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地图
黄平县相关地区地图:
地名由来
“黄平”名称源于旧州,因旧州地平“厥土为黄”而得名,郭子章《郡县释名》又云:“贵州山箐插天,独黄平田壤平夷,颇似江南,故称黄平”。黄平周代属“且兰”古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且兰置牂牁郡,黄平隶属之,唐代属充州新兴、韶明二县地,南宋理宗宝佑六年(1258年)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黄平之名始见于史。理宗景定,度宗咸淳间,元军陷思、播,置黄平府。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沿宋制置黄平府,属播州,隶四川行省。明洪武七年(1371),改元黄平府为黄平安抚司,隶播州。万历二十九年,改黄平安抚司为黄平州,隶平越府。民国三年一月一日改黄平州为黄平县。经济建设
黄平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过去因有黄平烟厂等工业企业的有力支撑,黄平县经济发展曾有过辉煌的历史。1992年县级财政收入达5393万元,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1993年,由于种种原因,黄平烟厂被迫停产。随后,丝织厂、酒厂、复烤厂、纸箱厂等国有工业企业相继倒闭和破产,黄平经济步入低谷。1994年县级财政收入只有870万元,财政出现严重赤字。1998年后,黄平注重培育后续支柱财源,经济得到缓慢复苏,但县内缺乏强大稳固税源的企业,税费贡献率低,经济总量增幅较小。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233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完成567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6.34元;财政总收入完成4028万元。全县财源结构单一,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是依赖财政以奖代补、转移支付和专项投入的经济县份。目前,黄平工业基础薄弱,仅涉及冶金、水泥、电力、丝绸等行业,2002年工业生产总产值6222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35万元。县政府已明确抓好以矿产品加工为主的开发项目,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黄平森林面积49102.3公顷,牧草地面积418867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烤烟、太子参、油菜。2002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94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8219万元,林业产值2999万元,牧业产值11337万元,渔业产值385万元。以退耕还林为依托,以烤烟生产、种桑养蚕、种草养畜为重点,发展生态、观赏、城郊、增值的“农业稳县”战略正在实施。黄平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十大景点,黄平拥有四个,即飞云崖、重安江、旧州古镇、上?阳河。随着飞云崖景区飞云大峡谷景点和重安江景区的野洞河景点的开发和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挖掘利用,以文化研究、山水观光、生态休闲、民族采风的“旅游兴县”战略正在实施,旅游业发展年均增长速度在10%以上,拉动了流通、服务等产业发展。200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9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24.49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38.41亿元,增长22.9%;第三产业30.25亿元,增长12.0%。财政收入历史以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地理环境
黄平处在黔中丘原向黔东丘陵的过渡地带上。地势由西、西北向东、东南逐渐降低。海拔高度在600—1200米,最高峰在西北部纸房的轿顶山,海拔1367.2米,最低点位于东南角的清水江畔镰刀湾,海拔为519米。云贵高原的地质构造形成这里山、丘陵、河流、溶洞、峡谷、坝子等地形地貌,地形北部为武陵山的余脉,多为中低山,坡陡谷深,南部为苗岭山脉余系,为中低山丘陵,中部为河谷坝子和丘陵地带。境内坝子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黄平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13℃--16℃.年均降雨量1307.9毫米。历史沿革
黄平在周秦属且兰故地,汉属牂牁郡,唐开元元年(713),置新兴、韶明二县,隶充州。宋属播州土司管辖,杨氏世守其地,宋为(杨氏)黄平府立上下三曲二长官司地,隶叙州。元至元中,黄平蛮叛,播州杨氏将罗季明讨平之,遂有其地。至元二十八年六月初一日(1291年6月28日),置(罗氏)黄平府属播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74年12月29日),置黄平安抚司,属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1601年5月30日)改土归流,置遵义、平越二府,改黄平安抚司为黄平州,属平越府。清朝康熙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二日(1687年7月30日)裁并兴隆卫入黄平州,移州治于卫城,旧治称旧州,新治称新州。嘉庆三年三月七日(1798年4月22日)平越府改为直隶州,黄平州改属镇远府。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一日黄平州改为黄平县。1949年11月10日,黄平县人民政府建立,隶镇远专区。1956年7月23日,撤镇远专区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治所移设凯里,黄平县属之。旅游资源
综述:黄平县境内自然风光秀丽迷人,奇山秀水应有尽有,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民族风情古朴浓郁。黄平是苗族?家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堪称天下?家第一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地处于国家级?阳河风景名胜区上游,拥有?阳河十大景区中的四大景区,即:飞云崖、上?阳、旧州古镇、重安江景区,是贵州东线旅游之亮点,线上之明星。有“中国洞中漂流绝景”——野洞河,“贵州漂流特级金矿”——飞云大峡谷,贵州“高原明珠”——?阳湖,“苗疆圣水”——浪洞温泉,有独具明清建筑风格的贵州第一古刹——飞云崖,原始森林——上塘朱家山等,全县自然景观多达52处。此外,还有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重兴枫香?寨、谷陇大寨苗寨。重兴枫香寨正申报国家民族生态博物馆。黄平苗族文化悠久古远,民族节日盛多,谷陇九月苗族芦笙会规模宏大,集会人数最多达8万人,是最大的国际苗族民间芦笙会场。2002年以来,随着野洞河和飞云大峡谷两个漂流景点的正常运营,标志着黄平旅游业开始与市场成功接轨。目前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各方客商看好黄平市场,纷纷前来洽谈其它景点的开发。黄平旅游大县的格局正在形成。洞中漂流绝景野洞河:野洞河亦称翁马河,发源于朱家山原始森林,距黄平县城30公里,系重安江的主干支流,河水流经野洞河乡境河段形成20公里上的“V”型峡谷,河谷内有两座自然形成的天生桥,堪称绝景。第一座位于黄平与福泉两县交界处,桥宽40余米,桥洞内宽敞明亮,形状各异的钟乳石遍布洞顶、洞壁,洞中滴水成瀑,珠雨漂洒,丝丝缕缕。桥上住有农户,稻田、农家、山水浑然一体,组合成人们称赞的仙桥农家图画。顺流而下近10公里,便是第二座天生桥,当地人称为下野洞,这座溶洞桥跨度近100米,桥下溶洞长100余米,河水穿洞而过,入洞口大小刚好容3人橡皮舟,穿过20米溶洞长廊后是两个相连的溶洞大厅。洞顶洞壁钟乳石错落有致的分布,有的像朵朵莲花,有的像尊尊罗汉,千百年来地下水的浸浊形成层层石帘与石幔,冰凉的水从上至下形成珠雨飘洒,橡皮舟穿洞漂游,除伸手可触最低处倒立的钟乳石外还感受到洞中雨淋的刺激。出洞后顺流而下2公里,有高120米的飞水崖瀑布。仰观此瀑,水从云崖飞泻,直落谷底,形成珠雨,雾沫飘洒飞扬,烟云升腾,日照彩虹飞架的景观,谓为壮观。近看飞瀑像冬天里的白雪,丝丝片片,扬扬洒洒,飘飘而下,瀑布脚下有一个200平方米大的冲蚀潭,瀑布长年累月的冲刷,形成凹凸弯曲的钙化石框,恰似一条弯曲的长龙,盘卧于潭沿,更像是一条裙子洒落于此。相传天上仙女经常下凡到这里洗澡,王母娘娘发现她们脱光衣裙,实在不雅,便叫雷公传话,急召回庭,由于惊慌,便落下了一条裙子,从此这条裙子永远落在人间,留在飞水崖瀑布脚下。顺溪流而下,有水帘瀑布群、盘龙石、人面石等景观,河谷内奇山、奇石、奇瀑、奇洞、秀水等融为一体,堪称美丽神奇。原贵州省长、全国人大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朝文,在古稀之年于1999年、2002年两次漂流考察野洞河后题字赞曰:“洞中漂流绝景野洞河”。贵州省旅游局局长杨胜明考察后题字“美丽神奇的野洞河”。野洞河是贵州唯一的洞中漂流奇景,吸引着众多的游客观光。苗疆“圣水”浪洞温泉,距县城西北50公里的浪洞温泉,又名温水塘,位于环境清幽群山叠翠的温泉河旁。泉上10余米是百余户吴姓汉族人家的青瓦木屋。温泉位于在寨下低洼处,前面是一条清澈透明的小溪流温泉河。温泉出水面积约百多平方米,现主要有6个大的泉眼,平地涌出,云雾蒸腾,据地质部门检测,水位标高740米,流量6公升/秒,泉口水温49℃,属高热温泉,泉水中含有锂、锶及偏硅酸等17种微量元素,可治愈多种慢性疾病。温泉寨的男女老少长年洗温泉浴,无一人得皮肤等多种疾病。因此人们把温泉水叫“圣水”。温泉河沿岸森林茂密,苍翠欲滴,鸟语花香,是休闲旅游的好地方。方圆几十公里外的人们常来此处洗温泉欲,饮温泉水。
黔南第一洞天飞云崖:黄平县城东湘黔公路12公里处的飞云崖,因茂密的森林崖间有一个巨型奇特的天然穹窿垂吊钟乳石,若朵朵飞云而得名。崖上有棵苍劲高大的柏香树悬长在崖间石缝中,堪称绝景,难怪文人墨客称颂。在数百年的岁月流逝,星转斗移,风雨雷电,酷暑严寒中,依然寸步不移,枝繁叶茂,笑指蓝天。飞云崖林木蓊郁,溪流娟秀,峰石奇魂,鸟语花香,景色优美。明、清两代京都通往滇黔缅的古驿道路过此地,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指挥(官名)常智在飞云崖始建月潭寺。明正德年间,按察副使朱玑又增建月潭寺公馆。清朝陆续增建,形成亭、阁、寺庙、长廊等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这些建筑物或建于平地、或立于山巅、或嵌于崖壁,依山附壁,依溪而建,飞檐翘角,雕梁画柱,小巧玲珑,与自然风光彼此映衬相得益彰。整个建筑群由月潭寺、月潭公馆、养云阁三个建筑组及10余座单体建筑组成,既有宗教庙宇风格,又有园林韵味。建筑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其中养云阁的拱型屋面造型奇特,在贵州仅此一处。历代达官显要名流路游飞云崖,留有碑刻诗文赞誉至极。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留下月潭寺公馆记赞曰:“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岩”。清雍正年间,鄂尔秦至此手书“黔南第一胜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状元曹鸿勋题写“黔南第一洞天”等。
飞云大峡谷:飞云大峡谷位于黄平与施秉交界处,黄平地界,大峡谷的主干流苗里河、抬拉河,发源于黄平县顶冠山,流经黄平县城,在飞云崖古刹脚下,被深切为峡谷,故称之为:“飞云大峡谷”。峡谷深切200-300米,峡谷最窄处不足10米,全长18公里,两岸峭壁如削,古树参天,遮天蔽日,河谷迂回宛转,幽深迷离,变幻莫测,急流、迭水、滩濑、湾塘、深潭100余处。可谓步步有景、处处壮观。集幽深、奇特、雄峻、雅致风景之大成,漂游其间令您体会到“两岸猿声啼不住”的自然神韵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飞瀑景致。难怪专家们考察后发出感慨:“进入飞云大峡谷,使你腾云驾雾,飘飘欲仙”,飞云大峡谷被认定为贵州旅游资源的“特级金矿”和一流奇观。进入飞云大峡谷,要穿过大哈蟆口、小哈蟆口、大跳鱼洞、小跳鱼洞、大无路塘、小无路塘、大飞水、小飞水、双蝉望月、群蝉戏珠、火烧赤壁、玉佛山等峡谷洞天岩溶奇观;河水清彻见底,鸳鸯野鸭成群结队,崖上猴群攀援;在这座大峡谷中,还有一座披着神秘面纱的穿洞(天生桥),高40米,长达100米,它与翩翩起舞的云崖飞水相依为伴,横跨峡谷两岸,滚滚河水穿肠而过,洞门上挂着一幕幕水帘,恰似一位端秀的苗妹,披着她那神秘的面纱,袒露着她丰润的胸怀,珠雨飘洒、雾花四溅,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溶洞内有两股天泉,恰似两根水银光柱,直插谷底,在蓝天碧水的交相辉映下,乳珠闪烁、光彩照人,无不使游人们沉醉于这座旷野宁静、梦幻迷离的童话世界之中。飞云大峡谷经过国家旅游专家们多次考察论证:被认定为贵州旅游资源的特级“金矿”。
上舞阳河:?阳河,又名?水,古称?溪,历史上称之为“五陵五溪”之一,?阳河发源于黄平瓮安交界的朱家山原始森林,形成于旧州古镇,流经施秉、镇远、岑巩入湘西注入沅江。从黄平旧州镇至施秉县城关河段,称之为上?阳河,40多公里河岸地貌独特,河谷深邃,壁悬崖峭,峰高岭秀,植被神奇,风光绮丽,被专家誉为天然河谷画廊,旅游之胜地。上?阳河的溶洞瀑布多,渡滩多,景点多,溶洞大多洞中有洞,洞洞奇景,状如殿宇、小如器皿、花卉、飞禽、走兽,如马、人、猿,千姿万态,栩栩如生。瀑布大大小小,大者如帘似银河倒挂,小者如丝如轻云薄雾,天女撒珠莲。整个河段大小百余湾滩。湾湾有别,滩滩浪激潭清。奇山、奇洞、秀水组成一幅幅绮丽多彩的画卷。展开画卷分为头峡、无路峡、老洞峡、观音峡四个段,前三个在黄平境内,观音峡在施秉境内。头峡亦称“九曲峡”,从旧州镇龙王阁起至印地坝止,长约17公里,峡谷环绕着高耸陡峭的笔架山,可谓九曲十二回肠,乘船一小时仰头眺望,笔架山仍在眼前,故人们称此景为“九转回峰”。主要景点还有狮子宝、钓鱼峰、猫头山、蓝靛塘、半边山、高桥跌泉、奇崖飞水、晴岚返照和直生云梯等。无路峡因峡中“无路塘”而得名,从印地坝平东寨起至施秉梭洞寨止长约18公里,此段河谷是上舞阳景型最多,景点密集,景色最优美的一段。从平东寨顺流而东下,两岸山崖耸峙,流泉淙淙,林木丛生,翠竹倒映。主要景观有鹞子浪、双飞水(瀑布)、两扇门、西凤竹林、金凤朝阳、幽谷啼猿、大穿洞、天生桥等,一景胜一景,景景奇秀,天工神造,人间少有,神秘幽深。老洞峡,因峡中地名“老洞”得名。此峡段长约8公里,北属施秉,南属黄平地界,峡谷内有“仙人垂钓、将军戴帽、黑石飞水、八仙过海、老洞崩石,妇哭夫”等主要景点。沿河两岸山峰成林,峭壁如削,茂密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河谷狭窄幽深,每日中午太阳光可照到河面几小时。除此外,上?阳大沙河岸森林茂密(黄平横坡林场),动植物种类多,空气清新,景色宜人,2001年省林业厅已把黄平横坡林场评定为省级森林公园。它是上?阳河畔的一块“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