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福建省电子地图 > 泉州市地图 > 石狮市地图 >
蚶江镇地图
蚶江镇相关地区地图:

品牌企业

扎实的西裤产业基础。蚶江镇共有30家西裤企业,年产西裤达4000万条,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引进高新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科技含量,正成为许多服装企业的战略发展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蚶江西裤企业纷纷加大技改投入,引进的日本自动拉布裁床、意大利全自动系列整烫机等先进设备和制造系统方面也取得新的突破。原创品牌进入实际性阶段,先后涌现出“威明”、“宝威”、“老人城”、“周织”、“威派”、“韦蓝琪”、“日和”、“爱乐斯”、“迪斯达”等在国内外享有较大声誉的名牌产品,其中“威明”、“宝威”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周织”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韦蓝琪”、“老人城”获得福建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消费者信赖知心品牌”。创新的市场营销方式。对传统的营销方式的创新,充分显示蚶江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创业之初企业大多靠繁荣本地的专业市场批发经商,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蚶江企业坚持“走出去”的步伐,1990年,随着政府组织企业到北京展销,取得了轰动的效应,首开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开拓模式,也叫响了区域品牌。此后,参加展销成了蚶江西裤开拓市场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企业充分利用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新型营销方式开拓市场,形成了集批发、零售、专卖、商场于一体的产品营销体系,营销网络四通八达。组织企业参加每年一届的“海峡两岸服装博览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沿革

1961年置蚶江公社。1984年改乡。1985年改镇。1997年,面积385平方千米,人口47万。

企业发展

蚶江镇将加快发展裤业集群板块,实现由西裤大镇向西裤强镇、名镇的转变。一是成立“蚶江振兴西裤业领导小组”建立党政领导与同业公会、企业家三方沟通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西裤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出台促进西裤行业企业发展的鼓励措施,形成有利于知名品牌企业入驻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创业环境,真正使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发展增长集约化。三是充分利用“石狮服装城”强大的市场辐射力,辟出专区设立西裤营销中心和形象店。加快以西裤为龙头的集纺织化纤、辅料生产、成衣制造为一体的园林式西裤基地的建设。鼓励企业参加各种服装专业博览会,全方位拓展国内外市场。四是筹集设立裤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建立蚶江西裤行业研发中心、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展销展示中心。力促“拼牌”、“威兰西”、“威明”、“宝威”、“周织”等品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等称号。力争“九牧王”等全国驰名商标企业入驻蚶江,共同发展壮大中国西裤产业。完整的西裤生产链。蚶江西裤业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形成一条以西裤加工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涵盖纺织、成衣加工生产、辅料、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相关企业达100多家,产值20多亿元,占蚶江镇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从业人员2万人。从成衣加工来看,以蚶江为中心的的西裤生产已成为石狮区域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正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西裤生产基地。从辅料配套上看,西裤所需的拉练、商标、衬布、纽扣、缝纫线、电脑绣花等都可在蚶江及周边地区进行生产和配套销售,各种西裤生产要素在蚶江及周边配套齐全。

辖地

辖蚶江、锦江、锦里、大厦、石农、石渔、莲东、莲西、莲中、石壁、东垵、洪窟、水头、锦亭、厝仔、古山、莲塘、溪前、青莲19个村委会。

经济发展

位于镇区东侧的省级高新技术园区——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狮园,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园区内已建成并投产项目17个,新引进项目21个,协议利用外资11亿美元,其中PK公司化工项目产品PTA是国内紧缺的纺织化纤原材料,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首期总投资金额3亿美元,技术含量高,项目带动面广,推动蚶江镇石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使蚶江镇由成衣加工、纺织、印染为主向纺织原料生产领域拓展。2004年1月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在北京举行授牌仪式,蚶江荣膺“中国西裤名镇”称号。蚶江西裤企业凭着独有的区位优势和市场资源的充沛,充分发展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形成一定的规模,相关企业达300多家,产值20多亿元,占蚶江镇工农业总产值的50%。与开发区相依托的石湖港是国家一类口岸,与台湾台中市最近点仅相距102海里,是海峡两岸“三通”的主线港,华南地区国内集装箱枢纽港,是泉州湾中心港区。该港池水深15米,主航道水深14米,常年不淤积,避风条件好,是难得的天然良港,在港区4000米海岸线上可规划建造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3个,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万吨级和3.5万吨级泊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5万吨级泊位2005年8月前建成投入使用,港区先后引进中海、中运、天海等多家世界著名船务公司,已开通到园区内沿海各大港口及世界各地港口的航线。成为“泉州港中心港口”和华南地区国内集装箱枢港。

市场建设

清乾隆年间,蚶江镇商业经济繁荣,泉州、惠安等地商人在此开设郊行、商行、货栈。市场设有五谷墟、牛墟、盐墟、卖鱼街,染坊、油坊、磨坊、旅舍、饭馆随市而建。主要集市如五谷墟、牛墟、鱼墟、盐市等,交易场所简陋,或露天交易,或占街为市。直至民国时期,此况未改变。50年代,镇区建有菜市场。80年代蚶江五谷市场恢复发展,形成一定规模的集市。1992年,在原镇政府旧址兴建蚶江新市场,是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综合贸易场所。1994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人文

蚶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海滨风光旖旎,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海上航标”宋代六胜塔和唐代林銮渡。宋元时期,蚶江是“光明之城”、“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泉州)的门户,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