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地图
户县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户县属西安市郊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与安康市宁陕县以秦岭分水;北临渭水,同咸阳兴平市隔河相望;东接长安区,以沣水相隔;西连周至县,以白马河为界。县城距西安城区18公里。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占总面积47%,耕地总面积55万亩。户县地形为山区、山前坡地及平原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南部秦岭山区最高海拔3015.1米,山脊海拔680米,渭河滩地最低点海拔388米。地貌特征为秦岭北麓山前冲积扇,扇缘洼地、黄土台原,渭河阶地及河漫滩地。户县属暖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无霜期年平均216天,光、热、水资源丰富,是适宜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地区。县境内有36条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岭北麓,出山后汇成涝河、甘峪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县,贯通南北。甘峪河流入涝河,涝河北流入渭,太平河与高冠河水系汇入沣河。全县各条河流为平原地下水补给形成水网,为全县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全县海拔388-3015米,最低点渭河出境处,最高点冰晶顶(静峪脑)海拔3015.1米。户县位于中国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隶属于世界闻名的古都西安。南依秦岭,北临渭河,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是八百里秦川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银户县”的美称。县城距西安城区18公里。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占总面积47%,耕地总面积55万亩。户县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自古就是皇家上林苑。南部山区有42409公顷的天然森林“氧吧”,有亚洲最大的天然石拱桥“仙人桥”,有奇伟瑰丽的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和享有“北方九寨沟”之称的太平国家森林公园。中部平原沃野广袤,四季瓜果飘香。北部渭河滩地雁鸭成群。这里富饶的物产、美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以回归自然的强烈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应。户县属暖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无霜期年平均216天,年平均气温13.5度,极端最高气温43.0度,极端最低气温-16.9度,年均降水量627毫米。光、热、水资源丰富,是适宜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地区。县境内有36条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岭北麓,出山后汇成涝河、甘峪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县,贯通南北。甘峪河入涝河,涝河北流入渭,太平河与高管河汇入沣河。全县各条河流为平原地下水补给形成水网,为全县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可惜现在涝河等都污染严重,水又少又臭,也影响了渭、泾两河的水质。而且近年来农村打井愈来愈深,水位越来越低。治理成效甚微,主要污染为私营企业,化工厂、造纸厂等。近年来得到很好治理已经再现清澈基础设施
交通:户县自古乃京畿之地,交通便利。近年来,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境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经八纬九十七条主骨架公路形成了棋盘式道路网络,全县有九纵八横17条主干路,新修二级油路92.5公里,县境内有横穿东西南北的西汉高速公路和省道107环山旅游一级公路,全县客运车辆152台,货运车辆961台,客运通车里程2379公里,客运线路63条,城市公交线路3条,二级汽车站1个,客运站4个,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农村通达省市及毗邻县市,干支相连,长短相接,方便快捷的客运交通网络。户县公路网络层次分明,等级合理,对外通往各大城市,对内深入乡村农户。境内十七条县乡公路呈现棋盘式格局,其中五纵四横九条二级公路为网络主骨架,一百二十五条分布其问的出村路和生产路形成网络分支。网内道路实现县道二级化,乡道油化硬化,村道砂石化。户县八十年代初就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因此,只要到了户县,不论到城镇、还是走乡村,都极为便利。户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咸阳、汉中三大城市的交汇点.位置十分特殊,西(安)——汉(中)高速公路、西(安)——宝(鸡)南线公路、咸(阳)——户(县)公路等国省级于线公路穿城而过,境内可快速直达省内主要大中城市。①户县——西安有四条路线,距离18--32公里:西户高速公路(18公里),西户二级公路28公里,西——沣——户一级公路32公里,西户北线二级公路30公里。②户县——咸阳,咸户公路29公里。③户县——汉中,西汉高速公路255公里。④户县——宝鸡,酉宝南线二级公路185公里。2010年底开工的西安至成都高速铁路将经过户县,目前陕西省已经着手兴建户县新的火车站——户县东站。按计划,西成高铁将于2014建成通车。建设:户县人民历来热爱城市建设,1976年户县实现大地园田化,在全县600多平方公里的平原区,修筑东西南北,纵横骨架路17条,大气魄、大手笔拉开了城市乡村一体化的城市建设序幕。1983年后,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县城区改建了南大街、西大街、北大街、拓宽改造了草堂路、明道路、娄敬路、新修了西北工业排水渠,县城供水实现了二级加压消毒,一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相继在这个时期建成交付使用,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大,城市功能日益增强,画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受到省内外关注。1995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户县县委、县政府,加大城市建设力度,提出了用10~15年把户县建设成为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宏伟目标。高起点、高水平地(1995——2020年户县城市总体规划)启动了以人民路为中心的新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宽60米、长4.8公里的人民路将工业重镇和县城连成一片。这一时期,旧城改造步伐加快,6.4公里的环城路改造成混凝土路面,主要大街人行道彩砖铺设,沿街单位普遍实施“点亮工程”,县城夜景更加迷人;村镇建设步伐强劲,21个乡镇政府驻地的规划先后编制出台,受到省市建设部门和联合国的表彰奖励,草堂镇、秦渡镇实施规划好,被建设部确定为试点镇;东韩村、杨家坡村、千王村建设起点高,分别被省市确定为示范村,具有国际水平的亚建高尔夫球场位于终南山下,堪称外商投资典范。平原19个乡镇村内道路硅硬化达到46%,村镇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电力:户县现有110kV变电站4座,主变7台,总容量17.05万千伏安,35kV变电站6座,主变12台,总容量7.69万千伏安,35kV送电线路11条107.988千米,10kV配电线路37条/851.253千米,配电变压器2023台/22.5568万千伏安,低压主干线路4200千米。目前户县电网形成了三条110kV线路与主网连接,35kV线路互为备用,城区9条10kV配网线路“手拉手”运行的供电格局。
历史人文
远在前40世纪—前21世纪,先民们就在户县一带生息繁衍,创造了氏族文化。前21世经—前16世纪,为夏代之有扈氏国,这是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春秋战国时,名曰丰邑。秦代,复名“扈”,后改“扈”为“鄠”,名“鄠邑”。西汉初年,成立县的建制,置鄠县,属右扶风;高帝九年属内史。武帝太初元年至东汉,均属右扶风。三国、魏,属雍州三辅之始平郡所辖。北魏、西魏属雍州之京兆郡。北周,属雍州之京兆尹。隋朝,属关中京兆郡。唐初属关内道京兆府京兆郡。开元二十一年,属京畿道。五代、梁属大安府。唐、晋、汉、周属京兆府。北宋时,属永兴军路京兆府京兆郡所辖。金代,隶京兆路京兆府。元代,属奉元路。明代,属西安府。清代沿用明制,隶属无变。1912年,属西安府。1913年,属关中道。1928年,属陕西省政府直接管辖。1937年,属陕西省政府第十督察区。1949年5月21日后,属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管辖。10月后,属咸阳专区管辖。1953年元月,属陕西省人民政府直管。1958年11月,划归西安市。1961年8月,复划归咸阳专区。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1969年属咸阳地区。1983年10月20日,复将户县划归西安市。户县自汉初确定了县的建制以后,2000余年来,历代朝政更迭,隶属各异,而县名及县制设置相沿未改,直延至今。户县是周、秦、汉、唐等十二皇家之上林苑。南部山区森林茂盛,自然风光旖旎,素有“西安后花园”和“银户县”之称。建于公元前401年的佛教译经场草堂寺今天依然焕发着昔日的风采,紫阁峪内的紫阁寺塔经过考证为一代大师玄奘移骨之地,最早的皇家铸币中心钟官城遗址坐落在大王镇境内,建于明崇贞八年的县城钟楼完整地保存了绝世精品雁字回文诗碑,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在高冠潭、紫阁峪等地留下了众多的名篇佳作。终南山下老子著《道德经》的传说:由西安钟馗文化研究所与国家级AA景区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钟馗王,组织专家在秦岭终南山下收集整理的,钟馗故里陕西户县流传千年《老子与钟馗的传说》。传说,当年函谷关总兵尹喜见到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而至,便拜老子为师,辞官随老子沿秦岭终南山神仙路西行,昼行夜宿,不几日来到将军山下,只见此处祥云缭绕,四季如春,溪流纵横,鱼翔浅底,百鸟争鸣,龙飞凤舞,牡丹竞放,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抬头望时,只见一巨石十分奇异,如有人形,豹头环眼,铁面虬鬓,一手执剑,一手执扇,五蝠飞舞,正气浩然,不尽叹到:“道可道,非常道,宇宙造物,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欲观其妙,常有也,钟馗钟馗赐福镇宅,中榜得魁,真神也……。”洋洋洒洒五千言,由尹喜记录,世谓之《道德经》是也。后老子与伊喜结草阿福泉,马放南山,老牛坡放牛,南山不老松下讲道,发现终南捷径后清凉山讲经,楼观台炼丹,铸南山铁案,享南山之寿,是谓道教之祖庭,钟馗之故里,天下第一福地也。
自然资源
户县各类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藏地及矿藏线索30余处。金、银、铜、铁、锰、钛、铝及石灰石、石墨、磷、滑石、大理石、白云岩等均有储量,以大理石储量最大。户县属富水区。中等年地下水储量为1.9143亿立方米,不重复储量为1.01亿立方米,占年总降水量的10.8%,秦岭山前地带地下300—500米深处还有40度左右的热水。野生动物有羚牛、草兔、松鼠、鹿、狼、熊、猴和山鸡、长尾雉、斑鸠、杜鹃、画眉等,其中羚牛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尾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林地面积52.4万亩,木材蓄积量311万立方米。药材有340种,药用价值和产量大的有菖蒲、乌药、柴胡、天麻、金银花、贝母、五味子等,户县是陕西省乌药主产地之一。户县中学
八中初中、大王初中、惠安中学、庞光初中、实验中学、五竹初中、白庙初中、电厂中学、蒋村初中、庞兴初中、渭丰初中发展战略
概况:今后五年全县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理念,积极实施“一体两翼,四轮驱动”战略,高举振兴工业大旗,走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文化名县、商贸富县之路,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协调,向建设富有现代新区和山水人文魅力的中国第一画乡阔步前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速度年均16%以上,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左右,人均超过20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0年达到7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2010年达到25亿元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到“十一五”末达到6亿元左右;城市居民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和7%,分别达到11880元和4233元。城镇化水平超过60%;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取得新的成就。户县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是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画乡”。全县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人口57.7万,辖16个乡镇2个旅游区管委会,共有518个行政村、28个居委会。户县辖11个镇、5个乡:甘亭镇、余下镇、祖庵镇、秦渡镇、大王镇、草堂镇、蒋村镇、庞光镇、涝店镇、甘河镇、石井镇、五竹乡、玉蝉乡、天桥乡、渭丰乡、苍游乡。县人民政府驻甘亭镇。户县历史悠久,夏为有扈氏国,商为崇国,周为沣邑,汉初置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并曾是周、秦、汉、唐等十二朝皇家的上林苑。历史人文景观独特。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6处,其中千年古刹草堂寺、道教祖庭重阳宫、古建精品公输堂、钟官城铸币遗址级为国家重点文物。另外,还有亟待开发的紫阁寺唐玄奘埋骨处、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金峰寺,以及亚洲最大的天然石拱桥“仙人桥”等。户县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素有“银户县”之美誉。南部山区风景如画,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奇花异木千姿百态,珍稀动物种类繁多,是避暑度假胜地;西安亚建国际高尔夫球场,西北一流;陕西太平国家森林公园,拥有我国北方独一无二的瀑布群,有“北方九寨沟”之称;闻名关中的高冠潭瀑布,雄奇壮观,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曾在此留下众多逸丽诗篇。北部平原沃野广袤,交通便利,西汉高速路纵贯南北,西安环山旅游路横穿东西,西余铁路连接内外,县内主干道路九纵八横,条条畅通。境内水资源充沛,涝河等36条大小河流年径流量3亿立方米,地下水存量4亿立方米。户县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达。先后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地区”称号。并曾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户县科技事业蒸蒸日上,先后荣获全国星火西进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等称号。自然地理:户县属西安市郊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与安康市宁陕县以秦岭分水;北临渭水,同咸阳兴平市隔河相望;东接长安,以沣水相隔;西连周至,以白马河为界。县城距西安城区18公里。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占总面积47%,耕地总面积55万亩。户县地形为山区、山前坡地及平原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南部秦岭山区最高海拔3015.1米,山脊海拔680米,渭河滩地最低点海拔388米。地貌特征为秦岭北麓山前冲积扇,扇缘洼地、黄土台原,渭河阶地及河漫滩地。户县属暖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无霜期年平均216天,光、热、水资源丰富,是适宜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地区。县境内有36条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岭北麓,出山后汇成涝河、甘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县,贯通南北。涝河北流入渭,其余三大水系汇入沣河。全县各条河流为平原地下水补给形成水网,为全县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户县位于中国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隶属于世界闻名的古都西安。南依秦岭,北临渭河,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是八百里秦川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银户县”的美称。县城距西安城区18公里。总面积125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占总面积47%,耕地总面积55万亩。户县自然旅游资源丰富,自古就是皇家上林苑。南部山区有42409公顷的天然森林“氧吧”,有亚洲最大的天然石拱桥“仙人桥”,有奇伟瑰丽的朱雀国家森林公园和享有“北方九寨沟”之称的太平国家森林公园。中部平原沃野广袤,四季瓜果飘香。北部渭河滩地雁鸭成群。这里富饶的物产、美好的生态环境给人以回归自然的强烈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应。户县属暖热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无霜期年平均216天,光、热、水资源丰富,是适宜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地区。县境内有36条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岭北麓,出山后汇成涝河、甘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县,贯通南北。涝河北流入渭,其余三大水系汇入沣河。全县各条河流为平原地下水补给形成水网,为全县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自然资源:户县各类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藏地及矿藏线索30余处。金、银、铜、铁、锰、钛、铝及石灰石、石墨、磷、滑石、大理石、白云岩等均有储量,以大理石储量最大。户县属富水区。中等年地下水储量为1.9143亿立方米,不重复储量为1.01亿立方米,占年总降水量的10.8%,秦岭山前地带地下300—500米深处还有40度左右的热水。野生动物有羚牛、草兔、松鼠、鹿、狼、熊、猴和山鸡、长尾雉、斑鸠、杜鹃、画眉等,其中羚牛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尾雉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林地面积52.4万亩,木材蓄积量311万立方米。药材有340种,金银花、贝母、五味子等,户县是陕西省乌药主产地之一。人口民族,户县总人口为57.8万人,其中男性30.34万人,女性27.46万人,男女性比例为108.87:100。农业人口47.74万人,非农业人口10.06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86.45%和16.55%。城镇人口主要分部在甘亭镇(占城镇人口48.52%)和余下镇(占城镇人口33.17%)。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7人。由于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形成各乡镇之间人口密度的很大差异,甘亭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400人,居全县之首,余下镇每平方公里为2061人,居第二位,人口密度最小的是涝峪镇,每平方公里只有11人。户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县有21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9.88%,少数民族人口占0.12%。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占47.13%,满族占19.31%,蒙古族占10.48%,朝鲜族占6.4%,其他16个民族共占16.5%。