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济宁市地图 > 邹城市地图 >
看庄镇地图
看庄镇相关地区地图:

精神文明建设

看庄镇党委、政府立足为民服务,积极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在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采用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手段,传送文化信息资源,使基层文化阵地得到了巩固,活跃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工程建设。投资130万元,建起占地12亩、总面积66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内设图书室、阅览室、乒乓球室、游戏室、文化培训室、展览室、信息资源共享厅、演出大厅、排练室和企业家联谊活动室。投入20万元,购置了40台电脑、1台服务器,建起了面积50平方米的电子阅览室。逐步把文化中心建设成为文化活动中心和该镇人民和广大外来创业人员学习、休闲、娱乐、交流的平台;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搭建信息沟通平台。不断加快村级文化大院建设步伐,逐步建起了土山、王楼、李楼等五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五位一体”的文化大院,成为广大村民学习、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其他各村文化大院也在建设中。利用文化站现有资源、设施设备为村级文化建设提供服务,做到了人员、阵地、牌子、设备、制度“五落实”;构建遍布全镇的基层服务网络,改善基层文化工作手段陈旧落后的状况。由该镇文化中心提供图书、杂志、音像资料等,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把人员相对集中、种养殖前景较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作为基层服务点,示教合一,现场指导。在每村党员电教播放点设立文化活动室,指定1名管理人员。并为基层服务点配备了电教器材、农村实用技术图书及其它各类图书、光盘。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优势,使党的方针政策、科学技术信息以更加新颖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迅速走向千家万户,使共享工程真正起到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作用。看庄镇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健全文化工作体制,紧紧围绕科技兴农、移风易俗、计划生育等工作重点,把思想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通过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转变群众的落后观念和错误思想,成为促进三大文明建设最简洁、最有效的途径。一是与科技兴农相结合。充分利用镇村科技文化大院、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村党员电教室等多种途径,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的培训。目前,先后举办各类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农民230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全镇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二是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结合“五五”普法,教育农民群众依法行事,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群众的法制意识普遍增强,有效地维护了全镇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是与倡树文明新风相结合。通过组织庄户剧团演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越来越多的群众被吸引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中来。四是与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熏陶和浸染,改变了广大群众的心态和对某种事物的审视态度,起到了正面宣传和行政制约等手段解决不了的作用,有效维护了全镇稳定的大局。

社会事业

社会发展迈向新篇章。全力打造“省级中心镇”建设,努力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实施移民建镇战略及造绿、亮灯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提高了小城镇的居住品位和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做好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加大对教育文化、卫生保障等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社会稳定。在省政府“中心镇”动态考核中,该镇名列济宁市22个“省级中心镇”第五位、邹城市第一位。

信访工作

邹城市看庄镇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加强网络建设,规范工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建网络,健全工作体系。建立完善了信访办、民情恳谈办、矛盾纠纷调解、司法所“四位一体”的信访联动机制,整合了信访稳定工作力量。各村成立由信访主任和信访信息员组成的信访工作调解小组。同时,镇聘请了31名消息灵通、关心社会事务,有一定威信的老党员、老干部和老退伍军人为信访联络员,建立起纵到底、横到边的信访工作网络体系。2007年及时上报信访信息120余条,就地处结率为100%。抓制度,规范工作行为。认真坚持领导接访和包案制度,每天安排两名党政领导成员到信访办值班接访。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制度、情况报告制度、交办和督办制度、调处和应急处置制度、联动联调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定期组织基层干部进村入户,认真排查不安定因素,今年全镇已排查不安定因素52条,及时排查解决信访苗头性问题34个。严格执行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规定镇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到村工作一律不得在村就餐,取消村级招待费,按村庄规模实行限额生活费。同时对通讯费、租车费统一了标准和范围,对超出标准的不予报销。今年1-9月份,共退回或作废不合理票据187张,涉及资金5500余元。释疑惑,解决热点问题。全镇统一制定了《村级组织管理规范》,严格落实“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会”制度,凡涉及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如集体资产管理、宅基地的分配、发展规划、征地补偿等,均要经“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会”审议通过后才能付诸实施,保证了村民对本村的大事都有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使决策过程变成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的过程。镇里建立了镇务公开中心,各村建起统一标准的政务、财务公开栏。对群众最关心的村集体财产、村干部工资、计生情况、水电费收交情况、财务收支、承包费、宅基地审批等问题,逐项、逐笔公开。各村设立“群众提问栏”和“回音壁”。“提问栏”不设限制,群众个个可以提问。有关部门负责人对群众的提问和建议尽快答复,能解决的马上解决,不能解决的尽快向群众说清楚、讲明白,做出承办承诺,解决情况和答复内容及时登载在“回音壁”内。

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树立“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理念,制订《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企业奖励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成立了招商引资企业“项目帮办”。先后引进外资项目23个,实际利用外资3200万元。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中心镇产业聚集区、民营经济园、大付楼民营经济园,着手规划了夏看民营经济园,组建了建材服务中心。目前全镇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达到790户,比上年增加199户,连续两年被济宁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单位”。

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全镇重点实施了蔬菜、林果、畜禽三大富民工程,初步形成了以优质土豆、大葱、大樱桃、优质蛋鸡为主导,以毛芋头、黄姜、韭菜、优质肉牛、波尔山羊为补充的农产品格局。全镇土豆、黄姜、大葱等蔬菜复种面积达到3.5万亩,全年蔬菜总产8.5万吨,总收入达6000万元,人均蔬菜纯收入过1500元。同时抓好邹城市大樱桃研究所建设,创产值800余万元。该镇还建立完善了“无公害农产品速测室”和“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成为邹城市重点扶持的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之一,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质量认证,被邹城市评为“产业结构调整先进镇”,被济宁市命名为“特色农业镇”。生态农业开发初见成效。坚持“生态立镇”,高标准完成淮太流域2300亩70万株的生态防护林建设,发展了千亩核桃园,全年新植速生杨、大樱桃等各类树木100万株,全镇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0.6%提高到12%。按照防汛、灌溉、固沙、护桥、吃水、养殖、行路、观光“八位一体”的设计标准,抓好付楼河生态经济带开发和建成河段的管护。全镇共新打机井58眼,大口井7眼,兴修水利设施13处,整地改土300余亩。

名胜古迹

黄山宋代罗汉造像位于看庄镇夏看铺村西的黄山西南麓,此处有一水层岩溶洞,当地俗称“罗汉洞”,是稀有的一穴双孔洞:其一孔朝东北方向深入,相传与位于黄山东北方向约8公里远的峄山洞穴相通;其二孔朝东南方向延伸,相传与位于黄山东南方向约10公里远的龙山洞穴相通。两个洞孔石壁上共雕刻着18尊罗汉像,其一孔一尊,其二孔17尊。18尊罗汉像在形象、神态、衣饰等方面均是同中存异,异中有同。罗汉像神态和颜悦色,栩栩如生。但又各不相同:或笑中有忧,或笑中含愁,或笑中存悲;或笑中藏怒。据考,18罗汉像并非一次雕刻,其中11尊刻于北宋年间,7尊刻于清代。宋代罗汉像旁有榜题文字记述其雕刻时间为“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清代刻像中还有一尊弥勒佛像,余六尊为罗汉像,旁边的榜题文字较长,多为善男信女姓名籍贯,末为“大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刻”。1985年,黄山十八罗汉造像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