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里镇地图
郭里镇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因镇政府驻地郭里集,故名为郭里镇,是邹城市西南部的重镇。郭里集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相传晋王皇帝郭元威在此筑城为廓,取名廓里,后更名为郭里。郭里农历一、六为集,市场繁荣,商贾云集,故称郭里集。历代多为社、乡(镇)机关所在地,是该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光绪年间,邹县分35社,该镇范围包括郭东社所辖的全部村庄及薄梁社、羊绪社部分村庄。民国初期实行地方自治,划全县为8个区。该镇境属凫山区,1944年设立凫山县,该镇属凫山县十二区。1951年更名为三区。全区设郭里集、王屈、上镇头、高李村、独山村、西郭村、东郭东、姜庄、樊山、纸坊头、北亢阜、北薄梁12个乡,辖56个村,区公所驻郭里集。1956个撤消凫山县,将该区划归邹县,为郭里区,把北亢阜、南亢阜、夹道、谢庄、果庄划归太平区,并将北薄梁、南薄梁、纸坊头、黄路桥、路家庄、小庄划归微山县。1956年3月,由小乡变大乡,撤王屈乡、高李村乡、独山乡、西郭东乡、东郭东乡,设郭里集、上镇头两个大乡,1958年成立郭里人民公社,辖36个村。1982年把原郭里二村分为郭里二、郭里五两个村,把原东郭东村分为东郭东南、东郭东中、东郭东北3个村,全社共39个行政村。1983年5月体制改革,郭里人民公社改为郭里区,下设郭里集、王屈、下镇头、东郭东4个乡。1987年1月撤区建乡镇,改为郭里乡,原4个乡改为王屈、镇头、郭里、东郭东4个管理区。1989年12月,增设西郭东、独山两个管理区。1994年4月,郭里乡撤乡建镇,辖6个管理区、39个村委会。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绿化达标单位”、“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协会”;山东省“明星乡镇”、“小康乡镇”;济宁市“五个好”乡镇党委等荣誉称号。招商引资
基本情况:郭里镇地处邹、滕、微三县市交界处,东临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西依微山湖,北靠兖石铁路、岚济公路、白马河,邹两路、郭石路横穿东西,太黄路纵贯南北,公路通车里程60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总面积8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万亩,人口4.8万。有利条件:石材资源丰富,南部群山连绵9.5公里,共有大小山头79个,青石储量6亿立方米。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拥有山林35000亩,平原林网40000亩,各类树木总量1200万棵,森林覆盖率达16.3%,居全市第一位。粮食资源丰富,年可产优质小麦、玉米、各种杂粮9000万斤,居全市第四位。文物资源丰富,独山村北有西晋安北将军刘宝墓,东北有商周遗址,爷娘庙村东北有大堆汉墓,爷娘庙老磨台有周代遗址,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爷娘庙村伏羲庙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劳动力资源丰富,全镇可利用剩余劳动力1.8万人。生态资源丰富,境内山川俱秀,绿林处处,山水相映,环境优美。食用菌养殖业发达,全镇共有大棚283个,总面积3.5万平方米,年可产菇200余万公斤。
可上项目:利用丰富的石材资源,可投资兴建采石厂、预制件厂、水泥厂、石雕厂、大理石厂。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可投资兴建纤维板、细木板、胶合板加工厂、造纸厂。利用丰富的农副产品,可投资兴建面粉厂、食用菌加工厂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利用丰富的文物资源、生态资源,可投资兴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度假村,也可投资发展规模养殖、规模种植。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闲置厂房、空置校区,可投资兴建食品加工、电子元件、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
有利环境:硬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用电网得以改造,通讯设施得以改善,村村通油路工程得以实施,镇驻地、民营经济园区、六处集市、所有村庄全部达到“四通一平”。政策环境,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奖励政策的若干规定》,从证照办理和收费、土地使用、财政扶持、落户、引荐人奖励等五个方面为民营业者和外来投资者提供一系列的优惠奖励政策。稳定环境,深入开展打霸除恶、平安建设活动,扎实落实了各项综治措施。服务环境,各部门按照“规范、透明、到位、精简”的要求,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