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南省电子地图 > 大理州地图 > 祥云县地图 >
禾甸镇地图
禾甸镇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状况

禾甸镇耕地宽广,有可耕地面积50199亩,主要以烤烟、蚕桑为经济支柱产业。禾甸镇处于东风水库和许长水库下游,水资源十分丰富,农业发展潜力较大,是祥云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祥姚公路、禾庄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田间沟路交错,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镇内有县镇中学各一所,小学44所,在校生6078人,教职工367人,基本实现“普九”义务教育。有镇卫生院1所,村合作医疗站12个,有线电视覆盖10个村委会,全镇社会文化公益事业蓬勃发展。全镇以烤烟、蚕桑、生猪养殖、劳务输出四大经济支柱主产业为龙头,全镇年种植烤烟16000多亩,产值达2200多万元;蚕桑种植24342亩,产值达13000多万元;生猪养殖出栏30000多头,产值40000多万元,劳务输出收入1000多万元,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20000多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05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00多元,粮食总产2000多万公斤,人均有粮426公斤。

资源环境

禾甸镇位于祥云县东北方,全镇国土面积305.88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积286432.5亩,总耕地面积50177亩(其中:水田38059亩,旱地12118亩),人均耕地1.07亩,主要种植水稻、烤烟、蚕桑、玉米、亚麻等作物。镇内有新兴苴、许常两座大型水库,小型水库若干座;小坝塘上百座,有水面面积38059亩,有禾米河流经境内。禾甸镇生物资源丰富,植物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核桃、竹类、桉树等;野生药材主要有:防风、刺黄莲、首乌;野生动物主要有:穿山甲、雉鸡、锦鸡、麂子等。境内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林下野生菌、松茸等可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另外还有许多含丰富矿物质的山泉可待开发。禾甸镇从90年代起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利民工程,全镇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81678.73亩,森林覆盖率接近60%。对农业种植,经济果木栽培、野生菌加工、火腿加工、煤炭企业、桑条加工企业等给予优惠扶持,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小煤窑进行了关闭整顿。禾甸的生活、生产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人口民族

全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89个然村,11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627户,总人口47321人,其中农业人口46809人,占总人口的99%,非农业人口512人,占总人口的1%,世居白、汉、彝、苗、傈僳五个民族,其中白族39166人,占总人口的83%,彝族1272人,占2.7%,苗族119人,占0.25%,傈僳族123人,占0.26%,人口密度154人/平方公里。

资源环境

禾甸镇镇内有新兴苴、许常两座大型水库,小型水库若干座;小坝塘上百座,有水面面积38059亩,有禾米河流经境内。禾甸镇生物资源丰富,植物资源主要有:云南松、华山松、核桃、竹类、桉树等;野生药材主要有:防风、刺黄莲、首乌;野生动物主要有:穿山甲、雉鸡、锦鸡、麂子等。境内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林下野生菌、松茸等可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另外还有许多含丰富矿物质的山泉可待开发。禾甸镇从90年代起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利民工程,全镇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81678.73亩,森林覆盖率接近60%。对农业种植,经济果木栽培、野生菌加工、火腿加工、煤炭企业、桑条加工企业等给予优惠扶持,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小煤窑进行了关闭整顿。禾甸的生活、生产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基础建设

1、水利: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3.99万元,新建小水窖、小水池149个,三面光沟2807米,新增蓄水43万立方,建成高稳产农田2000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4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亩。全镇有高稳产农田24969亩,有效灌溉面积33127亩。2、五通情况:全镇除大营村的世伯么、李子箐两个自然村未通电和公路外其余87个自然村都已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程控电话3180户,闭路电视6700户,占总户数的55.33%,农村用电量702万千瓦时。3、能源建设:建有沼气池573户,完成“一池三改”1285户,有小水窖855口,安装太阳能656户。4、集贸市场:建有综合市场1个,大牲畜市场1个。5、街道情况:集镇主干道已全部实现了硬化,道路排水通畅,路灯装备齐全,基本实现了街道绿化。6、环卫设施:有公厕34个,垃圾坑15个。文化教育,禾甸镇学生宿舍,禾甸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社会办学,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了基础教育成果。禾甸镇有县办中学1所,镇办中学1所,在校生1948人,教职工101人;小学15所、教学点17个,小学校舍面积33354平方米,在校学生4729人,教职工20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普及率100%,升学率100%;幼儿园16所、6个幼儿教学点,教职工59人。全镇2所中学、15所村完小远程教育设备配备齐全。2006年4月新建禾甸完小“中日友好侨心楼”,校舍面积754平方米,总投资51万元。2006年全镇共建有1个镇级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室、15块篮球场、1个镇级图书室和7个村级图书室、1个镇级党员活动室和12个村级党员活动室,并成立了16个文艺宣传队。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和精神生活。同时,积极组织开展“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作,2006年全年共放映电影500场次,不但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对于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政策,维护禾甸的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色产业

烤烟、蚕桑是禾甸的两大特色支柱产业。2006年,禾甸镇种植烤烟13750亩,烟叶产量201.32公斤,实现产值2100多万元。烤烟特产税是禾甸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2年禾甸被评为“烤烟生产一等奖”。禾甸境内有禾甸、下赤两个烟叶收购站,2006年共收购烟叶201.32万公斤,烤烟已成为禾甸的一项经济支柱产业。多年来禾甸镇各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协调力度,努力克服干旱缺水等各种不利因素,牢固树立烤烟富民、富镇的思想观念,着力抓好科技兴烟措施的全面落实,努力培育烤烟生产基地,稳步壮大烤烟产业,始终把烤烟生产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头戏抓好抓实,在水改旱轮作、农家肥堆捂、预整地、移栽、揭膜、中耕管理等技术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提高了烟叶的产量和质量,使禾甸的烤烟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蚕桑是禾甸的新兴支柱产业,是禾甸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禾甸从1998年试种植蚕桑,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以后逐步推广发展,到2006年已发展到24820亩,基本形成了下莲、大棚、上赤、茨芭、新兴苴、和温水、新泽、黄联两大蚕桑带。全镇有蚕桑工作站一个,蚕茧收购站两个,多年来,禾甸镇通过加大科技宣传力度,强化管理意识,加大桑区水利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桑叶产量、质量和养蚕水平,有力的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使广大桑农切实得到了实惠。2006年养蚕户3444户,养蚕张数18700张,产茧量77.29万公斤,总产值2177.28万元,被评为“鲜蚕茧收购工作三等奖”。

农村经济

2006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52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5048万元,比上年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609万元,比上年增长21.29%;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595万元,比上年增长19.9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7.32%、9.94%、32.74%。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58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5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51万元。,禾甸镇历史上称禾秀、禾丰。总面积306平方公里,境内四面环山,是典型的“四山包一坝、中间一条河”的高原中山断盆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东边最高峰野猫山海拔2886米,东北最低点清涧美水库海拔只有1973米,禾米河为主要河流,流经境内18公里,注入鱼泡江,西部的莲花湖为县内最大的自然湖泊。全镇有人口47000多人,其中83.5%为白族,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乡镇。禾甸,她有着和平、吉祥的名字,世居的白族儿女心地善良、纯朴,有着诚挚的爱心和勤劳的双手。出土的西汉石棺墓群、明清时期的火葬石,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万寿持和城塘观音山,说明禾甸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禾甸镇耕地宽广,有可耕地面积50199亩,主要以烤烟、蚕桑为经济支柱产业。禾甸镇处于东风水库和许长水库下游,水资源十分丰富,农业发展潜力较大,是祥云县的粮食主产区之一,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祥姚公路、禾庄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田间沟路交错,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