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则庙乡地图
海则庙乡相关地区地图:
建设发展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立足全局,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制定了"抓住机遇,强化基础,立足资源,加快发展,力争使海则庙乡由资源大乡变为经济强乡"的发展思路,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计划赶"十一五"末,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突破3亿元,乡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经济实力力争进入全县乡镇前列。
特色产业
海红果是晋、陕、蒙接壤区特有的一种珍稀果品,富含钙、铁、锌、钾以及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单糖、双糖和多种微量元素。根据光谱测试,每千克海红果含钙量高达2780毫克,是同等质量山楂的2.7倍,苹果的7.3倍,含钙量居水果之冠,素有“钙王”之美誉,所含钙不仅易被人体吸收,同时还可以促进人体对植物钙的吸收,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等功效。海红果在府谷种植历史悠久,总面积达3万亩,但在深加工方面却相对滞后,县内虽有几家初加工企业,可大都属于手工作坊式生产,成本高、技术含量低、包装落后,市场销路不畅,严重地制约了该项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将这一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委、政府将建设海红果深加工企业作为府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头等大事来抓。2008年,在西洽会上与天津环渤海集团公司签订了投资合同,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规模为年产海红果饮品2万吨,果脯2000吨,二期建设海红果果茶、果酒生产线。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县上拿出10万元专项经费,责成科技局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经多方努力,工程于2008年5月在海则庙乡沙尧则村破土动工,一期工程将于11月底建成投产,2008年,全县的海红果即可实现就地加工转化。此项目的实施,将全面推动府谷海红果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另一项支柱产业。
发展措施
2008年,府谷县海则庙乡为实现海则庙乡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制定了七项措施: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种养植大户5户;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石道瓦、孙崖尧村的扶贫建设任务;三是加快村组道路建设,扩大交通优势,重点抓好通村油路(水泥路)建设,力争实现通村公路砂石化目标,同时积极协助建好沿河公路;四是发展通信事业,建好全乡有线电视网络,让互联网贴近群众生活,为农村发展服务;五是大力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以清水川工业园区为依托,引进1—2个资源开发项目,打造经济强乡品牌;六是加强乡党委自身建设,建设文明、高效、廉洁型党政机关;七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建好1—2个示范村。
所辖村屯
寺畔村位于府谷县县城北部,距县城15公里,全村总土地面积7公里,四季少雨,年降雨量370毫米,无霜期177天。全村3个村民小组,93户375人,劳动力159人,总耕地面积1066亩,人均耕地2.8亩,200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00元,人均占有粮190公斤。寺畔村属2003年度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在县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重点村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绩。我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不搞单打一,而是选基础实施,生态建设,产业开发等重点项目,全面启动,综合实施。共完成投资3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5万元,群众自筹(包括投工投劳)5万元。拓宽硬化乡村道路3.9公里,改造通村道路3公里;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处,学校配饮水设备1套,解决52户204人及620名师生的饮水困难;架设低压抽水线路300米;加固淤地坝2座;完成退耕还林(草)1000亩;新修重点村标志碑1座。
党建工作
府谷县海则庙乡狠抓党建工作,以党建推动各项工作,收到良好效果。该乡先后制定出台了《村级组织和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切实加强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维修改造了贺家畔、王家墕等6个村的两委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保障了党员教育和群众培训活动的正常开展。该乡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同时,积极实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天桥则、贺家畔两个行政村的扶贫重点村建设;劳务输出累计1540人,增收750多万元;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6320人,参保率达88%;投资117.6万元完成了石道瓦、贺家畔、天桥则3个行政村的深井建设工程;投资22万元拓宽硬化了3.2公里天桥则村和2.8公里贺家畔村的通村公路;投资3.6万元新安装“小康通”无线电话107部,全乡电话总容量达到713户,大大地改善了通信条件;在青阳墕、尖堡则村规划实施“三位一体”的沼气池45个;协助完成330千伏变电站征、砍、拆协调配合工作,并引进府谷环渤海农产品开发项目。
煤炭资源
海则庙乡是全省闻名遐迩的资源富集区,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20多种,其中铝钒土、煤炭、高岭土、石灰石、铁矿、耐火粘土、膨润土等储量较为丰富,这些矿产资源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具有极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可为冶金、建材、化工、煤炭、机械、电力等行业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