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省电子地图 > 南通市地图 > 海安县地图 >
海安镇地图
海安镇相关地区地图:

人口民族

1943年,紫石县(今海安县)总人口17万人。1948年3月,48.5万人。1949年约61万人。1956年70多万人,1959~1961年,出现负增长。1961~1971年,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1967年,自然增长率28.9‰;1972年全县总人口88万多人,此后实行计划生育,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1992年为7.9‰。全县总人口98万多人。1997年,全县总人口99万多人,自然增长率1.7‰,此后人口增长控制在1‰以内,并出现负增长。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95.8万人左右。海安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近880人,是全国、全省人口最密的县之一。海安县绝大多数为汉族,有极少数为回、蒙、苗、壮等18个少数民族。

海安方言

海安方言的语言根基,上海财经大学汪如东先生的著作《海安方言研究》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特别是他对积20多年之努力收集的5000多个海安话词汇进行分类列举,给许多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字工作的同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仔细研读会发现,其对海安方言语言根基的形成尚欠深入的剖析,这里笔者想粗略的作点介绍。众所周知,海安方言隶属江淮方言区。江苏境域被长江、淮河两条大河分为三块,而这三块大地正好各有一个自己的方言区。大体上说,长江以南是吴方言,长江以北至淮河两岸是江淮方言,淮河以北约一百公里以外是北方方言。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这是地理环境使然。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己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滞于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江苏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居南北之中,受南北方言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演变为江淮方言区,进而横亘江苏中部,使全省成为三个方言区。认真研究江淮方言区的语言特质,又可以分扬淮片、南京片和通泰片。从商周两代开始,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向东、向南两个方向发展。现今江苏方言的分布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的。华夏族向南发展,从关中、中原出发首先到达江汉流域。《诗经》国风中《周南》有《汉广》,《召南》有《江有汜》,都是江汉地区的诗,可以称为“楚风”,说明殷周之际那里已被视为诸侯国之列,语言文化已经华夏化了。周初周公旦曾率军东征,战胜东夷,但是南面今江苏安徽境内的徐夷、淮夷仍很顽强,曾多次与周互有攻伐,战争使敌我双方进行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到春秋时期,徐夷、淮夷才被吴国征服,今江苏全境几乎全被吴国所有。这时吴国与中原诸国关系密切,与蛮夷各族一起共同接受华夏文化。春秋《左传》记载的“秋,公会卫侯、宋皇瑗于郧”,就是对这种密切关系的真实记载,而“郧”,即是今天海安的立发桥。吴侯会卫侯、宋皇瑗于海安立发,说明当时海安已成为吴国与中原诸国密切交往的要冲之地。而海安人的语言从那时起就既受吴语的影响,又受中原华夏文化的灌输。东周以后,楚国向东扩张,吴楚连年战争,虽然楚国失败,但是由中原入楚的先进文化却因战争的缘由更多更快地传入吴国,加速吴国烙上华夏印记的进程。这时吴国与中原内地的往来更多,公子季札出访鲁、齐、郑、卫、晋诸国,表现出很高的华夏语言文化修养。晋国助吴攻楚,派去战车队,教以战法;齐国军事家孙武到吴国帮助训练吴军;齐景公还把小女儿嫁给吴王阖闾的长子;孔子的弟子子游是吴人,曾在鲁国任武城宰,另一个弟子子贡是鲁国人,则多次游说夫差、勾践之间;此外,楚人伍子胥奔吴,过江时渔父唱歌交流示意,这表明南北语言可通。还有文种、范蠡也是楚人,他们到越国做官,出谋划策,语言上也没问题。所有这些都表明吴越两国已放弃原来的蛮夷语言,成为与楚方言相近的华夏语的一个方言。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中心开始东移,楚语对江淮地区的语言影响就更大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处于分裂状态,战争频繁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中原士民纷纷避乱南迁,江淮和江南地区受到中原汉语的冲击,以致江淮之间逐步演变为江淮方言,甚至扩大到南京、镇江一带。再后来,南京先后多次成为全国的都城,其语言在北方洛阳人南迁南京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类似洛阳话的通语,即后来的官话。到了明代,南京又成为帝王京邑,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南京话就因之取得官话的地位。而江淮地区与南京紧密相连,因此江淮方言也就受官话的影响而形成上江官话与下江官话。海安地处长江之尾,在江淮方言区扬淮片、南京片、通泰片中隶属通泰片。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一书将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1978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海安方言归入江淮方言泰如片;1998年出版的《江苏省志.方言志》把海安方言归入第三区通泰片。不管怎么说,海安方言始终与江淮方言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人说,海安人从北京坐火车到扬州,一上火车就像到了家一样,因为海安话与扬州话本质上是一致的,海安人与扬州人、泰州人语言上交流没有障碍。海安方言既然隶属江淮方言,并且是下江官话,其语言自然大多可用书面文字表述;而其语言特质也就更接近于官方话,有的在古汉语中就可以找到依据。海安方言有些词语,外乡人一听,云里雾里,不知何意。但若仔细推敲一下便会发现,原来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古语。时至今日,海安方言中还保留了许多较为古老的上古、中古的语言、词汇。如:杲(gǎo)昃(zī)。杲昃可以说是海安方言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词语,它的意思是指“东西”。古代称日出之处为“杲”,日落之处为“昃”。《文心雕龙.物色》曰:“杲杲为日出之容。”而《说文》则曰:“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因此太阳东升西落,喻为“杲昃”相连,可借指东西方位,再引申为物事意义的“东西”。所以海安人说“什的杲昃”就是“什么东西”,并不土。再如“釜冠”。海安城乡所有老百姓都称锅盖为“釜冠”。古汉语中“釜”是指锅子,冠是指“帽子”,由“帽子”引申为“顶”或“盖”,因此锅子的“帽子”就是“釜冠”了。海安方言的深厚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一斑。此外,海安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称谓,也可以看出悠久的文化色彩,比如:妈妈:在海安方言中,“妈妈”读作“māmā”,指的是母亲;如读作“mama”,则指的是伯母(伯母与母亲平辈);如果读音儿化,读作“mǎmer”,则是丈夫对妻子的呢称;若后面再带点尾声,读作“mǎmergǎ”,那就是对女人的蔑称了。爹爹:爹爹在海安方言里不读diē而读diā,辈份则增加一辈,用以称呼祖父辈的人。细、大:海安方言中通常将最小的称为“细”,如“细姐”(最小的姐姐)、“细哥”(最小的哥哥)、“细舅”(最小的舅舅);也称最大的为“大”(tou),即不读“da”而读“tou”,如“大(tou)爹”,用以指排行第一的中老年男人……,当然,海安境内的方言也略有差异。总体上是操下江官话,但实际上因地理位置的不同,还是可以分为四类,即海安话、东路话、南乡话和下河话。东路话中又因李堡、角斜历史上有启海移民而操吴语,进而形成当地人能说两种话的现象。海安县城居民大多说海安话,并以县城为中心,向东、向西辐射15公里左右的扇形区域构成方言小区。其他方言有向海安话靠拢、再向普通话贴近的趋势。下河话受海安话影响较明显,南乡话次之;东路话较稳定,向海安话靠拢的速度相对比较慢。海安方言虽有特殊称谓的差异,但总体上语言、词汇仍沿袭江淮方言区的语言特质,因此与扬泰方言非常融洽。这就是今人捧读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常可以读到类似海安话句式的缘故,而许多外地人真正接触听懂了海安方言也觉得不土的根本原因。海安方言举例,爷爷-----嗲嗲外公----葡嗲嗲伯父---大大,姐姐---假假哥哥---锅锅妹妹------眯子,我跑啊跑啊跑还是没有追到她——偶溜啊溜啊溜蛤四不曾拴到她!,不得了,水泼出来了——没得命,水斧出来溜!,这件衣服是我自己缝的——这千衣上四偶丝嘎饺的,你吃饭了吗?——你各曾7帆啊?,睡觉——猴皋,受苦——挨稿,晚上—雅里(夜里),东西-------杲昃(gǎoze,口语中讹音为gǎozi,杲,太阳刚上树梢,代表早上,是为东;昃,太阳在西),看什么东西呀——望神尼杲昃啊,很早——老早八早,很大——无大不大,嚣张---老象(老相),罗嗦-----穷咀(嚼蛆),很-----...的没的命,小板凳——爬爬凳,什么东西----什里搞子,吃饭了吗----额成吃嘎,一下子——一哈头,刚才——先老儿,拖鞋---嗒嗒儿,脖子---井刚(颈干),丈夫---孪强,老婆----女将或马马儿,没办法——么得八发,螺蛳----乌裸儿,锅盖----釜冠("釜"是锅,有成语"破釜沉舟",冠就是帽子,锅盖就是锅的帽子),螃蟹-----旁海,回家------嘎去(家去),聊天——搭寡,明天见---门淘见,吃晚饭---床牙饭,吵架---刚丧,死相---死刑样子,到你家玩---到里嘎耍仔,温开水----闷汤咽,小男孩:细拿宝(细拿褓,细是小的意思,"拿褓"是骂小孩的话,意思是夭折后拿去埋了,还有"背锹","摆夭"都是骂小孩子的话.连起来就是咒小孩死了,要背上锹,拿上褓,把死掉的小孩摆在那,埋了),小女孩----小啊头(细丫头),费话多----穷嘴,吃东西----床倒头,摩托车——魔耷差,故弄玄虚——拿乔、拽,蛤蟆------癞保(癞宝),青蛙-------田鸡,蚯蚓-------湖仙,蜈蚣---百脚,小提桶——小亮子---小瓷亮,驼裸-----淘米的器具,汤普子-----热水烫壶,腊月子-----月亮,沙儿-----调羹,做什么==做什呢啊,瞎说==恰区(嚼蛆),笨蛋=二里不登的,短裤——裤头,烧水的罐子——汤罐,斧头——胎五,尺子——测,厕所——毛缸,鸟——恰儿,鸟窝——恰阔,鸽子——过子,鲫鱼——就鱼,黄鳝——长鱼,鲤鱼——花鱼,河蚌——活外,文蛤——差偶、欢子,臭虫——骚气娘子,猪要生了——猪子要哈,水开了——水透啊,粥溢出来——粥噗出来啊,流水——侯水,就是这样——秋搭样子,小心脚下——相咯脚的,就这么多了——秋大多,打架-----擒搞,瞎说--活嚼大头蛆,女儿——阿头(丫头),儿子——小火(小伙),是的——恩拉,美国——米国,去哪儿——上哪爱去啊,不上路子---吾儿禄山

经济概况

工业:工业生产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机械工业居全省县级市前列,丝绸工业、勾针衣闻名国内外。100多个工业产品先后获国家、部、省优质产品称号。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经过改革、创新,工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尤其是21世纪以来,工业生产连续65个月保持15%以上增速,连续33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2004年坚持猛攻项目投入,着力培大扶强,工业经济保持高位增长态势,经济效益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工业总产值310亿元,年净增100亿元,实现增加值44亿元、销售收入295亿元、利税12.5亿元,分别增长25.4%、51%、43.2%。工业投入45.7亿元,增长115.2%,500万元以上项目290个,比上年增加132个,亿元企业40家,比上年增加13家。工业用电量增幅位居全市前列。“鑫缘”牌真丝绸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实现南通市零的突破。建筑业施工产值95亿元,获白玉兰奖6个、扬子杯奖1个。水泥、机械、曲轴、白厂丝、双钱色织布、变压器、卷板机、剪板机等均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农业:海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农业生产走在全省前列。早在1971年,全县生猪饲养量就达到“一人一头”,农业部调查组至海安采访,撰写《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调查报告》,发表在《红旗》杂志上。1981年蚕茧总产首次跃为全省第一。1978年后,海安人叩开农牧结合的大门,走出一条“种养加出”的致富之道,被国内经济界誉为“海安之路”。1984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海安的启示》,指出海安的路子对全国大部分县具有普遍意义。此后海安农牧副渔业发展迅速。1983年以来海安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40万吨以上,20世纪90年代,抛秧发展速度和面积列全国第一,誉为抛秧第一县。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省少有、全市唯一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弱筋小麦产业化开发获农业部成果展示奖。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73家“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中,获“中国湖桑之乡”称号,这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海安畜牧业、养蚕业迅速发展,1997年8月海安县被中国农学会评为“中国禽蛋之乡”、“中国茧丝绸之乡”。至2004年,海安蚕茧总产连续24年稳居全省第一位,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县级之首,“鑫缘”牌真丝绸成为南通市唯一的中国名牌产品。海安家禽饲养量从1996年以来一直稳定在4000万羽以上。2004年成功克服外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负面影响,家禽饲养量有所增加,禽蛋总产突破22万吨,比上年增加11482吨,禽蛋无公害标准综合示范区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区。海安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控毒河豚鱼养殖基地,亚洲最大的条斑紫菜育苗基地,中洋河豚无公害养殖被列为省级标准化示范区。
建筑业:海安经济支柱产业之一,20世纪80年以来得到长足发展。1979年7月,海安建筑队伍开始赴新疆独山子施工,首次有组织有规模到县外施工。1985年后开始跻身国际建筑市场,在苏联、约旦、科威特、伊拉克施工。1991年,承建的北京天文台望远镜观测室荣获全国建筑业最高荣誉鲁班奖,这是海安夺得的第一块鲁班奖。1991年,海安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至2003年先后获10多块鲁班奖。进入21世纪,海安建筑业实现新的突破,2004年,建筑业施工产值95亿元,获白玉兰奖6个、扬子杯奖1个。苏中建设集团股份公司先后两次被评为江苏建筑企业综合实力20强第二名。
第三产业:三产服务业日趋繁荣。2004年实现三产增加值38.3亿元,增长13.4%。服务业投资额9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亿元,增长17.2%。新型流通业态势头良好,市场成交额稳中有升。

地理形势

全县均为平原地带,地形坦荡,河道稠密。通扬运河、串场河以东为河东地区,是苏北滨海平原的最高处,为海相沉积物盐碱地区,海拔3.6~5米,成陆距今4600~20年历史,愈往海边成陆愈晚。原北凌乡海拔3.5~4米,老坝港东部在3.5米以下。通扬运河以南以西地区为河南地区,是长江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古代长江口在扬州一带)。平均海拔4~5米。串场河以西、通扬运河以北为河北地区,属里下河低洼圩田平原区,北部南莫、白甸、墩头、仇湖、吉庆海拔1.6~3.5米,南部章郭、双楼、胡集、海安镇北部、古贲等海拔在4米左右,该地区土地肥沃。海安县境内河流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通扬运河以南属长江水系,以北属淮河水系。一级河7条:栟茶运河、焦港、北凌河、新通扬运河、通榆运河、如海运河(引水工程)、通扬运河。通扬运河为汉代开凿,吴王刘濞为获取盐泽之利,开凿了上官河、运盐河,也就是今天的通扬运河,是县内最古老的河流。二级河13条:串场河、丁堡河、新古河、红星河、姜黄河、滩河、沿港河、江海河。三级河56条,四级河465条。东西向骨干河道有:新老通扬运河、栟茶运河、北凌河;南北向骨干河道:串场运河、通榆运河、丁堡河、如海运河、焦港、曲雅河;里下河地区有东塘河、北洋大河、七湾河、西塘河等大河。海安属北亚热带海洋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冷热适中。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天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天寒冷干燥。海安年平均气温14.5℃。1月最冷,平均1.7℃。七八月最热,平均27℃。最高年份为1964年7月,气温达29.6℃。1953年8月24日,最高气温39.5℃,2003年7月极端高温则达39.7℃,创历史新高。海安年均降水1025毫米,79%的年份在800毫米以上。降水最多年份1991年,达1636.9毫米。夏季降水最多,占全年的47%,冬季最少占9%。最长连续降水日13天,降水279.5毫米,为1969年7月6日~18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48天,为1980年12月3日~1981年1月19日,冬旱。

风土人情

徐春荣出生于海安的一个木雕世家,祖祖辈辈以刻字、雕花为业,代代传承,世世钻研,及至徐春荣父辈时,已在海安木雕艺人中小有名气。徐春荣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又因刻苦自学画艺,《介子园画谱》中的梅、兰、竹、菊、山、石、瓶、架,熟至可信手拈来。不仅如此,他还自学了砖雕艺术,浮雕、圆雕无一不精。海安很多豪门望族的深宅大院,都留下了他的杰作。建国后,徐春荣进入海安刻字社,改行刊刻章印,国庆十周年国家轻工部举办“十年大庆艺术作品大展”,徐春荣精选了一块黄杨木料,雕刻了一幅《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浮雕,经过层层评选,被入选参展,成为他今生难忘的盛事。1985年,海安县政府以“修旧如旧”为原则重修韩公馆(韩国钧故居),筹建海安县博物馆,经海安文化局文物管理部门推荐,请已过花甲之年的徐春荣掌作,全权负责门楼门窗木雕配件和门楼照壁砖雕饰品的设计制作。徐春荣叹感于“半身雕刻艺术装点了豪门大户的宅院,如今精工细作为人民大众”,全身心地投入制作设计工程。徐春荣雕制的木质门序“二龙戏珠”超过了前人之作,补雕的二门角雕“弥猴蟠桃”可与原件媲美。特别是重建的照壁正中,镶嵌的一块直径可达一米的砖雕“松鹤延年”,挺拔俊秀的青松,神采奕奕的双鹤,如诗如画,古朴高雅;至今,前来观光的中外游客常常于此驻足观赏,摄影留念;这一以9块特制的罗底砖为雕件、耗时3个月的徐春荣砖雕作品,可称为砖雕中的精品。

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2082男11516女10566家庭户户数5402家庭户总人口(总)21941家庭户男11446家庭户女104950-14岁(总)74070-14岁男41380-14岁女326915-64岁(总)1341915-64岁男679615-64岁女662365岁及以上(总)125665岁及以上男58265岁及以上女674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