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镇地图
华容镇相关地区地图:
新农村建设
【指导思想】,坚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以“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堆放方式;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通信息)工作实现阶段性目标。农村“一保”(最低生活保障)、“五难”(看病难、建房难、饮水难、行路难、读书难)问题得到根本缓解、“五乱”(乱批、乱建、乱堆、乱放、乱倒)得到彻底整治。华容的历史考究
千古奇闻经典华容:“三江口周郎纵火,诸葛亮智算华容。”这周郎三江口“纵火”,烧得曹操败走华容道,发出了气冲云霄的三声“长笑”。这“三笑”激动人心,震撼历史;这“三笑”,笑出了罗贯中的情怀,笑出了魏武征鞭的丰采。然而,这《三国演义》罗贯中笔下的“华容”,竟是鄂州的华容。罗贯中笔下的三江口·、华容道、刘备樊口屯兵、樊口港、武昌一望之地、周瑜西山放火炮、水军依西山岸结营、西山蒋干盗书、西山庞统读书堂等等,都是鄂州的地名。而今又是旅游的胜地。这应是罗贯中对鄂州历史文化的贡献。我们应再做一篇发展旅游的大文章。世人为争夺三国历史文化遗产,弄出了九个赤壁,四个华容,三个乌林。人们常说鄂州的华容与三国有关,或是因三国的故事而得名的。其实不然,它除了是明代罗贯中笔下的“文”华容之外,却又有一番神奇的历史。据《武昌县志》记载:“华容寺在县西六十里华容市(熊市)。《武昌记》云:县西五十里有华容寺,旧名禅林寺。唐贞观众(公元620年左右)庵前有一树,书上有藤,每见一病鼠无毛,沿树而食,半月余,毛生。当时文皇(李世民)圣体不豫,僧惠光采取藤以进,曰‘百灵藤’。帝服之,疾俞。惠光求归,御扎建寺以处,名曰禅林(《舆地纪胜》)。”,《武昌县志》引《舆地纪胜》的史书食南宋人王象之主编的,公元1227年成书。书中引用了《武昌记》的史料,据《武昌县志》记载《武昌记》已卷亡,但是从其他史书引用的《武昌记》的部分史料看,有晋史荃的《武昌记》,隋佚名的《武昌记》,五代雷氏《武昌记》。上述《武昌记》关于禅林寺神奇的记载,应是唐代以后的五代雷氏《武昌记》。大意是说唐太宗李世民身体不豫,相传唐太宗身上长的是“背花”(一种毒疗),久治不愈。后下诏全国各地求医。此时华容这里(当时不叫华容),有一简易的庵堂,庵前有一颗树,树有藤,时有一直身上无毛的病鼠,每天沿树而食,半月后,病鼠生毛。细心的庵僧慧光,看到了这一奇特的情景,认为是一棵“神藤”,(其实是一种中药草)。是值唐太宗求医,慧僧摘取藤,名曰“百灵藤”献上,唐太宗服后,果然病好了。当慧光僧辞归是,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御赐建寺。可见华容寺前身的禅林寺,是皇帝御赐建的寺,这寺当然比原来的庵堂要大,当时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并无记载。那么华容寺又是怎样得名的呢?据邵遐龄的《武昌县志》记载:“华容寺开元二十五年建。世传武昌无楠木,一夕江水飘大筏至,因为殿。殿中有时石刻旧经及梁武陵王华容碑。元和中师重建,后毁于兵。明武元年普名重修,今名觉华寺。”,这段记载十分重要,是说华容寺在禅林寺的基础上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建。其规模宏大,相传前后48栋相连,前庙称东狱庙,主庙叫觉华寺,长约一华里。这是华容寺历史上的盛大,也是华容的辉煌。从以上史料中可见,华容寺是因江中飘来的楠木大筏,武昌并不生长楠木,这楠木大筏是何处漂来的呢?不得而知。“楠木”是建寺殿柱的上等珍贵木料,僧人们认为这是天意,遂在原寺的基础上建寺,并以梁武陵王的华容寺碑,命名为华容寺。可见“华容”名字的出现,应是六朝萧梁时期,即公元530年左右。梁武陵王纪撰的华容寺碑,《武昌县志·金石》有载。六朝萧梁时期,距唐玄宗时期近200年,可见华容寺早在六朝萧梁时期就已存在。鄂州的华容是明代罗贯中的故事,那么远在公元530年的六朝萧梁时期的“华容”是因何而得名的呢?又是否与“三国”有关呢?赤壁战地遗址论战刚刚落下帷幕,赤壁战地,应是在江北,而恰恰黄州赤壁具备了上述条件。黄州人至今仍说古赤壁应是黄州赤壁,这鄂州的“华容”仍然给历史留下的悬念?从六朝到唐玄宗年间,华容寺的兴废及其演变踪迹,尚无可考。据《武昌县》记载:“华容寺殿柱有倒书吉利二字,人相传以为天书。”这并非传说。《梅溪集》载有宋代王十朋《宿华容寺》诗:晓发华容寺,云开鄂渚天。秋声余晚稻,地矿辟官田。草市鱼多骨,荒村店有烟。记台书报我,已有济川船。古刹何年有,传闻贞观初。药痊明主疾,鼠福梵王庐。帝赐裦嘉礼,神留吉利书。残僧三四辈,朝暮自钟鱼。诗中的“神留吉利书”真实地记录了华容寺殿柱有倒书“吉利”二字的史实。王十朋的“古刹何年有,传闻贞观初。药痊明主疾,鼠福梵王庐。”的诗句中,又记载了禅林寺历史上的典故。到了宋代,华容寺这里已逐步形成了集镇,并因华容寺而故名为华容镇。据武昌县志载:“华容镇在县六十里。(熊志案:《一统志》作五十里。)唐为禅林寺,宋置镇(《一统志》),今置驿。”同时这里又设有传递朝廷及州、府公文的递铺。据《寿昌乘·烽候》载:“递铺:军门铺、芦洲腰铺、芦洲正铺、马桥铺、梅城铺、华容铺、陆家铺、柘桥铺,右八铺各相距十里西入江夏县界。从这里又可以看到在南宋时期,华容这里有华容寺及官府设置的递铺。到了明代,华容寺仍然是华容的象征,明代武昌县令李有朋在巡视华容时曾多次宿华容寺,并写了《宿华容寺》诗:六十樊楚史,五度宿禅林。僧识风尘面,佛怜冰蘖心。风华俱梦枕,踪迹共鸣琴。怪得钟声过,遣音无去寻。“六年樊楚史,五度宿禅林。”可见这位武昌县令十分钟情于华容寺,又是一位厉精图治,勤政于民的好父母官。他“风华俱梦枕”的诗句,又给我留下了长长的感叹!,清代乾隆年间,华容寺这里已置驿(站),据《武昌县志》载录:“华容镇旧置铺(邵志),驿设官厅在华容街中。”这“驿”是驿道,即朝廷直通地方驿道上的驿站,同时又接待朝廷过往的官员。这条驿道经马桥直通江北的黄州。清代吴省钦为此特写了一首《华容驿》诗:云梦宫何在,纷纷汉县名。山川收鄂国,风月送邾城。稻蟹轮场候,花凫唼淖声。坡仙应笑我,底向阿瞒争。“风月送邾城”,是说华容驿道直通江北的邾城(黄州);“坡仙应笑我,底向阿瞒争。”吴省钦又是说这条驿道上留下了宋代苏轼谪居黄州的史迹,及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故事。据《湖北通志检存稿》载录:“华容镇以华容寺名,唐为禅林,宋置镇,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置驿。”,道了清代嘉庆年间,华容仍然设有邮传铺,据《嘉庆通志》云:“西(城西)—十五里至水口铺……二十里至梅城铺……一十五里至华容铺。”华容铺一直延道清代后期。然而,这“文华容“却也是英雄用武的地方,明代末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十六年(公元1640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日,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进驻华容,并在华容葛店一带打败官兵。清代后期,公元1852年至1862年,太平军曾几度转战华容葛店,受到华容人民的热亲欢迎和支持。清代末年,湖北武汉爆发了推翻满清王朝的辛亥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华容籍革命党人彭刘杨烈士街(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彭刘杨路。华容镇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楚藩路。这楚藩路为华容镇壮了几分行色,又添了几多的光彩。岁月悠悠,华容悠悠。这树藤长出的“禅林”,这水上飘来的“华容”,这倒书吉利的“天书”,这扬鞭跃马的华容道,实在是是经典而又精彩,神奇而又惊奇!,人成各,今非昨。昔日水上飘来的“华容”,已是一个县级行政区。如今“禅林”难觅,“天书”难索;“百灵藤”的故乡正在打造“中国药谷”的辉煌,一座二十里葛华新城正在华容道上崛起!,2005年6月撰于樊口武昌鱼印刷厂办公室《樊口探古》写作室,此文曾刊登在《江南风》杂志上,收录于万其文先生所著《樊口探古集》一经济状况
近几年来,全镇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镇实现企业总产值9.8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7.8亿元,实现规模企业增加值2.1亿元,完成出口创汇434万美元。全镇完成财政收入1831.06万元,其中完成地税751.78万元,国税909.28万元,自管收入1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2元。社会发展
全镇有中小学校25所,其中中学4所,小学21所,在校中小学生7214人,教师536人,办学条件经过“普九”达标考核,软硬件环境不断发展更新,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全镇有幼儿园8所,可容纳400名儿童就学。华容影剧院可容纳2000人同时观看演出,各种灯光、放映设备齐全。镇成立了楚剧团和放映队,2006年新增文化中心户6户,全镇有标准篮球场21个,门球场1个,足球场1个,镇城区南区设有1个20余亩的多功能大型体育活动场地,全镇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卫生医疗条件日臻完善,市第四人民医院坐落在镇城区316国道旁,其住院部设有100多个床位,全镇各村均设有医疗合作点,老百姓就医方便。全镇公务员及教师参加了医保,农村医保正在全镇广泛实施。镇福利院可供养200多名“五保”老人,城镇低保人员按政策落实行141户,农村低保落实905户。具体措施
一围绕农民增收:、基地建设两大任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以市场调产业、以产业调特色、以特色出规模、以规模出效益的原则,做好“调大规模、调优模式、调良品种、调活机制、调强设施”文章。大力培植壮大水产种养、蔬菜林果、畜禽养殖三大支柱产业。2007年调整的重点是:新增水产面积2000亩,扩大蔬菜种植面积1000亩,扩大避雨栽培葡萄种植面积500亩。二围绕项目建设:、发展民营经济两大重点,着力培植发展后劲。2007年全镇计划吸引外资1.5亿元,新上工业项目2-5个,完成技改项目2-3个。项目建设工作要做到盘活存量与引进增量相结合,技改项目和新上项目相结合,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相结合,实现项目引进增质增量。
三围绕农村城镇化、城镇现代化战略:大力提升城镇服务功能。立足华容特色,充分发挥地处华容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一是抓规划。搞好城区及中心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规划制订工作。二是抓建设。2007年建设投入力争不少于4000万元。三是抓新农村建设。通过改水、改灶、改厕、通路、通信息等政策,争取项目和资金,不断改善村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围绕保运转、保建设两大原则: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一是大力推进财政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建设项目引税源、强化管理增税源、调整结构培税源、扶持私营经济添税源,积极培植地方税源。二是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加大税收环境整治。三是严格执行村帐站审、村帐站管,化解村级债务和矛盾,逐步减轻村级运转压力。四是加大对预算外资金管理力度,确保预算外资金回笼率达100%。五是加大对行政支出的管理力度。坚持量入为出、厉行节约的原则,从严控制和压减一般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