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口镇地图
欢口镇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教育
学校教育:至2003年,全镇共有幼儿园2所,幼儿园38个,定点完小学9所,初小22所,成人教育中心校一所,初级中学2所,高中一所。欢口高中被评定为“三星级高中”,欢口初中、育英初中被评为“江苏省示范初中”。全镇共有教职工1100名,在校学生18000人。欢口农民文化宫:“欢口农民文化宫”被新闻媒体喻为“镶嵌在苏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农民文化宫内设图书馆、阅览室、放映室、科技馆、曲艺厅、益寿阁、风华轩、宫心亭、望丰楼等场所,画廊碑亭、琳琅满目,曲经通幽,山石成趣,花树争妍。是一个集学习、休息、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的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宫的建成,增添了欢口的文化氛围,深受镇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赏,得到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多次褒奖,被授予“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经济交通:欢口是一个历史悠久,拥有近10万人口的大镇,是丰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欢口镇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河道总长度35公里,且河流都与干河复新河相连接,东北注入微山湖,接连京杭大运河,构成庞大的水运交通网络。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欢沛公路横穿东西,丰鱼一级公路纵贯镇区,南接陇海铁路,北达山东各地。新修环镇水泥公路计105公里,构成内连外接的公路交通网,为发展经济、繁荣市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城镇建设步伐: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镇区规模不断扩大,已达到7平方公里。区域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镇区道路五纵五横,四通八达,东有商贸大街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西有天穆特种蔬菜大市场,两大市场形成规模,已成为周边地区农副产品及商品集散地,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历史沿革
欢口历史上长期隶属丰县。1937年前,欢口为丰县二区,1945年,曾分为冯屯区(南二区)和欢口区(北二区),划归沛县。1949年改为欢口区,复归丰县,隶属平原省。后来平原省撤消,改隶于山东省。1950年,欢口区改为第九区。1953年夏划归江苏省。1955年11月,由九区改为欢口区。1957年5月,撤区建乡,欢口区分为沙庄乡、欢口乡、师寨乡和史小桥乡。1958年8月,沙庄乡与欢口乡合并为欢口乡。1958年9月,改建为欢口人民公社。1961年,欢口北部数村划为县属沙庄农场,后改为沙庄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1987年遵照江苏省政府(145)号文件,欢口乡改为欢口镇。2000年,与原沙庄乡合并,统称为欢口镇,迄今。介绍
西与丰县顺河镇隔河相望,欢口镇总面积为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562公顷。下辖29个行政村(包括:欢口、常庄、宋寨、卞庄、陈洼、陈大庄、史庄、尹彭庄、邓庄、温寨、吴庄、李庄、肖埝、刘单楼、于口、刘大庄、赵庄、唐庄、董庄、肖庄、刘大营、沙庄、肖桥、黄店、周堂、于堂、和事楼、魏集、师桥),128个自然村。2003年末全镇计有25000户,总人口9.37万人,人口密度为863,人平方公里。镇区面积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万人。境内居住汉、回、侗、壮、蒙、布依、土家7个民族,汉族占全镇总人口的99%,回民相对集中于欢口、黄店两个行政村,是丰县内回民聚住点之一。欢口地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北部属淤土类,地类强;中、南部属沙质土壤,透气、透水性强。由于地处微山湖畔,湖水可利用率较高,有着良好的水利灌溉条件,主要种植麦、稻、玉米、棉花、菜五大类作物。地方名人
邓桂生:邓桂生,男,1926年5月5日生,丰县欢口镇邓庄村人。中共党员。193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负责在丰县二区抗日动员委员会的儿童工作。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丰县工作团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7年2月毕业后,投身到党的教育事业中,先后担任宁安中学教导主任、校长,牡丹江中学校长,松江省教育厅中教科长,哈尔滨市委党校副校长、党委书记。1963年至1982年任黑龙江省教育厅(局)副厅(局)长兼黑龙江省教育学院院长等职。1983年9月调任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同年担任黑龙江省政协常委、政协教育组组长。1987年2月11日因身患癌症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终年61岁。霍旭东:霍旭东,男,原名霍化升,字旭东,以字行。中国工农民族党党员。1933年6月生于丰县欢口镇霍庄。抗日战争时期,在家乡史庄、陈大庄、欢口、常庄等地读小学。由于日本侵略者、日伪汉奸及国民党反动派的侵略、干扰和破坏,生活极不安定。
文艺创作:在学生时期即喜爱文艺创作,先后以新坡、梯青、苏丰、孟浪、艾铃、何泽村、丁理等笔名,在各种报刊发表过诗歌、小说、通讯、报道、杂文、文艺随笔、文史杂谈、评论等各种题材的文章50多篇。研究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担任研究生导师以来,治学方向逐渐向中国古典文献文献学方面发展,力图从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史哲相统一的角度上,去进行中国古代文史典籍的整理、探索、和研究。先后讲授过《先秦两汉文学》、《先秦两汉要籍解题及选读》、《古籍导读》、《诗经与楚词》、《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整理实践》、《柳宗元研究》等课程,发表有关学术论文多篇。在学术团体方面,先后参加了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中国唐代文学、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