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城镇地图
华城镇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社会经济:华城镇是五华县内三个中心镇之一,是国家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也是全省273个中心镇之一,是五华县人口数量大、经济实力强、文化底蕴深、工农商并举、区位优越的镇。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6.0222亿元,工、农、商各占1/3,工商税收899.5万元,镇级财政收入626万元,城乡居民储蓄近4亿元,农村人均收入3598元。农副产品生产的主要基地有绞股蓝种植、果蔗种植、油茶种植和腐竹加工基地,并形成了“种豆——腐竹加工——养猪”的特色生产模式和订单农业。现有五华县经济开发试验区和镇经济综合开发区各1个,现有较大规模企业有环兴电力器材厂、陶瓷原料厂、玻化厂、电脑厂等企业10多家。华城镇将建设成为五华县北部商贸、物流中心,以发展劳动密集与资源密集工业、文化旅游业为主的省级中心镇。:下图是华城2010-202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工业集聚:五华县经济开发区落户于华城镇西,规划面积1000亩,目前已开发200多亩,有14家企业落户,年产值过亿元。兴(城)华(城)合作示范区沿国道G205规划,目前该区内有110KV变电站一所,3万千瓦垃圾发电厂一间,已落户企业有兴宁市雄鸡油漆化工有限公司,兴宁乐仙石粉厂等,意向落户企业达6间,投资额1.35亿元。
基础设施
华城镇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日前基本的路网架构已经形成,交通设施配套齐全;供电供水设施全面配套;已实现村村“五通”,邮政网点能满足城乡居民需求。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配套完备,全镇有幼儿园91所、小学45所、初级中学4所、高级中学1所(五华中学)、职业高中1所、省级成人技校1所;有二级乙等医院1间。领导分工
卢国基同志(党委书记、人大主席)负责镇委全面工作和镇人大全面工作;邹志轩同志(党委副书记、镇长)负责镇政府全面工作;胡育灵同志(党委副书记)分管党群、计育和卫生工作;陈军华同志(党委委员、副镇长)分管农林水工作;徐伟权同志(副镇长)分管财贸、民政、生猪生产管理工作;张嘉祥同志(副镇长)分管国土、村建、环保、安全生产、政法、打假工作;胡高云同志(副镇长)分管教育、卫生、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叶晨曲同志(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分管纪检、监察、招商引资、工业园建设和来人接待工作;钟国畴同志(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依法治镇工作;历史文物
狮雄山塔:广东省政府列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狮雄山塔,坐落在华城镇塔岗管理区狮雄山南坡,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属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35.5米,生铁铸葫芦塔刹,属嘉应客家地区著名古塔,塔各层均开有拱形窗户通风采光,二至七层原设木棚。第三四五七层木棚和塔前参亭、雕象,由塔岗修缮董事会在马、羊两年募捐2万多元复建。塔身内砌有143级螺旋式砖阶通往七层。91年秋,五华县旅游公司拨专项专款筑第七层外围眺望檐的铁栏杆,以保障游客安全,让游人尽情鸟瞰客家古城风光。1997年5月塔遭雷击,经省查测批准:98年秋由当地政府修缮,广众识士积极捐资,99年9月修葺一新。同年在“狮肚”修建附属工程“狮堂”一座,供游人参观。长乐学宫:
景区简介:长乐学宫的建筑形制,按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风格建成宫殿式,座北朝南,左右对称,设有照墙,灵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东庑、西庑等,是嘉应五属中规模最大的学府之一。大成殿,由24条八角梅花石柱擎撑梁架,柱础为八瓣形须弥座式,斗拱雕花,重迭出跳,殿脊置雕塑双龙戏珠,门为扇门,窗为直棂或雕花窗。长乐学宫结构严谨,气宇轩昂,宏伟壮观,沧海桑田,几经变化,仍不减当年秀色。
古迹历史:长乐学宫,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为明代大型的古建筑群,是嘉应州(今梅州市)最大学府之一。建国后几经修缮,仍存建筑物有泮池、照墙、东庑、大成殿等。大成殿为重檐歇山琉璃瓦顶,阔5间,24.4米,进深6间,20米,殿高12米,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梁坊、驼墩、斗拱均精雕细刻。大成殿内石金柱高达9米,为国内学宫建筑中罕见。前檐卷棚上的诗词彩绘颇具特色。大成殿内奉祀有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塑像或牌位。殿前设月台,用望柱石板围栏泮池为半月形,中砌一石拱桥,用52块雕花石板围栏。1925年3月,由周恩来等率领的东征军主力第一团曾驻于此,并在此向广大民众宣传革命道理,组织五华学生运动,打击张谷山、陈卓人等土豪劣绅,鞭挞贪官污吏,推举教育界人士温其潘(屏南)出任县长,组建五华县民主革命政府。1984年10月公布为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概况:长乐学宫位于五华县华城镇城镇村十字街的五华中学内。
城隍庙:在中国,可以看到许多城隍庙,里面供着城隍老爷。每年,人们还会在特定的几个时间内去祭拜城隍爷,赶庙会。城隍爷究竟是什么人呢?它是怎样逐渐发展而来的呢?,古代传说守护城池的神称为城隍,它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它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老爷。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说它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睛,保谷丰民足。据史料文献记载,早在三国时,即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庙,其它地方并没有。后来,城隍庙才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却多重视它的作用,屡次给以加封。后唐末帝李从珂封之为王;元文宗又封及其夫人。城隍本没有姓名的,自宋代后多以殉国而死的忠烈封为本城城隍。《宋史·苏缄传》记载:“缄殉节于邕州,交州人呼为苏城隍”。上海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老爷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帮裕伯。据说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孙,元末进士,他在上海一带很有威望,明太祖多次请他为官,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为由加以拒绝。他死后,明太祖下招说:秦裕伯生前虽不为我臣,可死后要为我主城郭、守疆土,便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还有,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等等。无论是哪里的城隍,还是何人为城隍,它都是这一城市的保护神。
古迹总论:
华城古迹长乐宫,
雄狮古塔在城东,
西边有座城隍庙,
东征遗址落城中。
地方特产
新桥腐竹:新桥腐竹是精选优质大豆、山泉水,由传统手工工艺精制而成,味道鲜美,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及丰富蛋白质、氨基酸、果糖等,是美容和鲜嫩肌肤、延年举国寿的绿色食品。乌肚山咸菜:乌肚山咸菜,华城人的特色菜。
华城小教塘荔枝:华城小教塘荔枝素以细核、肉厚、汁多而闻名遐迩,畅销汕头、潮州、老隆、南洋等地。每当入夏,盛产荔枝的小教塘,呈现着“满园树婆娑,红果枝头挂,彩霞相辉映,古镇美如画”的醉人景色,故有华城荔枝湾之称。华城小教塘细核荔枝,已有300年历史。据孔家“族谱”记载:华城小教塘的荔枝是在康熙三十年(1494)孔元祚在陕西省扶封县任知县时,他对荔枝素有喜爱,在一次省亲时,带着十多株荔枝回家乡培植。此种荔枝一般在清明前后两天开花,夏至后十天至小暑结果成熟,收获偏迟,并有细核、肉厚、汁多的特点。由于荔枝果核极小,无法繁殖,后来采用圈枝育苗,由于嫁接技术不当,华城荔枝一直发展缓慢。建国后,华城细核荔枝,引起了我省专家的注意,进行了研究,定为良种,载入了“广东荔枝志:。华城细核荔枝与增城著名良种”挂绿同类,是宜繁殖推广的品种。五华县志载有:“县城(华城)荔枝,核小味美:的记述。1964年华城镇为发展地方特产,曾推广种植荔枝。广东农科院、华南农学院的专家专程到华城考察,认为:发展华城细核荔枝大有可为。经鉴定:华城荔枝果核极小,果肉较厚,可食部分占全果重的百分之七十九,且肉质脆而软滑,多汁而吃时不下滴,浓甜爽口,营养丰富,含可溶性固形物达百分之二十一,每百毫克果汁含维生素C42毫克,是广东特产。现五华县政府已列为《农业商品生产基地规划方案》的主要项目之一。华城小教塘荔枝,处在城镇村东门村小组,现还有几十株成片的300多年树龄的古老荔枝树,欢迎各届人士前来参观。
华城民俗
介绍:华城镇为五华老县城、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敦厚耿直,地理位置优越,许多人都乐于迁入定居。全镇姓氏有:张、钟、李、陈、黄、曾、古、邹、吴、赖、杨、周、曹、罗、詹、林、洪、卓、马、丘、朱、甘、叶、孔、吉、王、郭、熊、邓、何、官、赵、戴、范、卢、纪、杜、奕、高、温、廖、饶、巫、刘、田、余、汤、江、傅、魏、颜、严、孟、胡、许、潘、康、等50多姓。其中张、钟、李、陈人口较多,为当地旺族。张姓约2万人,分住于南方、黄金、新兴、铁炉、塔岗、齐乐、维新、高华、葵富、城东、满堂、河子口、董源、维西、西林、高竹、城镇15个村;李姓约1万多人,分住在新兴、观源、兴一、塔岗、湖田、齐乐、高竹、维新、高华、葵富、城东、黄埔、董源、维西、万子、红星、中城镇17个村;陈姓一万多人,分住在新兴、塔岗、齐乐、维新、高华、城东、河子口、河亨、维西、兴中、万子、红星、城镇12个村。华城各姓祖源,除河子口纪姓城镇杜姓来自潮汕福佬民系外,其余各姓皆来自福建客家民系。其中张姓来自福建上杭,皆为上杭开基祖张化孙的后裔。钟来自福建汀州,皆为提龄(壁公)和瑞龄(堂公)后裔。李姓来自福建上杭,先迁梅县后来五华,皆为李敏后裔。陈姓来自上杭,先到江西,后迁兴宁再来五华,为陈贽和陈南泉后裔.习俗:解放前,华城的正当婚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童养媳婚姻,一种是“大行嫁”婚姻,而又以前者居多。解放后主要有“大行嫁”和自由恋爱两种,而又以“大行嫁”居多。大行嫁不仅耗资巨大,而且礼节繁缛,大体环节是:卜合、会见、踏家、定聘、报期、迎娶、探婿、回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华城的婚嫁提倡“简、俭、重实际”,越来越多的人提倡旅行结婚。华城的丧葬较为繁琐,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雇请地理先生卜定治丧的日期和时辰,根据死者生前具体情况,确定埋葬方式的处理,二是雇请家礼先生,具体处理整套治丧礼仪。三是雇请和尚或僧人在整个治丧期间为死者超度,。四是将死人棺木装殓,抬到山上埋葬,最后造坟纪念。整个过程耗资巨大。现在提倡火化,大大简化了过程,节约了费用。古老的华城,有欢度新春佳节的民俗外,还有它独有的习俗:
三月三:(一)三月三:自清明以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相传是天妃娘娘生日,俗称三月三。由于当时的历史局限,自然科学不发达,相传天妃是通海之女神,有呼风唤雨之术,农民为求丰收,故华城镇在“三月三”,抬着天妃娘娘,在旗鼓、巡牌、高灯、竹彩和“金童玉女”、“仙女散花”、“天姑乘鹤”多姿多彩的古士衬陪下出巡,那天,全城采花街,装扮一新。街道悬挂布幕,结彩张灯,店里店外,街头巷角,灯红花烂。各街各巷敲锣打鼓迎接。入夜,在天妃庙前戏棚聘请戏班演戏,吸引着四乡群众拥入城镇。这一天,华城镇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热闹非常。家家户户办起节日盛餐,迎接亲朋,故有“三月三,穿白衫,有钱无钱街上尖(串)”之说。
山歌醮会:(二)山歌醮会:离华城约五里有一座狮雄塔,有山有水,风景优美。明清时代每逢中元节前后,从农历七月十一日至十六日,在狮雄山塔举办醮会。民国期间改为五年一醮。醮会期间除在祖先宫殿设坛祭祖外,大摆山歌擂台,各地优秀歌手纷纷登上塔顶作为台主,跟四方歌手们大赛客家山歌。届时,不但本县各乡群众踊跃赴会,就连龙川、紫金、兴宁等县群众也纷纷赶来参加。一连六天六夜,数万群众汇聚在狮雄山上,人潮滚滚,歌声不断。解放后,随着山歌普及,到处可听到山歌演唱,山歌醮会而销声匿迹。
中秋赛灯:(三)中秋赛灯:华城镇居民在中秋之夜,以月饼赏月外,还分别在南门城墙和乌陂河堤,赛考灯火。是时,各以罐碟或竹筒上油,以透明的红、黄、青、蓝色纸罩住,摆出五光十色的灯火阵。在锣鼓喧天、海螺嘟嘟助兴下,开展灯火比赛,相互用灯火摆字或对联。如一方摆出“南国称雄”,另一方则摆“天下无敌”;一方摆出“南风拂动,天雀敛羽”,另方则摆“天雷震撼,南燕惊飞”。几个回合,然后放鞭炮,直到天亮,欢乐而散。以上节日,在解放前尤为隆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步淡忘,现在只为普通节日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