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四川省电子地图 > 甘孜州地图 > 康定县地图 >
姑咱镇地图
姑咱镇相关地区地图:

跑马山

姑咱镇名胜跑马山位于康定炉城镇东南边。城依傍着山,山护卫着城。自古,跑马山就和山下的人有着不解之缘。跑马山处处美景浪漫,亘古就天设地造了这座公园。上山,恍如进入仙界,你会悟到中华西塞天外天。那真、那美一定会洗涤你的俗念,在跑马山公园,你定会感到,登上了灵山。跑马山公园的主要景观有:五色海、咏雪楼、吉祥禅院、凌云白塔、跑马坪、浴佛池、飞云廊、东关亭、观音阁。康定县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在1145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银、铅等。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为1000亿元以上。野生动物30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大熊猫、云豹、白唇鹿、小熊猫等40余种,在有川西云杉、冷杉等珍稀植物生长的茂密森林里,盛产着虫草、鹿茸、贝母、天麻、麝香等名贵中药材,康定境内河流纵横,水量充沛,以大渡河为中心的水力资源水能蕴藏量达33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7万千瓦,同时地热资源极为丰富,有“温泉城”之称。全县地处大雪册中段,境内山川纵横,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丰富绚丽多姿,融自然、人文为一体的旅游名胜景观。打箭炉自古多名胜,昔有十景:天都飞瀑、温泉浴月、双寺云林、仙海澄波、灌顶突泉、雅加银屏、郭达停云、子耳樵歌、四桥雪浪、乐顶梵音。解放后,县境旅游资源逐步开发,对外开放,主要有国家级贡嘎山风景区内的木格措风景区、跑马山风景区和塔公草原风景区。

康定县

康定县位于甘孜州东部。北纬29°39'~30°45ˊ,东经101°33ˊ~102°38ˊ。东与宝兴、天全、泸定、石棉县交界,南接九龙、木里县,西邻雅江县,北靠小金、丹巴、道孚县。东西最宽140公里,南北最长180公里,面积11422.75平方公里。康定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历史名城。古为羌地:三国蜀汉称“打箭炉”,唐属吐蕃;元置宣抚司;明置宣慰司,清雍正七年(一七二九年)置打箭炉厅;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改设康定府;一九三九年建西康省,设省会于康定;一九五○年三月康定解放,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至今。一曲《康定情歌》使康定名扬海内外。1990年底有人口96687人,其中城镇人口34301人,农村人口62386人;藏族54149人,汉族40052人,回族883人,彝族301人,余为蒙古、苗、壮、布依、满、瑶、白、土家、纳西等民族。姑咱镇广场古为羌地。汉隶沈黎郡。隋为嘉良地。唐县境东北部为中川、会野等羁縻州,属雅州;西部录于吐蕃。宋继之。元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明承元制,崇祯十二年(1639),固始汗在木雅设置营官。清康熙四二年(1701)清军平定木雅营官昌侧集烈之乱后,复设明正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简称“明正土司”)。雍正十一年(1733)置打箭炉厅,设同知。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为直隶厅,隶建昌道,三十四年(1908)改为康定府。民国2年(1913)设康定县,属川边特别行政区。1935年红军长征路经县境,在金汤建立苏维埃政府,在孔玉、新和、捧塔、三和、麦崩、前溪建立乡苏维埃政府。民国28年(1939)西康建省,省会设康定。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康定为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地。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仍为州府驻地。1990年全县辖7区、24乡、1镇、240个村、254个村民小组、10个居委会、57个居民小组。县府驻炉城镇,距省府成都366公里。

自然地理

康定县位于甘孜州东部。北纬29°39'-30°45ˊ,东经101°33ˊ~102°38ˊ。东与宝兴、天全、泸定、石棉县交界,南接九龙、木里县,西邻雅江县,北靠小金、丹巴、道孚县。东西最宽140公里,南北最长180公里,面积11422.75平方公里。康定县境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康定县境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大雪山中段的海子山、折多山、贡嘎山由北向南纵贯县进,将其他为东西两两大部他,东部为高山峡谷我,多数山峰在5000米以上,“天府第一峰”贡嘎山在县境东南沿,海拔7556米,峡谷高差3500米以上;西部和西北部为丘状高原及高山深谷区。

文化教育

康定县姑咱小学:姑咱镇位于康定县城南面,是甘孜州文化重镇,自古以来就是川藏贸易的主要市场所在地。据不完全统计,仅姑咱镇长年在外务工的人数就保持在1000人左右,占了全镇长住人口的10%左右,这自然留下了大批的留守儿童在家中。康定县姑咱小学姑咱镇中心,学校服务八个行政村、两个社区和省、州、县驻姑咱五十多个机关单位。由于教师关爱学生,教学质量较高,实施寄宿制后,附近六乡一镇的外出务工的农、牧民子女纷纷转入该校。现有学生880人,其中留守儿童52人,单亲家庭39人,孤儿5人。在这些留守学生中,藏族儿童占到了90%以上。一年级5人,二年级13人,三年级5人,四年级2人,五年级9人,六年级12人。他们的父母有的在成都、康定等地工作,有的远赴深圳、广州等地,还有的常年在山里工作,大部分家长一年回家一次,甚至有家长几年才回家一次。生存状况及分析这些孩子监管抚养方式大概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隔代抚养型(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抚养)、在校寄宿型(主要指中学生寄宿学校)、亲朋寄养型(寄养在亲朋家里)、独立生活型(兄弟姐妹独立生活)。
细致周到的学校:目前姑咱小学留守学生中仅一人住校,其余或在校外租房或寄宿于姑咱亲戚家。以五年级2班张俊杰同学为例,父母离异,父亲在成都打工,每年回家一次,母亲至今未回过家。他同爷爷奶奶在学校旁边租房居住,由于自幼孤苦,他早已经养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衣服自己洗,经常帮爷爷奶奶做饭,还到地里干农活。平时爷爷奶奶身体还算硬朗,所以对于小俊杰的照顾还是无微不至的。可是还有许多藏族的学生,他们是附近地区的山中牧民的孩子,他们同样选择的是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可是没有亲人照顾或者很少照顾,大都独立生活。而且经常在假期回到山中帮助爸妈上山挖药以维持生计。他们的状况更令人担忧。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是这些孩子面对的最大的生活问题,他们缺少的是父母对他们起居的照顾和抚养,这些是他们的监护人所不能替代的。教育状况及分析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是我们本次调查活动的重点。众所周知,家庭教育的缺乏是这些留守儿童面对的最大的困难,那么学校教育就应当尽力去弥补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而寻求一种最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是我们乃至全社会正在努力探求的问题。由于我们采取了家庭走访的调研方式,我们很容易发现了家庭结构长期的不合理给孩子家庭教育带来的毁灭性的破坏。家庭教育的缺乏首先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很大一部分的留守儿童存在性格孤僻、不爱与老师同学交流等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忧柔、无助、自卑、闭锁、空虚、寂寞、反抗、怨恨,亲情观念相当淡漠等状况,并且出现难于管教、违反校规、拉帮结派、任性放纵、反复无常等叛逆行为;在学业方面表现为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作业完成质量差,起码的学习习惯难于养成,对学习报无所谓的态度,并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等。其次家庭教育的缺乏表现为孩子课后学习无人辅导。与当今城市里兴起的学生家教、午托班等课后辅导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留守儿童平时课后作业无人辅导,假期更是处于无人看管的放任自流状态,作业完成状况令人担忧。这样的学习质量很难保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这又加重了这些问题。以三年级一班万伟同学为例,自幼由姥姥一人抚养,他虽然生活上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可是学习上却没有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平时在校期间有老师监督所以作业完成还算合格,而假期期间,他的作业没人辅导,一直没有动笔写过。作为监护人的姥姥是典型的藏族老人,根本没有文化基础,他们在姑咱租房居住,假期也没有其他形式的辅导。贪玩是他从小养成的的习性,假期经常在山上玩耍到很晚才回家。回家又是看电视动画,完全在假期阶段放弃了学习的任务。当被问及将来的计划时,他一脸茫然,没有多余的对未来的想象和憧憬。
对留守儿童的关心:通过对“代理监护人”情况分析发现,留守家庭中绝大部分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很少一部分由亲戚代管,可见隔代监护成了这一地区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尽管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子女,但是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很多的隔代监护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吃力“;而生活在亲戚家的则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相当冷漠,大多碍于情面而照顾。所以他们许多人很难从“代理监护人”那里得到很好的照顾更加别提是教育!我们猜测这也许是造成许多被调查的留守儿童很难相处,性格怪癖等许多心理上的疾病的原因。家庭教育是监护的重要部分,指父母在家庭内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它对人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有效,它可促使儿童的身心、品德、健康和智力得以正常发展以形成个性、个人理想和发展志趣。它本身是一种法定责任,应随着监护权的转移而转移,而事实上这一部分被无情地遗漏。但是很多“代理监护人”表示”只照顾生活,别的不管“,只有有所教代就可以了,这说明了孩子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而决大多数的“代理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只有极少数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的时候和照顾我的人说”,同时个别的孩子还认为监护人有过一些家庭暴力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及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这些教育部门目前主要是依靠学校教育来弥补。而我们在调查中从老师那里了解到,留守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不太好,他们对于学习缺乏一种长足的动力。我们都知道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父母物质上的奖励和口头上的奖励就是他们进步的原动力,可是他们却连这样的动力都没有。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的动力就更缺乏了,他们甚至不知道将来自己会不会继续上学,上学的目标就更模糊了,缺乏家长的指导使他们处于学习的无组织阶段。在学业上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不守纪律,某些不按时完成作业,作业中的错误不及时更正;并且有些留守儿童呈现出难于管教等特点,在班级管理中,很多时候他们成为班干部甚至班主任的“眼中钉”。学校生活中他们遇到问题很少找老师解决,这源自他们性格上的闭塞性。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代理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基本上没有任何文化程度,因此他们的职责主要在于监督子女学习,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控力。但是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这一关系事实充分反映:监护人本身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的家庭监督作用,影响了“留守孩子”自控力的形成,从而导致了学习成绩下降。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缺失给孩子学校教育带来的严重问题。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姑咱小学的留守学生管理制度是一个管理留守儿童的比较全面系统的制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很有帮助。在这个制度里,老师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老师做的是“代理监护人”的角色,他们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弥补亲情的作用。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就是老师不可能代替家长,特别表现在放假期间,这些孩子大都处于学习无人看管的状态,由于缺乏课外的辅导,作业也经常出现没有及时完成的现象,假期没有足够学习的成分,这样的学习状态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在与当地教育部门以及姑咱小学教师的交流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关于留守儿童管理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现摘要如下。管理留守学生关键要做好学校管理工作,而学校管理应当注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姑咱小学的许多制度值得其他学校的借鉴。姑咱小学首先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为每一位留守同学制定了一份联系卡,卡上注明了学生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家庭住址、是否寄宿等情况,对他们的成长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姑咱小学专门设立心理健康的课程,安排具有有经验的教师定期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学校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定期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等,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的同时,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了解自己生理的变化。在“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制度中,学生可以每星期免费与家长通电话聊天,让他们及时把自己的问题和难言之隐通报给家长。家长还要做到定期与班主任电话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多给孩子应有的关心。可以说老师对于留守儿童来讲是学校的父母,也是家庭的代理父母。因为老师不仅仅要负责他们的学习生活,还要负责他们的生活起居等各方面的日常生活,用学校里的关爱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馨的感觉。在姑咱小学“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制度中,学校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和和课任教师与各班的留守儿童结成对子,特制定“三个一”制度——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封信。要求教师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孩子的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我们认为老师的帮助应当在学校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班主任、任课老师等应当切实负责起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以慈母慈父的身份去教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和学习旅途。姑咱小学建立了“电话联系卡”制度,建立电话联系卡(家长的打工地址和联系方式),开通学校电话热线,要求外出打工的父母保持与学生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及时与学校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做到半个月能电话交流一次。对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心理健康加强帮助和指导。我们认为家长的关心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对于孩子的指导和鼓励是孩子身心成长的原动力,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要有更多的关心。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学校应当与家长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达成一致,或者学校、老师应当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加强对孩子家长的教导,让他们明白挣钱与孩子的未来哪个更重要。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近入学,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监护人问题。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但不少地方对这个文件贯彻落实不到位。公办学校不愿意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即使接收也要向农民工收昂贵的“借读费、赞助费”。建议教育主管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两为主方针”,公办学校要尽力就近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
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随着农民工的增多,农村的生源在减少,有些农村学校要合并,再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有条件的农村可以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以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姑咱小学对无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实施寄宿制管理,学校还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学校还定期的为留守儿童购买洗刷工具、定期为他们寝室消毒,同时学校还加强了这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上无微不至的管理。同时还组织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管理:辅导学生上晚自习、组织学生参加课余的体育活动——打篮球、打乒乓、围绕操场长跑等;还组织学生看新闻、看少儿节目,丰富了课余生活。使学生感受到了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快乐,不再感觉到离开父母的孤单和寂寞了。我们认为寄宿制管理不但唤起了学生的自信,激发了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更重要的是有了老师的管理和关怀,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性,丰富的课外生活也会让他们感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历史沿革

康定系汉语名,因郭达山以东为“康”,取康地安定之意,故名。藏语称康定为“打折多”,意为打曲(雅拉河)、折曲(折多河)两河交汇处。旧史曾译作“打煎炉”,后通译“打箭炉”,简称炉城。古为羌地。汉隶沈黎郡。隋为嘉良地。唐县境东北部为中川、会野等羁縻州,属雅州;西部录于吐蕃。宋继之。元置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明承元制,崇祯十二年(1639),固始汗在木雅设置营官。清康熙四二年(1701)清军平定木雅营官昌侧集烈之乱后,复设明正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简称“明正土司”)。雍正十一年(1733)置打箭炉厅,设同知。炉城东北面陡峻挺拔之山名“郭达山”;山巅有一箭杆高耸,所以又名“箭杆山”。郭达山又被视为康定睛雨表。山顶云收雾散即是天气晴朗的预兆,每当云雾弥漫,则必有雨,至,累验不误,故有“留间卜雨花”之誉。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为直隶厅,隶建昌道,三十四年(1908)改为康定府。民国2年(1913)设康定县,属川边特别行政区。1935年红军长征路经县境,在金汤建立苏维埃政府,在孔玉、新和、捧塔、三和、麦崩、前溪建立乡苏维埃政府。民国28年(1939)西康建省,省会设康定。1950年,属西康省藏族自治区。1955年,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90年全县6区、1镇、22乡。县治甘孜镇,距州府康定384公里,离省会成都742公里。“跑马溜溜的山,康定溜溜的城……”一首优美动人的《康定情歌》,使康巴高原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享誉海内外。

名族文化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表示我人虽离去,但我的心还留在这里。“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用丝绸为料的。上品“哈达”织有莲花、宝瓶、伞盖、海螺等表示吉祥如意的各种隐花图案。哈达的质料,因经济条件不同而异,但人们并不计较质料的优劣,只要能表达主人的—片良好祝愿就行了。哈达的长短不一,长者l至2丈,短者3至5尺。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贵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献哈达在西藏十分普遍,甚至人们互相通信时,也在信封内附上一条小哈达,以示祝福和问候。特别有趣的是,藏民出门时也随身带上几条哈达,以备在途中遇到久别的亲戚、朋友时使用。“哈达”在不同情况下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佳节之日,人们互献哈达,表示祝贺行日愉快,生活幸福;婚礼上呈献哈达,意味着祝愿新婚夫妇恩爱如山、白头偕老;迎宾时奉献哈达,表示一片虔诚、祈祷菩萨保佑;葬礼上献哈达,是表示对死者哀悼和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关于哈达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说是汉朝张骞出使两域路过西藏,向当地的部落首领献帛,古代汉族以帛为贽,象征纯洁无瑕的友谊。这样一来,藏族部落就以为这是一种表示友好、祝福的礼节,而月是从中原兴盛之大邦传来的大礼节,所以就直沿用至今。还有—种说法,说是古代西藏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带回西藏的,当时帛上有万里长城图案和“吉祥如意”字样。后来人们又对哈达的由来作了一些宗教方面的解释,说它是仙女身上的飘带,并以它的洁白象征圣洁和至高无上。康定县地处川藏咽喉,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教派,且以藏传佛教为主的民族聚居县,全县35座宗教活动场所中就有31座藏传佛教寺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各一座,其中藏传佛教教派齐全。康定县传统的佛教文化,构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藏传佛教传入康定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曾经受西藏政教合一的影响,宗教信仰早已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中。目前藏传佛教的红、黄、花、黑、白五个教派分布全县,而且寺庙建筑堂煌,在藏区有一定的声誉。
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藏传佛教有其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康定各寺庙的宗教节日和宗教活动,因教派不同和寺庙大小而异,但大体上也有相似之处。其中又以农历四月初八释加牟尼生日(浴佛节)特别隆重,这一天各寺庙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祈祷,因此这一天是康定人民的“转山会”、“春游日”。还有佛灯节(俗称园根会)农历10月25日是黄教宗巴圆寂之日,格鲁派寺庙,如安觉寺在该寺所有墙头屋檐点上数以万计的酥油园根灯,光明闪灼如星桥火城,十分壮观,全城所有信徒都到该寺朝拜,康定人民又称园根会为“灯灯节”。宗教活动有念经、跳神,还有静坐修炼、入藏受戒、学经、考“格西”等,此外还要负责经典书籍管理,经文印刷,管理寺外群众请僧念经、天葬以及祈祷等。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尤其体现在文化和艺术方面。如各寺庙都有佛画(唐卡画尤为著名)藏经(大藏经很珍贵)寺塔、金石文物(海螺、佛塔)等,藏传佛教在藏族历史上和藏族人民心中占有不同寻常的地位,宗教对藏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南无寺,位于康定城南郊,是康定县境内著名的黄教寺庙之一,是康定人民过宗教活动和传统节日的游憩胜地。南无寺原名拉姆则寺,清朝乾隆皇帝赐名“南无寺”,因而扬名至今。金刚寺,为历代明正土司修建,经济基础非常雄厚,建设规模宏伟,属红教。其中一幅高30米、宽10米的巨幅唐卡画,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甘孜州一级文物。塔公寺,全名“一见解脱如意寺”,为萨迦派寺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文成公主入藏时在此暂住,摹拟携往拉萨的一尊释迦牟尼像留供寺中,因而塔公素有“小拉萨”之称,朝拜人络绎不绝,塔公寺的嘎.土登尼玛活佛是著名的藏学家。具有千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古刹——塔公寺,已被列入国家二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级旅游风景点。
厚重多元的文化资源:贡嘎寺,是著名的藏学者贡嘎活佛剃度的地点,属白教,贡嘎活佛的“真身”至今还在贡嘎寺保存。这样更增添了人迹罕至的贡嘎寺神秘感。贡嘎寺先后培养出不少有名望的喇嘛,如多生、志布汪布、贡嘎降措、志清汤东迦布、客志等。康定——“情歌的故乡”。有厚重多元的文化资源,概括起来康定丰富多彩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遗留在大渡河沿岸的石棺葬文化;二是遗留在贡嘎山麓的高碉文化;三是复杂多元的语言文化,比较典型的鱼通语、木雅语;四是因地域而形成的迥然不同的服饰文化;五是古老的民风民俗;六是寺庙乐舞及建筑文化;七是具有现代色彩的大众文化,校园文化等等。康巴是歌的海洋,而康定的“歌”又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享誉中外的“康定情歌”、粗犷高昂的木雅山歌。情浓质朴的雅拉山歌,婉转悠扬的子耳樵歌都会使人沉醉欣然……古往今来,许多朝廷命官或是藏族的高僧大德,以及汉族的文人墨客,都在康定留下了他的足迹或传说,如雍正年间的果亲王,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在康作纪游诗:蹬道撑百艋,溪声碍九折。放月欲披裘,移得海门潮。此外,川剧艺术家陈书航,舞蹈艺术家戴爱莲也曾在康定作过精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