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地图
环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蓬勃发展的农村经济:环县历来是个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在全县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83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半农半牧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草畜、洋芋、小杂粮三大特色产业,壮大油料、药材、苗木、果杏、黄花、花椒等区域优势产业;以增强发展后劲为目标,加快农田、水利、生态环境三项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草畜产业:畜牧业是环县的传统产业,农民的经济收入三分之一来自畜牧业。近年来,环县的畜牧业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超载放牧导致草山退化的问题十分突出,草畜矛盾明显地制约着畜牧业的长足发展。对此,环县通过认真调查研究,提出了立草为业、以草促牧的发展思路,把草畜产业开发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第一位主导产业来抓,着力实施草畜大县、畜牧强县的发展战略。1999年,县上成立了草畜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出台了《环县百万亩紫花苜蓿基地建设实施方案》,落实了目标责任。在具体实施中,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紧紧围绕种好专业草、项目草、精品草、产业草四个重点,狠抓落实,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扶持种草养畜户。从2000年开始,每年投入资金都在300万元以上。四年来,累计种植紫花苜蓿51.6万亩,新建羊畜暖棚960处3.02万平方米,配套青贮窖910眼、氨化池910组,引进良种2600头(只),发展规模养殖户1.13万户。天池乡近三年种植多年生牧草4.77万亩,户均59亩,率先成为全县“万亩种草养畜示范乡”;木钵镇高寨沟村拿出300亩川水地种植紫花苜蓿,发展养殖户86个,成为全县“耕地种草,舍饲圈养”的“龙头”村。全县有220个农户户均种植多年生牧草在20亩以上。截止2002年底,全县种植多年生牧草79.6万亩,其中紫花苜蓿76.6万亩,年饲草总产量400万吨,年产苜蓿籽1000万公斤。大家畜饲养量达到12万头,羊饲养量达到72万只,养殖大户达到1.2万户。全县年出栏羊畜30万头(只),羊畜肉总产量1.2万吨,畜牧业总产值6816万元,人均畜牧业纯收入360元。草畜产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一批有前景的龙头企业,目前,绿鑫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投产,金鹏、华茂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各种畜肉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看好。“十五”期间,计划每年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20万亩以上,到2005年,全县多年生牧草留存面积达到100万亩,羊畜饲养量达到115万头(只)。按照“北羊、南牛、沿川猪”的畜牧业发展布局,建好东北七乡镇30万只绒山羊、西北八乡镇5万只滩羊、中南十乡镇10万头(只)肉牛肉羊舍饲养殖、沿川六乡镇5万头瘦肉型猪生产等四个基地。到2005年,力争草畜产业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700元以上。扶持建成10个以上草畜产业加工企业,年产值达到1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
洋芋产业:环县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透气性好,种植洋芋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洋芋以无农药污染、不易霉烂、不易变质、贮期长、好保管等特点占有广阔的市场。环县抓住这一优势,把洋芋产业开发当作振兴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又一主导产业来抓,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了开发规划,采取资金扶持、良种引进、科技培训等切实有效的服务措施,调动农民种植洋芋的积极性,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经济效益十分明显。2001年,县上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确定县北为高淀粉洋芋生产区,县南为菜用型洋芋生产区,县中南部为短生育期地膜种植菜用生产区,每年种植都在40万亩左右,年产量2亿公斤,甜水、山城等6乡镇年种植突破2万亩以上,有12个乡镇种植1万亩以上,涌现出了230个种植超过30亩的大户。为了切实搞好良种繁育、贮存和加工等配套工作,环县建成庆阳市唯一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曲子高科技示范园区,依托中心繁育良种,在园区内和曲子镇孟家寨村、木钵镇木钵街村建成全钢架无虫网室55亩;在甜水镇甜水街村建立一级种薯基地100亩;在山城乡丰台村、秦团庄乡白原畔村、四合原乡四合原村、毛井乡黄寨柯村建二级种薯基地2万亩,年生产优良种薯1000万公斤。在曲子、山城等乡分别建成库容5000吨、2000吨的大型洋芋贮存库5个,年储存鲜薯3000万公斤。建成金地宝洋芋精粉有限责任公司,并扶持建成5个小型加工厂,年加工能力6万吨以上。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洋芋产业化开发已成为西部最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环县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拟建年生产马铃薯淀粉4000吨的甘肃兴环马铃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种、加、销一体化,农、工、商一条龙,“公司+农户”的新型立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丰收。
小杂粮产业:环县种植各类小杂粮历史悠久,品种多样,品质独特。每年种植的荞麦、糜子、谷子、玉米、绿豆、豌豆、燕麦、苦荞等小杂粮达20种,面积30万亩左右,总产在300万公斤以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保健和绿色食品著称的荞麦、燕麦、谷子等小杂粮开发前景愈加广阔。环县荞麦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所含的“芦丁”和“烟酸”,是治疗高血压的辅助剂,是糖尿病患者的首选保健食品,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小米含有多种脂肪酸、维生素,有养肾健胃、消渴利便的作用;豌豆、扁豆、小绿豆、小红豆等豆类杂粮含有人体所必需的10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长期食用可清热解毒,抗炎消肿,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基于上述认识,环县提出了“压夏扩秋,压主扩杂”的新思路,把小杂粮当作特色产业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并积极组织实施。第一步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加大小杂粮种植面积。在土地广阔的县北部,夏秋作物面积由原来的6:4调整到4:6,其中小杂粮占到粮食作物面积的50%。1999年至2001年,环县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和绝收,由于采取了决战小秋、决战小杂粮的补救措施,全县三年累计种植的230万亩小杂粮都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平均亩产在100公斤以上,有效地遏制了粮食减产和农村经济下滑的局势。大旱之年,小杂粮丰收的事实教育了广大干部和群众。于是,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提出了实施百万亩小杂粮工程这一宏伟目标。为使工程顺利进行,县上千方百计引进和培育在当地适种的优良品种,从小块试种到大田推广,抽组农技人员进大田进行技术指导,乡村干部进村入户抓落实,及早联系销路。2002年由于天帮忙、人努力,100万亩小杂粮喜获丰收,总产达到1.2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仅此一项为农民人均增收225元。小杂粮丰收不仅满足了农民的粮囤子,而且促使一批又一批新型农民走出土地,成为运销户,既方便了群众,又成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领头人。为使小杂粮产业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县上走的第二步是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兴办小杂粮精深加工企业。目前已建成的企业有年产1500吨“甜龙牌”荞面系列产品的甜水飞龙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50吨“荞花牌”食醋、荞挂面系列产品的环县欣荣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50吨“雨林牌”豌豆粉系列产品的环县鑫泰杂粮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00吨“百一牌”黄酒、白酒系列产品的甘肃百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五谷牌”杂粮产品的长丰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新办小型加工厂100户,年加工小杂粮3050吨,完成产值1714万元,销售收入1671万元,实现利润155.8万元,上缴税金71万元。生产的荞麦精粉、荞挂面、荞香酥、荞面凉皮、豌豆粉、小米、小绿豆、黄酒、白酒等9个产品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小杂粮加工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当地产业基地的形成,帮助农民实现了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架起了农户与市场连通的桥梁,为农业结构调整开拓了广阔的空间。2003年,环县继续在小杂粮产业开发上做文章,种植面积100万亩,人均3亩,预计总产量1.3亿公斤,可为农民人均增收230元。曲子、木钵、洪德、毛井四乡镇已建立小杂粮绿色产品生产基地222.5亩,全部采用农家肥种植,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大田推广,力争年底通过绿色认证。
文化考古
周汉古墓出珍品:庆阳是周人的发祥地之一,人皆知之。《庆阳县志》周祖遗陵记载:“周祖遗陵在县城东山,相传为周祖不穴出之陵墓”。明代大诗人李梦阳在其《秋怀》一诗中也称赞曰:“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穴出坟。”但是,环县是否周人的发祥地之一,还不为人所知。自从曲子镇周代古墓挖掘出大量文物,才证实环县确是周人的发祥地之一。位于环县曲子镇双城南侧的马莲台和南庄的台地上,东靠山麓,西至台边,南临马莲沟,北接古城,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80米的区域之间,有一周、汉时期的古墓群,现已暴露于地表的有墓葬、灰坑和灰层。灰层厚度达1米左右。此墓葬区较为宏大,墓区内已发掘较为完整的瓮棺、瓦棺葬各1处,砖墓葬3处。现已发掘出西周时期的泥质灰陶豆、甑、罐、铜鼎、铜鬲及灰陶鬲残体碎片等文物多件;汉代的灰陶罐、盆、甑、灶、茧型壶和绳纹瓦等文物多件。1975年4月,又在周、汉古墓群南部毗邻的五里桥发现一座汉代砖墓,从中获取一批青铜器,有铜鼎、铜釜甑、博山炉、焦斗,另有陶猪、陶狗各1件。周、汉青铜器,其造型优美、古朴、典雅,制作工艺精致,堪称环县境内青铜器之珍品,如:西周铜鬲,呈三足若袋状,腹部外突,内腔呈椭圆体,两耳对称,通高14cm,口径14cm,是环县出土周代最完整的青铜器之一,为国家二级文物。西周铜鼎,三足呈圆柱形,口面圆形,内壁稍薄,无纹饰,双直耳(一耳残缺),足高8.5cm,通高26cm,口径17cm,是环县又一西周文物珍品,亦为国家二级文物。汉代铜鼎,为三足带盖,口径16cm,通高16cm,足高6.5cm,无纹饰,盖上有三个马蹄形环扣,分开可作为一个完整的盘形器。其造形别致精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铜鼎、鬲的用途,一般是:大者用于“礼器”,小者用于“食器”或称“炊器”。亦有礼、食兼用者。汉代铜釜甑,分釜、甑两层,通高28cm,釜口径25.5cm,上下层用途分明,腹部有两个马蹄形扣。其造型优美,做工精细,是保存完好的青铜器精品之一。周、汉古墓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是研究环县在周、汉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活动的重要文物资料。曲子双城在明代以前就有一故城遗迹,旧《环县志》载,明永乐初征西将军何福筑曲子城时,亦记载此地以前有故城遗迹。此城建于何时,现已难以考查。但从曲子双城周、汉古墓群的出土文物和故城遗迹来看,它们同处于一地,这说明曲子双城一带至少从西周至汉代的近千年时间里,一直有先民在这里生存居住。周代,曲子双城已是周人支脉的一个部落居住地。从周人墓葬的随葬品不难看出,珍贵的铜鬲、铜鼎,绝非一般的平民百姓家庭所有。当时能有这种随葬品的,只少是一个较为尊贵的族人首领。再从青铜器的做工造型来看,当时周人的青铜器制造业已相当发达,工艺也很先进,说明环县周人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活动已相当文明进步。既然这里有周人先民的墓葬,更说明环县是周人的发祥地之一。汉代,环县的墓葬遗址更为丰富。仅从曲子镇沿环江而上至甜水镇,汉墓群遗址就有5处之多。出土文物更为丰富,是研究环县汉代文化的重要文物资料。梨园奇葩话陇剧:陇剧代表甘肃独特风情,成为甘肃的代表剧种,它源于古老而独特的环县道情戏。如果说环县道情艺术是“陇上奇葩”,那么陇剧正是这朵奇葩结出的硕大果实。陇东道情以环县道情为正宗。其源流沿循原始道情流布的轨迹,大约于清初传入环县。清末民国初盛行。200余年,特别在位于环县四合塬东北的兴隆山道观中,使得环县道情戏日趋完善,并走向成熟。道情艺人在长期的道情演唱中,大胆的糅合了环县的方言俚语和群众语言特点。又在剧目和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形成了风格独特、正宗的环县道情皮影戏。建国后,党对文艺工作十分重视。省文化厅多次派员深入环县,对本县道情及其音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老一辈戏曲、音乐专家高士杰、邸作人除主持道情艺人培训班外,还参与挖掘、记录、整理了环县道情的音乐和唱腔。共征集剧目62本,各路艺人唱腔200余段;曲牌146首,打击乐谱54种,民歌62首。出版了供研究、介绍环县道情戏的第一本资料性书籍《陇东道情》。环县文化馆收集、汇编《陇东道情传统剧目》10本,含80多个剧目,100余万字。1958年,环县道情大普及。当时受陕西碗碗腔被搬上戏曲舞台的启发。庆阳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提出,用陇东道情的曲牌排演戏曲剧目的动意。并率先派秦剧团演职人员深入环县曲子、木钵等地搜集道情曲牌,学习研究道情音乐特点。经过大胆摸索尝试,首先排演了道情折子戏《杀庙》,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同时,甘肃省也成立了戏校并设道情班。一大批环县著名道情艺人被选调到省戏校任教。随后,在环县道情艺人指导和协助下,庆阳县秦剧团又排练出陇东道情剧《白玉楼挂画》和《刘巧儿》选场《挡桥》。同年5月,甘肃省秦剧团在庆阳、环县一带进行巡回演出。期间,请环县道情艺人传授技艺,为道情戏《白玉楼》、《双怕婆》的唱腔记谱。继而又编排了《吵宫》、《六姑娘》、《二姐娃思春》等3折道情戏。这些可贵的尝试,为陇剧《枫洛池》的诞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958年6月,环县秦剧团更名为环县道情剧团,它是甘肃省最早以道情命名的戏曲演出团体。道情艺人许元璋、耿好贤、敬廷玺任该团教师,率先排练出《三里湾》、《金碗钗》、《高山流水》等道情戏。同年10月,甘肃省秦剧团在《戏剧报》上发表《陇东道情是怎样搬上舞台的》一文,介绍了环县道情搬上舞台的经过,初步总结了道情戏在音乐、配器、排导、表演、服装、舞美等方面的作法和经验。1959年2月,甘肃省戏曲研究院所属道情剧团成立,他们创作和排演了大型古装道情戏《枫洛池》(以下简称《枫》剧)。《枫》剧对剧本、导演、音乐、表演、舞美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全方位的创新,它以东汉末年尖锐的社会矛盾为背景,运用曲折复杂、戏剧性很强的故事和情节,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及普通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内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本性。在结构和情节安排上,以人物性格的发展为依据,使情节与人物交相辉映,同步推进。从而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塑造出了众多的、个性各异又比较鲜明的舞台形象。邬飞霞既疾恶如仇,富于反抗精神,又对亲人一往情深。“侠代”、“辨草”、“刺梁”几场戏,集中表现了她机智果敢、不畏强暴的个性特征。马瑶草虽身为达官千金,但不恋富贵、不图享乐,依然大胆与倾心爱慕的寒门书生简人同私订终身,其所作所为与人物性格合情合理。剧中对简人同这一有正义感、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及梁冀的奸诈残暴、骄奢淫逸,马荣、牛贵之流的趋炎附势,刻画得栩栩如生。从而使该剧在整体上形成表演细腻流畅、人物性格逼真鲜明的艺术风格。同时在人物设置上基本确立了“小旦”、“小生”、“小丑”3小为主的行当结构。由于《枫》剧是依据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内容、形式编排的。因而最初名为“环剧”。1959年9月,“环剧”《枫洛池》赴京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国庆献礼演出,获得了空前的巨大成功。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观看演出,并接见了该剧的全体演职人员。周总理观后说,甘肃无代表剧种,我看《枫洛池》可以定为陇剧嘛!首都北京文艺界对《枫》剧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在欢迎道情剧团赴京演出载誉归来的宴会上,正式宣布将这一代表甘肃独特风情的道情剧命名为“陇剧”,从而填补了甘肃历史上无代表剧的空白。甘肃省道情剧团也正式更名为甘肃省陇剧团。陇剧虽脱胎于陇东道情,但它却不能与陇东道情等同。它是一个具有整体戏曲结构和全方位艺术成分的新剧种,是中国戏曲大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员。陇剧突破纸亮子、牛皮人的局限,以人表演道情,效果更佳。其代表剧目《枫洛池》的音乐,在继承道情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在传统板式的基础上,新创作了一些板式,如“慢板”、“紧板”、“散板”、“二六板”等;乐器以“四弦、唢呐、渔鼓”为主,又增加了“二胡、琵琶、扬琴、笙以及西洋乐器提琴、贝司”等。在“嘛簧”的应用上突破了原来两句或四句一送“簧”的格式,根据剧情和人物感情的需要,突破了无女声的格式,把“簧”用在最富有感情色彩的地方,使其更具有艺术魅力。依据角色之别,感情之需,分别用“男帮男”、“女帮女”混声嘛簧等形式,丰富了“嘛簧”的魅力。在独唱、齐唱、合唱、二重唱、男女声腔音区、音域的处理及调式转换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丰富并增强了叙事、抒情和塑造人物的音乐表现力。全剧的唱腔悦耳动听,悠扬委婉,加之一唱众和的“嘛簧”,使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更加突出。在导演、表演方面,力求遵循传统戏曲表演体系,适当吸收环县民间歌舞和皮影戏的一些招式,以及歌剧、话剧、电影的表演技巧,并把它们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创造出风摆柳、地游圆场、侧身摇晃、侧身掩泣等新颖别致的身段动作和独特的表演风格。陇剧的舞台美术,把布景设计置于主导地位,由布景来体现剧种的风格。明快简洁,典雅优美,使写实写意和谐相兼。舞台道具,力求写实仿真。雕镂纹样,力求透出皮影风格。旦角头饰参照皮影人物造型和唐朝仕女图的发饰,突破了传统戏曲包头的形状。自创“云髻燕尾”发型。服饰采用改良戏装型,样式大方舒展,色彩鲜艳柔和,图案花纹精细考究。这种新颖的服饰成为陇剧戏装系统的雏形。陇剧诞生40余年来,移植和创作的剧目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如《假婿乘龙》、《旌表记》、《绝不是小事》、《南海长城》、《屠夫状元》、《状元与乞丐》、《刘巧儿新传》、《黑白人生》、《老孟家的婚事》、《陇东娃》等在省内外都有一定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假婿乘龙》曾载誉京城,名扬西北;上世纪90年代创作的《老孟家的婚事》,曾名扬陇原。这些代表剧目久演不衰,成为陇剧的“看家戏”。总之,由道情脱胎换骨而成的陇剧,是梨园一朵艳丽多姿的奇葩,她开在陇原,走出神州,走向世界,必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她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成为中华民族戏曲艺苑的耀眼明珠。
区划沿革
五代周置环州,明改为环县。据《舆地广记》,环县以大河环曲而得名,大河也就是环江。一说,以环江流绕城西委曲环抱而得名。环县辖4个镇、16个乡、一个旅游开发办公室:环城镇、曲子镇、甜水镇、木钵镇、芦家湾乡、演武乡、合道乡、天池乡、毛井乡、樊家川乡、八珠乡、洪德乡、耿湾乡、秦团庄乡、山城乡、南湫乡、罗山川乡、虎洞乡、小南沟乡、车道乡、四合塬旅游开发办公室。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2111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环城镇36093、曲子镇19690、甜水镇12115、天池乡9972、吴城子乡8629、演武乡12217、合道乡14035、何坪乡7330、许家河乡7634、木钵乡22311、樊家川乡10801、八珠乡11646、西川乡10982、洪德乡24208、耿湾乡9209、四合原乡5151、秦团乡7104、山城乡8454、南湫乡5902、罗山川乡7360、虎洞乡12078、小南沟乡12487、车道乡19049、毛井乡16164、芦家湾乡10495。环县辖4个镇、16个乡、一个旅游开发办公室:环城镇、曲子镇、甜水镇、木钵镇、芦家湾乡、演武乡、合道乡、天池乡、毛井乡、樊家川乡、八珠乡、洪德乡、耿湾乡、秦团庄乡、山城乡、南湫乡、罗山川乡、虎洞乡、小南沟乡、车道乡、四合塬旅游开发办公室。非物质文化遗产
环县皮影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2年6月9日,中国民俗学会正式命名环县为“皮影之乡”。环县皮影历史悠久。清末民初的皮影艺人解长春在皮影的制作和演唱诸方面,作了大胆的改进,给古老的皮影艺术以新的生命。解长春的传人,继承发展了解氏皮影艺术,使得这个古老艺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相传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匈奴人,经常南下侵扰,首当其冲的便是彭阳(今庆阳、镇原境)一带,有一次匈奴人将彭阳县令杀了,当时的汉武帝刘彻大怒,发兵十万,亲率出征,来到彭阳。当夺得战争胜利时,一个噩耗传到了彭阳行宫,刘彻的一位爱妃病故了,刘彻闻之,深为悲痛。这时有个方士进言,他能使皇妃再现,于是他用皮革制作了一个酷似刘彻爱妃的偶像,他自己藏在了这个偶像的后面,带动这个偶像在帏帐内来回走动。方士让刘彻在帐外观看,非常逼真。后来刘彻离开彭阳,这种偶像光影的“把戏”便在彭阳一带流传开了。后来,为了制作表演方便,人物偶像逐渐缩小,发展成为今天皮影了。环县皮影的制作工艺极其考究,非牛皮而不用,而且对牛皮质量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要达到平整耐用,厚度适宜,润泽透明,柔而不软,硬而不脆。所以,通常选用青草期口轻的黑色公牛皮,经过浸泡、框架、阴晾、刀刮等多道工序之后,才动手设计构图、精心雕刻。人物、动物、景物的雕刻都曲直有序,阴阳、虚实、疏密、长短错落有致。皮影的着色也极其讲究,以大红、大绿、滕黄为主色,兼用少许蓝色、黑色,而且点染时只用纯色。这样渲染而成的皮影色彩绚丽,色调和谐,人物栩栩如生,景物浑然天成。所以,一件精良的皮影作品,不仅浸透了皮影制作艺人的汗水,也饱含着皮影制作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修养。因此,皮影的价值,很难用金钱去衡量。皮影是傀儡,虽然没有生命,但却有灵魂。而灵魂则是皮影艺术家们用心血和智慧铸造的。环县皮影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小舞台的大世界。观看欣赏皮影戏,视线角度变化小,注意力容易集中,不易疲劳,是一种休假保健剧种,常看庆阳皮影戏,不仅可以陶冶艺术情操,而且也利于身心健康。环县皮影戏,是中国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的复合体,是中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1987年,环县皮影戏曾应邀出访意大利,在罗马、米兰、威尼斯等十三个世界文化名城演出,外国朋友称赞演唱者为“来自东方的魔术般的艺术家”。同时赞叹:“中国农村了不起,真不愧是文明大国”。2007年环县道情皮影再次应邀出访欧洲四国、参加了德国、奥地利举办的“国际木偶皮影节”并进行了精彩演出。环县皮影艺人把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艺术风采展示给世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旅游资源
东老爷山:东老爷山又称兴隆山,位于环县东北部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海拔1774米,是闻名遐迩的道教名山,自古有“鸡鸣听三省”的美誉,这里,有轩辕黄帝升天、周太子降生、金公鸡叫鸣、关老爷显灵、林道士成仙的神奇传说,有毛泽东、彭德怀、叶剑英带领红军长征留下的历史足迹。这里,“二龙戏珠”奇特山势壮观逼真、巧夺天工,16座元、明、清古建庙宇楼阁错落有致、古朴典雅,苍松翠柏栉比鳞次、映带左右,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宏伟的道教宫观和谐相衬,浑然天成,是休闲观光、求仙问道、红色旅游的绝好胜地,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历史遗产,挖掘文化内涵,展现人文特色,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创造一处环境优雅的旅游观光场所,环县提出了开发建成东老爷山森林公园的目标,并逐年组织实施。90年代为该山送上了农电,2003年修通了三级柏油公路,2005年聘请专家对景区进行了详细规划,2006年实施了上水工程。公园总体控制面积475亩,近期规划180余亩,总投资1300万元。依托“二龙戏珠”山体特征,以祖师山(中峰)为中心,加固维修古建庙宇楼阁,增建牌坊、山门、影碑、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窖纪念碑、观龙亭等景观;在玉皇峁(北峰)修建玉皇观;在魁星峁(南峰)修建魁星楼、拾财亭等景观。扩大植树绿化,修建游览道路等。今年,一期工程已开工实施。山城堡战役遗址:山城堡战役是1936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亲自部署,彭德怀亲自指挥,刘伯承、聂荣臻、左权、贺龙、陈赓、肖克、徐海东、王震等将帅一同参战,在甘肃省环县山城乡断马崾岘、哨马营、马掌山一带与国民党胡宗南部决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著名战役,共歼灭敌军七十八师的二三二旅和二三四旅的两个团,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围剿,在中国革命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促进国共两党合作奠定了基础。1963年,甘肃省政府公布山城堡战役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9月,县政府在山城乡址公路东侧修建了山城堡战役纪念碑,现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
灵武台公园:灵武台公园位于县城北关,是依托宋代砖塔、灵武古台、宋城墙、烽火台等遗迹和灵武庙规划修建的县城综合性公园。2006年实施了380万元的一期工程,建成了仿古(宋)牌楼、八卦平台、塔台护坡、登山踏步、艺术花梯等景点和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等工程,形成了旅游观光景观,目前已对游人开放。
河连湾陕甘宁省政府旧址:河连湾陕甘宁省政府旧址位于洪德乡河连湾村,距县城25公里,1936年7月至1937年4月中共陕甘宁省委、省政府驻地。1936年11月18日晚,周恩来、彭德怀、肖劲光、赖传珠、陈赓在这里研究制定了山城堡战役作战方案。陕甘宁省委、省政府下辖赤安、华池、环县、曲子、定边、固北、豫旺、豫海等18个县,时任省委书记李富春、省政府主席马锡五带领这里的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剿匪反霸,发展生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1963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县政府修建“中共陕甘宁省委、陕甘宁省政府旧址”青石纪念碑一座。2002年以来,先后投资75万元,新建了革命文物展厅,李富春、马锡五故居、纪念碑等景点和仿古门面。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红色旅游景点。
土特产品
紫花苜蓿:苜蓿之所以被全世界公认为是“牧草之王”,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据史料记载,苜蓿是世界上栽培利用历史最为悠久的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其栽培利用历史已有两千多年。第二,分布范围广,尽管其起源中心在伊朗,但经过不断的传播,早已遍及全世界各大洲的温带地区。第三,种植面积大,一直名列全世界各类牧草之最。第四,苜蓿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牧草和饲料作物,品质好,适口性极佳,其蛋白质含量可高达全株干草的20%左右,除传统上用以饲喂牛、马外,也为其它多种家畜所喜食,是饲用价值最高的牧草和饲料作物之一。第五,苜蓿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多年生豆科牧草,抗旱、抗寒,也有一定的耐盐碱性。一年种植,多年利用,利用年限可达8~10年,甚至更长。产草量高,每年可刈割2~3次。苜蓿还可以与根瘤菌共生固氮,肥沃土壤,可有效地提高轮作中后茬作物的产量,其发达的根系还可以有效地控制水土的流失等。第六,苜蓿的利用价值极广,除作为优质饲草料外,还可以当蔬菜食用,也是非常重要的蜜源植物。第七,由于苜蓿极高的利用价值及大量而稳定的市场需求,其草产品和种子的经济价值也很高,超过一般的粮食作物,它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加速畜牧业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等。总之,苜蓿具有生态、经济、社会和产业四大效益兼顾的功能。环县地域宽广,发展苜蓿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广阔的前景。中共环县委、环县人民政府提出在3~5年内种植苜蓿100万亩,养畜100万头(只)的草畜双百万目标,是客观可行的。去今两年已种植苜蓿93.8万亩。曲子镇庆阳绿鑫草畜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草捆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91万元,利润96万元,创税52.86万元。二毛裘皮:滩羊,是中国特有的优良裘皮型绵羊品种,其羔羊皮称“二毛皮”,是制造二毛皮衣的最佳原料。环县的“二毛裘皮”被誉为“裘中之珍”,驰名中外。环县发展滩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县北为半农半牧区,有较广阔的草场。长期以来,牧区广大群众积累了丰富的饲养放牧、宰剥皮张、加工制裘的经验。甜水、南湫、罗山、小南沟、毛井、车道等乡为中心产区。全县有滩羊30万只,约占全省滩羊的四分之一,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位于小南沟乡西北部的“环县滩羊选育场”,是省级重点种畜场,现有精选滩羊2000余只,年提供优质种羊300~500只。环县滩羊毛纤维细长而匀,富有光泽和弹性,无干死毛,是制造地毯的优质原料。滩羊肉质细嫩,脂肪分布均匀,膻腥味轻。特别是羔羊肉更是细嫩可口,成为环县传统的美味佳肴。“二毛裘皮”,以其毛色洁白,光泽明亮、毛股弯曲、花穗美观、质地柔软、轻便保暖而驰名。它是环县的重要出口物资,经济效益显著。
中药材:环县中药材资源丰富,经初步认定,现有野生中药材甘草、甘菊、小茴香、天仙籽、牛蒡子、车前子、白芥子、苍耳、白蒺藜、枸杞子、白芍、地蒿、远志、赤芍、防风、知母、柴胡、党参、秦艽、五加皮、蒲公英等60余种。人工栽培中药材大枣、花椒、杏仁、桃仁、麻黄、桑枝、西瓜翠等63种。动物中药材牛黄、鸡内金、龙骨等27种。矿物中药材石斛、石膏2种。各类中药材年产量16000吨左右,年均销售量250多吨,创收750万元以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甘草,我国利用甘草治疗疾病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被历代名医尊为“药中之王”。东汉《神农本草经》称甘草为“美草”、“蜜甘”,列为上品。唐代《药性本草》载:“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历来有“十方九(甘)草”、“无草不成方”之说。甘草味甘、性平,归心、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能。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四肢痉挛疼痛,痛肿疙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甘草含有100多种有效化学成份,被美国、日本等国称为“仙草”、“神草”。不仅如此,甘草还广泛用于食品、饮料、烟草、化工、酿造、国防等行业。甘草酸用于啤酒生产能增加液沫、色泽、稠度和香味。也可用于制造鞋油、墨汁、染料等。环县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界的山塬地区,野生甘草分布全县各地,是甘草的主产区。目前人工栽培面积已超过2万余亩,年产甘草1000吨以上。环县鸿康中药材开发公司,生产的甘草饮片、甘草酸,畅销全国各地,产品供不应求。远志,远志,始载于《本经》。味甘、辛、温,归心、肾、肺经,具有安神益智,祛痰、消肿之功能。主治心肾不交,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等症。远志俗称“燕翅”。全县各地均宜生长,以县中南部诸乡镇最宜。目前人工栽培面积300亩左右,年产量10吨。秦艽,秦艽,俗称“左拧拧”。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功能,主治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酸痛等。全县各地均宜生长,县中北部最宜。人工栽培也已起步,年产量10吨左右。柴胡,柴胡,俗称“细心草”。属北柴胡类,性微寒、味苦,具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之功。全县各地均宜生长,人工栽培面积1000余亩,年产量100余吨。麻黄,麻黄,性温、味辛微苦,有归肺、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全县各地均有分布,人工栽培面积1.6万亩,年产量5000余吨。另外,如凉血、止血、去瘀生新的茜草;滋阳降炎,润燥化肠的知母;补肝胆、宁心神的酸枣仁;补肝胃、润肾明目的枸杞子等名贵药材,年收购量均在1万公斤以上。开发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