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乡地图
三合乡相关地区地图:
民风简介
三合乡民情淳朴、人际资源丰富。全乡共有农户2288户,8252人(男4258人,女3994人),共有劳动力4210人。全体村民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2613人,占总人口的31.7%。现有在校大中专学生78名,在南方城市经营打工的村民有70名。三合籍担任过副县级以上领导者有21人,从事工业、建筑、商贸、服务等行业的知名人士和商贸有18人。三合籍人员分布各地、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资源。
发展思路
解四难,1、行路难。一是通过动员群众投工投劳或以劳折资,已对全乡8个村47个社的公路进行了维修整治,基本保证了全乡公路畅通,无交通事故发生。全乡有6个村被确定为通村公路建设项目村,目前已有3个村,长12公里的村道路正在建设之中。2、上学难。全乡教师98人,享受“两免一补”学生1620人,改建校舍五处,面积达2100余平方米,全面落实了“一费制”,确保了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3、看病难。一是对乡卫生院进行了改造,在今年底明年初将完工投入使用;二是2007年全乡农村参合率达85%以上,有效地解决了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4、饮水难。全乡通过争取红层找水项目,已打井153口,解决了1600余人的饮水难。全乡有6个村启动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目前已全面竣工,正接受验收。
行政管辖
村组及自然村落三合乡境辖三合、花王、杨庄、十里铺、高家、谢家、西曹、白家渠、义龙、齐家、武家、巷刘、北刘、后泉、赵山、畏山16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66个自然村。三合村委会辖三合1个自然村。畏山村委会辖武家山、屈家窑、马鞍桥、上场村、老沟、南山村7个自然村。赵山村委会辖西山、上原、方家村、营址壕、尧科、新村6个自然村。义龙村委会辖义龙、赵家、新民村3个自然村。齐家村委会辖齐家、西南庄、槐树陵、套刘村、义和村、王家窑、贾家村7个自然村。武家村委会辖武家、邢家2个自然村。谢家村委会辖谢家、郭家、北窑、马家、双庙、王家、原家7个自然村。高家村委会辖高家、李家、上埝3个自然村。西曹村委会辖西曹、东曹、双合、赵家4个自然村。后泉村委会辖井家、汪家、雷家、东孙家4个自然村。巷刘村委会辖巷刘、西孙家、周家、岳家4个自然村。北刘村委会辖北刘1个自然村。花王村委会辖花王、县西、东蔡梁3个自然村。杨庄村委会辖杨庄、张曹、韩家、原家(罗家庄)、忽家、陵上6个自然村。白家渠村委会辖白家渠、西蔡梁、河南村3个自然村。十里铺村委会辖周家、李家、辛庄、徐家、解家5个自然村。
行政管辖
三合乡共辖10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1个集体农林场,6个农业综合开发区,有14个乡属单位及驻乡单位。乡党委、人大、政府班子健全,设党委1个,党支部17个,共产党员573名(其中:男487名,女86名)。党、青、妇、武装、工会等基层组织健全。文化、教育、卫生、农机、水电、农林、畜牧、粮食、公安、司法、计生等部门设置齐全,各基层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扩大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所辖行政村
三合:三合乡地处山东省临沂市西南部,全乡面积48平方公里,辖43个自然村,43个行政村,39000人。任皇路金庄村大吴皇路吕皇路东小店村河西村刘庄村,邱皇路邵皇路栗皇路胥河湾李河湾韦河湾赵河湾,刘岗子村任河湾村南头村圩子村顾庄村赵村村厂东村,斜沟村王堡村村前周村尤堡村后周村大杨树村,后田营村北头村崔桥村西秦庄村前田营村李田营村常庄村,邵庄村陶庄村东王庄村尤庄村东秦庄村刘皇路村,双庙后村小吴皇路村西小店村
旅游景点
三合乡是蒲城县文物重点乡之一,有古墓葬13座,古遗址8处,寺、观、庙、祠9处,出土文物19件。古墓葬主要是唐宪宗景陵、唐让帝惠陵、云麾将军李思训墓、凉国公主墓、代国公主墓、金仙公主墓、三太子(惠庄、惠文、惠宣)墓、王贤妃墓,有清代宰相王鼎墓等。寺、观、庙、祠主要是仙台观、周氏祠堂、石佛寺、屈氏祠堂、显圣庙、李家祠堂、赵公祠、三皇宫、睡佛寺。古遗址程家村遗址、营址壕遗址、桥陵东华门遗址、垫盖王家遗址、长乐坡遗址、李家村遗址、桥陵内坡城垣遗址。出土文物秦云纹瓦兰、汉粮仓、汉陶仓、汉铁锛、汉铁铲、汉铜镜、汉钱灯、北魏铜佛像、唐景陵花方砖、唐钱剪、唐陶俑、唐铁斧、金柿形陶盆。地面文物有云麾将军李思训墓碑,碑文系唐代书法家李邕所书,行书,笔势挺耸,名驰海外。《续书评》称:“其书如华岳之峰,黄河一曲。历史人物包森,原名赵宝森,三合乡义龙赵家村人,抗日名将。周爰诹,三合十里铺周家村人,清代翰林编修。
文教卫生
三合乡文教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现有乡办中学1所、村办小学10所,全乡共有教职工93名,其中:具有初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78名,可保证全乡1800名学生就读。现有乡文化中心一处、乡村文化活动室18个,图书室、阅览室12个,可满足全乡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现有中心卫生院一处,村级卫生医疗门诊7所,共拥有医务人员28名,拥有床位20个,设备齐全,可保证全乡及就近群众就医。信息网络开通,通讯、广播、电视设施配套,达到了村镇建设“四化五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