的29.8%,成为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期。新增就业岗位2,109个,实现新就业2,400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2.8%。全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2万人,短期季节性外出务工4,100多人,劳务输出总收入约1.2亿元。区县分设三年来,古城区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末的12:34:54调整到“十五”末的8:25:67。在全省的经济指标排序中,我区地方生产总值从第40位上升至第29位,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从第12位上升到第10位;地方财政收入从第34位上升到第30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从第9位上升到第7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第12位上升到第8位。今年上半年,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22,86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177万元,同比增长5.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2,210万元,同比增长26.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3,482万元,同比增长8.4%。上半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2,560万元,同比增长5.4%;完成工业总产值27,634万元,同比增长63.4%;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96万元,同比增长1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415万元,同比增长11.37%;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5.1万次,同比增长18.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56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接待海外游客13.8万人次,为去年同期的1.8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7,306万元,同比增长27.36%,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均以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